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安靜的書桌來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沒有思想的頭顱。」 這是一位高三老師在網絡開課時對同學們說的一段話。正在上六年級的小孫女,從網上接到老師的指令,要他們聯繫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
跟社會接觸甚少的這幫孩子傻眼了,語文老師第一次抽查作業,結果很不理想。老師又在班級群裡耐心地作了一番輔導,要求學生第二天重寫。看了這個題目,我倒來了興趣。一方面,我稱讚這位高三老師講得好;另一方面,我也替小孫女擔憂,缺乏生活與感受,她哪裡駕馭得了這樣的題目!於是,我又對小孫女作了一些輔導,讓她獨立思考,寫出自己的理解。同時,我也對這段話思考良久,並聯繫當下學校、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寫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2020年的寒假,如此漫長、「寒冷」,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活大課:意外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每個人必須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對學校的孩子們來說,這一張安靜的書桌的確「來之不易」!不是嗎?全國上下都在歡天喜地迎接春節到來的時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了,而且來勢洶洶!習主席、黨中央當機立斷,動員起全國人民,打響了阻擊疫情蔓延的人民戰爭!武漢「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不已;那些執意逆行的人,捨身救人的人,不眠不休的人,讓我們敬仰萬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千千萬萬勇敢的人衝在前面,保護著我們,孩子們能安安靜靜地在家裡通過網絡讀書學習嗎?基辛格在《論中國》中有一句反覆引用的名言:「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我們和孩子們一樣,真的很幸運!
既然有了一張安靜的書桌,孩子們就要格外珍惜當下的安靜,更加發憤努力地讀書學習。許多學校提出:「停課不停學」。非常時期學生不能到學校上課,學校千方百計利用網絡平臺教學,實現老師在網上教、學生在網上學的居家式學習方式。新的問題接著來了:老師不在跟前,學生容易懶惰;天天關在家裡,孩子容易散漫。於是,有人放言,網絡上課會出現「兩極分化」!
這幾天,許多人被網上兩張照片觸動。一張照片是,一束昏黃的燈光,一張破舊的桌子,兩個風中瑟縮的身影。穿著粉色棉襖的是河南農村的一名14歲女孩,因要上網課,家裡又沒網絡,所以只能來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默默地蹲坐在角落陪伴女兒。村支書說,女孩學習很認真,每天都會來這裡學2小時。網友評論說,這是現代版的「鑿壁偷光」。
另一張照片是,一名15歲的女孩戴著口罩,正窩在崖壁邊聽網課。她每天要爬一個小時陡峭的山路,來到距家4公裡外的懸崖,因為附近只有這裡有信號。學校每天早上7點45打卡,女孩 6點就得起床,儘早出門,書包裡裝著饅頭當作乾糧。直到下午5點,天要黑了才回家。
常有人說,一些人成功了,那肯定是運氣好,如果自己有這樣的運氣,肯定也能有一番成就。其實,事在人為。這兩個女孩的照片告訴我們,想要自己有多優秀,就在於你有多自律、多用功。當你足夠的努力,控制得住惰性,就足以能通過徵服自己,去徵服世界!有位老師說得好:「孩子,你吃過的苦會鋪成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你偷過的每一個懶,都會在日後成為最深的遺憾。」
還有一點感想,靜靜的書桌上,讀書的人「不能沒有思想」。國家遭受大災大難,孩子們作為「祖國的未來」,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讀而讀書。除了學習書本知識,應該多聽聽戰「疫」故事,多學學戰「疫」精神,增強家國情懷,學會憂國憂民。寒假延期,但成長不能延期。經過這場災難磨礪,要讓自己早日成為有知識、會思考、有擔當的人!
現在的教育恰恰在這一塊有些缺失。考試的分數把學生、老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立德樹人」「怎樣做人」,這些分量很重的知識模塊,卻沒有裝進「思想的頭顱」。 少時行不端,大時走不正。這次抗疫情就是一面「鏡子」。網上不是常有負面新聞嗎,有的人見危險就躲,甚至逃跑;有的人明明感染了病毒,還故意到外面亂跑,有的竟把唾沫吐在電梯的按鈕上······
「望子成龍」 恐怕是做家長、做長輩的共同心願。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把「有思想」的良好品行、人格、修養一代一代傳下去!那好,我們就再費費心,把「一張安靜的書桌來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沒有思想的頭顱」的道理講給大孩子、小孩子們聽聽,讓他們經歷了這次防控疫情,能從各個方面都比過去做得好一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 l 東海民兵
作者簡介
史振洪,1963年12月入伍。先是在濟南軍區《前衛報》社當編輯8年;後又在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社,擔任副處長、處長、副社長。最後擔任軍區政治部編研室主任。他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採寫的新聞作品多次在全國、全軍獲獎,曾被江蘇省記協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並獲「戈公振新聞獎」。曾出版《耕耘在綠色天地(上、下)》新聞作品集及多部其他專著。
在部隊退休後,仍老有所為,應聘至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先後擔任新聞傳播系主任,現代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兼任《鐘山學院報》主編。在學院近14年間,既抓教學管理,又抓教書育人,取得累累碩果。他筆耕不輟,撰寫的新聞報導、教學心得、科研論文、人生感悟等,又彙編成《耕耘在鐘山校園》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