20多年探索 專家「解碼」大熊貓13種叫聲

2020-12-17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多年探索 專家「解碼」大熊貓13種叫聲

  • 2015年11月12日 08時31分
  • 來源: 四川日報
  • 【字體:

  核心提示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外科學家不斷探索,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破譯了部分大熊貓的語言密碼,聽懂了它們在採食、求偶、照顧幼仔等不同情景下的「喜怒哀樂」。

  2013年8月出生的「福豹」,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中奧聯合科研項目——大熊貓聲音解碼的主要觀察對象之一。此次回川,「福豹」帶回來的是正式被破譯的大熊貓13種叫聲信息。

  11月7日14時15分,從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啟程的大熊貓「福豹」抵達成都。這隻出生於2013年8月的小傢伙,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中奧聯合科研項目——大熊貓聲音解碼的主要觀察對象之一。此次回川,「福豹」帶回來經過近五年努力正式被破譯的大熊貓13種叫聲信息。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外科學家在20多年裡不斷探索,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破譯了部分大熊貓的語言密碼,聽懂了它們在採食、求偶、照顧幼仔等不同情景下的「喜怒哀樂」。

  這13種叫聲代表著什麼信息?不同年齡段又有哪些特殊的聲音?又是如何被破解的?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A

  不同年齡叫聲不一

  大熊貓生下來就會「汪」

  剛出生的大熊貓會發出什麼樣的叫聲?它們的叫聲是跟誰學的?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說,大熊貓幼仔們跟嬰兒一樣,與外界溝通方式較為簡單。一般而言,幼仔們只能發出「哇哇」、「咕咕」、「汪汪」或者「吱吱」四種叫聲。前兩者是告訴外界,「我餓了」或者是「這個抱我的姿勢不舒服」;剛出生的大熊貓,可能還睜不開眼睛,當陌生人或者其他動物靠近它時,則會發出「汪汪」的吠聲,「分貝不亞於成年的狗」,這是在向靠近者示威;「吱吱」是幼仔們表示當下的愉悅感和舒適感。

  伴隨著年齡增長,大熊貓能夠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多。9個月大的時候,幼仔們已能發出呻吟、鼓鼻,以及類似牛叫等聲音。

  什麼時候大熊貓的叫聲開始趨於穩定?多年研究發現,是在5-7歲左右。這個年齡段它們正式進入成年期,即將繁衍後代。

  那麼,它們的叫聲是跟誰學的?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說,現在可以把「哇哇」、「咕咕」、「汪汪」和「吱吱」叫聲視為遺傳獲得,其他叫聲則為後天學習獲得,「學習對象以母親為主。」

  B

  大熊貓求偶咋「表白」?

  雄性叫聲似狗雌性發出「咩咩」聲

  聲音是動物對外溝通的橋梁,大熊貓也不例外,這一點體現最明顯的是在繁殖後代時。發情期的野生大熊貓一般會遠離原來的活動區,在基因交流走廊帶上尋覓姻緣。這時,聲音不僅僅承擔著求愛的職能,也是保護自身安全的方式之一。

  在剛剛發情時,雄性大熊貓會發出類似於狗叫的嘶吼聲。這是它在向周圍的雄性同胞發出驅離警告,也向異性同類傳達著愛意。收到信號後,雌性大熊貓會發出類似於鳥鳴的「唧唧」或者「喳喳」。這是雌性大熊貓的回覆:愛意已收到,我快準備好了。等到雌性大熊貓發出「咩咩」的叫聲時,就是告訴求愛者:請過來吧,我已經準備好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說,求偶時大熊貓的叫聲「顯得含情脈脈」。

  當然,大熊貓發出「咩咩」的叫聲時,並不一定是在求偶,也可能是在尋子。工作人員介紹,當把幼仔從大熊貓媽媽身邊取走時,母親也會發出類似於羊的叫聲,只不過這時候的聲音多顯得急促、悽厲,孩子離開的時間越長,就越明顯。

  C

  信息如何破譯?

  一種叫聲收集數百次

  大熊貓叫聲的信息是如何破解的?依據是什麼?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大熊貓聲音研究,迄今20餘年。而此前,國內學界對於大熊貓的叫聲究竟分為多少種、分別代表何種信息,均有著不同看法。如要拿出讓人信服的證據,意味著要對海量信息進行收集和篩選,並通過實踐應用來證實。

  張和民說,一種叫聲想要表達的信息究竟是什麼,需要經過對不同個體、不同年齡段大熊貓長達數年的跟蹤記錄,再通過後期的梳理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比如,剛出生的幼仔有幾種叫聲,這幾種叫聲分別代表什麼,一隻兩隻觀察對象是沒有說服力的,多一點可能要記錄數十隻個體,收集的聲音資料數百段。」

  為了收集足夠的信息,工作人員吃足了苦頭。僅以幼仔的叫聲收集為例,由於大熊貓的生產季節都是夏季,參與信息收集的工作人員經常帶著錄音機和幾盒磁帶在圈舍外一蹲就是一夜。「大熊貓的圈舍周圍蚊蟲特別多,人在那蹲一夜是啥結果你可以想像。」

  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目前,初步掌握的13種叫聲已廣泛應用於大熊貓的繁殖、哺育、野化訓練等多個方面。例如,叫聲成為工作人員對育齡大熊貓交配時機選擇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數。

  D

  求索之路仍漫長

  破解13種聲音只是起點

  13種聲音是不是大熊貓聲音研究的終點?李德生承認,對於大熊貓叫聲的研究,仍然「在路上」。「應該說,已被破解的叫聲算是難度較低的,畢竟作為一種動物,它的叫聲中富含的信息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即便是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難說能全部利用。由於成年大熊貓視距範圍只有十多米遠,在深山密林之中,大熊貓的「預警」和「通信」,主要靠他們的嗅覺、嘴巴和耳朵。尤其是耳朵,堪稱「雷達」。「這也是我們利用大熊貓聲音研究成果的一大障礙。」張和民回憶,為捕回正在野化訓練的大熊貓幼仔,工作人員曾在野外錄播幼仔母親的「咩咩」叫聲,「我們用的是進口錄音機,人耳聽不出真假。但拿去使用,效果不是很好,幼仔一聽就分辨出來了。」「大熊貓的叫聲,就像人類的語言一樣,承載的信息實在過於豐富,指望短時間內完全解碼,並不可能。」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胡錦矗說,已經解碼的13種叫聲,無疑將幫助專家們進一步了解大熊貓生活習性和心理,走進它們的世界。不過,要想真正地全面了解大熊貓,仍需要繼續努力,「可能同一種叫聲裡還包含著其他信息,等待我們去慢慢了解。」 (記者 王成棟 吳璟)

責任編輯: 李莎莎

相關焦點

  • 寵物:大熊貓的叫聲提供了一個「來電顯示」
    【寵物:大熊貓的叫聲提供了一個「來電顯示」】研究人員稱,大熊貓叫聲就像來電顯示一樣,在長達65英尺(20米)的距離內向附近的鄰居公開它們的身份。研究發現,它們還能在30英尺(10米)外辨認附近動物的性別。
  • 中外專家破譯「大熊貓語言」 有望誕生翻譯器(圖)
    是大熊貓。可別看到大熊貓那張漫無表情的臉,就以為它們不會「說話」。關鍵是你能不能聽懂?  根據中國與奧地利的科研合作協議,一對來自四川臥龍的大熊貓正在維也納動物園旅居。來自音樂之都的專家,似乎對聲音的研究有著特殊的天賦。他們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對覓食、喜悅、呼朋喚友、發情等各種情景的「大熊貓語言」進行研究後發現,大熊貓至少有13種不同的聲音。
  • 大熊貓的叫聲透露了這些信息……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Sound transmission in a bamboo fores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leats表明,大熊貓
  • 熊貓「咩咩」叫表示「我愛你」 科學家破譯其13種語言密碼
    長期從事大熊貓人工繁育的中國保護大熊貓中心的專家們研究發現,大熊貓至少會用13種不同的聲音來表達不同的意思,而「破譯」了這些「貓言貓語」無疑將幫助專家們進一步了解大熊貓生活習性和心理,走進他們的世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介紹,在2010年,來自音樂之鄉奧地利維也納的專家和中心合作,已經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破譯了部分大熊貓的語言密碼,聽懂了它們在採食、求偶、照顧寶寶等不同情景下的「喜怒哀樂」。近年來,中心繼續與其他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繼續「破譯」工程,到目前已初見成效。
  • 贈臺大熊貓「圓圓」在臺北動物園順利產仔
    中新網成都6月29日電(記者安源)記者29日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贈臺大熊貓「圓圓」於28日在臺北動物園順利產下幼仔,目前,母女倆各項指標均正常,這是繼2013年首次產仔後,大熊貓「圓圓」第二次產仔。  據了解,今年1月19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派出專家前往臺北動物園指導大熊貓發情配種工作。
  • 1日凌晨 一陣清脆洪亮的叫聲 今年海外首隻大熊貓寶寶誕生在荷蘭
    2日,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熊貓中心)獲悉,據荷蘭歐維漢動物園消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旅居荷蘭的大熊貓「武雯」在當地時間5月1日凌晨1點半左右誕下一隻熊貓幼仔,這是熊貓中心今年誕下的第一隻熊貓幼仔,首隻在國外出生的大熊貓寶寶。
  • 大熊貓「圓圓」在臺北動物園順利產下幼仔
    6月2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 6月28日,贈臺大熊貓「圓圓」在臺北動物園順利產下幼仔,這是繼2013年首次產仔後,「圓圓」第二次產仔。上午8時58分,「圓圓」破羊水。經過5個小時的努力,終於在下午1時53分產下一隻幼仔,幼仔叫聲洪亮,體重186g,經專家通過網際網路遠程鑑定性別為雌性。目前,母女倆各項指標均正常,「圓圓」母性強,帶仔熟練,動物園表示將持續密切關注「圓圓」及幼仔的狀況。今年1月19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派出專家前往臺北動物園指導大熊貓發情配種工作。
  • 逾百位兩岸及港澳專家學者共商大熊貓保育教育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魏夢佳)第六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大熊貓保育教育學術研討會15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41家大熊貓保育機構、保護區、動物園及研究中心的逾百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大熊貓科研、保育、公眾教育等議題深入探討,以推動大熊貓研究及保護工作。
  • 大熊貓「二順」產下「龍鳳胎」感恩世界關愛
    熟悉大熊貓分娩規律的人們都知道,在中國,三四月份春花燦爛時,大熊貓媽媽便投入愛情遊戲,懷孕之後一般在6月-8月產仔。由於多倫多冬季漫長,氣溫低達零下20多攝氏度,直到五六月份,春姑娘的腳步才姍姍來遲,所以「二順」10月才分娩。
  • 大熊貓持久哥交配雌性大熊貓生仔 仍需做親子鑑定
    今年4月,一條關於大熊貓「持久哥」的蘆蘆一炮而紅!觀察者網曾報導,它曾在4月24日創造18分03秒的交配時長紀錄,並且打破它在3月份的7分45秒。@iPanda熊貓頻道 還進行了兩隻大熊貓交配的畫面直播。當時,蘆蘆交配的雌性大熊貓叫「喜妹」。7月26日晚22點51分,「喜妹」有好消息了!她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圈養大熊貓野化基地順利產下一隻幼崽。
  • 贈臺大熊貓「圓圓」又生仔,竟然惹怒「臺獨」網民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動物園昨天下午公布喜訊,「圓圓」於13時53分許產下幼仔。這是「圓圓」時隔七年後生下的第二胎。工作人員透露,幼崽出生時叫聲洪亮,體重186g,比它的姐姐「圓仔」出生時還要重一些,已經查明是雌性。
  • 鳥類專家多年追蹤記錄:滇池有13種海鷗,你看到過幾種?
    11月24日,記者從昆明鳥類協會了解到,據專家多年觀察記錄,和紅嘴鷗一起來昆明越冬或遷徙路過的鷗類,不止紅嘴鷗一種,據《雲南鳥類名錄2020.1》記載,滇池流域共出現過13種鷗類。昆明鳥類協會秘書長趙雪冰介紹,國內外鳥類專家近十年來加強了影像記錄,這些鷗類的高清美圖得以呈現在讀者眼前。
  • 澳門大熊貓雙胞胎獲名「健健」「康康」
    據新華社澳門9月17日電 澳門特區政府民政總署17日公布,中央贈送澳門大熊貓「開開」「心心」產下的一對雄性大熊貓雙胞胎幼崽,在經過澳門居民集思廣益的徵名活動後,最終獲名「健健」「康康」。 今年6月26日,雌性大熊貓「心心」於澳門產下一對雄性雙胞胎。
  • 大熊貓牙科臨床技術與應用工作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開展
    -09-16 13:53: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泊靜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供圖  在澳門大熊貓基金的資助下,熊貓基地特邀南非獸醫牙科專家Cedric Tutt博士來蓉進行大熊貓口腔健康普查。熊貓基地獸醫、Cedric Tutt博士等中外專家從口腔衛生、牙齒發育、牙體牙髓、牙周等方面對大熊貓常見口腔疾病進行了詳細檢查,並共同完成了大熊貓的常見口腔疾病檢查與保健、牙齒X光拍攝和牙齒形態學3D掃描。
  • 大熊貓的「遠親近鄰」小熊貓
    根據小熊貓的叫聲,霍奇森把小熊貓稱為Wah(「哇」或「喔」),還準備將其作為學名。霍奇森是第一個在棲息地見到小熊貓的西方人,本來能為小熊貓命名,但陰差陽錯,他的論文1827年才在《林納安協會學報》上發表,此時小熊貓已被法國動物學者弗列德利克·居維葉命名。
  • 澳門舉辦動物保育活動慶大熊貓雙胞胎寶寶滿百日
    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原標題:澳門舉辦動物保育活動慶祝大熊貓雙胞胎寶寶滿百日 新華社澳門10月3日電(記者楊懿)3日,中央贈澳大熊貓「開開」「心心」產下的雙胞胎「健健」「康康」迎來誕生滿100天。澳門民政總署當日舉辦「大熊貓寶寶百日慶」活動,一眾市民獲邀來到石排灣郊野公園,探望大熊貓家庭並為其送上祝福。 記者從澳門大熊貓館工作人員處了解到,一對大熊貓寶寶長勢良好,大寶「健健」叫聲洪亮有勁,活力十足,體重已增至5千克。弟弟「康康」的成長日誌上則記載了:近日食慾大增的它昨天一口氣吃了243克母乳,今早體重已突破4千克。
  • 實拍大熊貓和飼養員激萌互動 四川話對答如流
    還記得那只在小夥伴幫自己做馬殺雞時,發出不可描述的叫聲的大熊貓「萌蘭」嗎?  最近,萌蘭寶寶又火了,還是因為它的叫聲。  這天,苦逼的奶爸抱著60多斤的巨嬰萌蘭去運動場玩耍,氣喘籲籲地用四川話抱怨道:「哎,60多斤了!」
  • 蘭州動物園受傷大熊貓傷口已癒合結痂(圖)
    「蜀蘭」悠閒地坐在竹子堆裡進食,時不時發出叫聲,背部右側約1釐米的傷口經過治療已經癒合結痂。 徐雪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18日電 (徐雪 李亞龍)18日,蘭州動物園大熊貓「蜀蘭」悠閒地坐在竹子堆裡進食,時不時發出叫聲,背部右側約1釐米的傷口經過治療已經癒合結痂。  10月15日下午起,多名微博用戶在網上爆料,稱「蜀蘭」背上受傷,疑遭虐待。
  • 全球唯一大熊貓三胞胎姐姐「萌萌」首度入選國家大熊貓繁育計劃
    長隆集團自1998年首次引進大熊貓,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一直以來的技術指導下,20年來長隆在繁育國寶上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繁育成就,創造了全球唯一的大熊貓三胞胎、五年繁育9隻大熊貓的奇蹟。去年初,長隆成功繁育的首隻大熊貓、同時也是華南地區誕生的首隻大熊貓「隆隆」,首度入選國家大熊貓繁育計劃,並於2018年7月12日成功產仔。「隆隆」正式升級當媽媽,這意味著第一隻廣州土生土長的大熊貓迎來了第二代成員,也意味著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廣東基地的研究又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華南地區的大熊貓種群將進一步壯大!
  • 兩岸暨港澳專家研討大熊貓保育之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通過學術研討會,兩岸大熊貓保育教育工作者廣泛分享和交流了大熊貓的科研成果和教育經驗,共同促進大熊貓保護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談及會議的成果,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表示。第六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大熊貓保育教育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