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4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壇棗莊論劍
「我們應該以中華文化共識為基礎,推動兩岸動漫深入交流,實現合作共贏。」10月28日,2014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壇在棗莊市臺兒莊區舉辦,臺灣動漫創作協會榮譽理事長鄧有立與亞太動漫協會秘書長王六一就中國動漫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與現場聽眾進行了深入交流。
產學研結合
——動漫人才培養新模式
「這是一個賣創意的時代,動漫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鄧有立看來,動漫企業進校園、業界前輩進課堂很有必要,「學生跳躍性的思維模式能為動漫製作提供不少好點子,而在校園內就能參與到動漫製作營銷的過程中,這對孩子們也是一種很好的鍛鍊。」
早在幾年前,臺灣就已經開啟動漫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並且鼓勵動漫行業優秀從業者進入學校授課,「正規講師授課一學時的報酬是400元,而業界專業人員有1600元甚至更高的酬勞。」鄧有立坦言,「相比公立學校,動漫企業更喜歡與私立學校合作,不用走太多程序,只需要校長拍板就好。」
今年3月,王六一為貴陽學院與印度Xplora設計學院牽頭,由貴陽學院提供教學場地和硬體設施、Xplora設計學院負責師資以及教學計劃,共同開設一個為期半年的動畫培訓短期課程。參加培訓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基礎能力不一樣,語言能力也不一樣,經過180天得苦修,他們完成了一部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生活紀錄片《你好,貴陽!》。
「沒有戲劇衝突,十幾個貴陽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尋常場景,技巧略顯生疏。」但這些看似很平常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卻讓王六一有了一種感動,「三個月,學生張開了嘴,敢於用英語同印度老師交流,我們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一小步,但影響甚大。」
「在大陸,應該是產、官、學三位一體。」針對大陸實際情況,鄧有立提出了建議,「有政府在中間牽頭,為企業和高校牽線搭橋,定能讓產學研模式的推廣更順利。」
提升品牌價值
——作品內容經得起檢驗
「在《喜羊羊與灰太狼》創造1億元票房佳績的同時,《熊出沒》豪取兩億元票房,這對大陸動漫產業是一劑強心針。」話鋒一轉,鄧有立指出,喜羊羊和光頭強的品牌價值遠比不上迪士尼的唐老鴨和米老鼠,「《喜》和《熊》有點純喜劇的意味,內容和劇情上有待檢驗。」
針對現場觀眾提出的中國動漫低齡化的問題,王六一承認,「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動漫不只屬於孩子,它也可以表達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功夫熊貓》就是不錯的案例。」
《魚籃觀音》耗費了鄧有立五年的時間來籌備,「好的本子是一種文化的沉澱,本身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在中國動漫產業聯盟總監張廣英看來,「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浮躁心態需要有積澱的本子,卻也在淘汰這種劇本。」
「關鍵是選準健康又賺錢的題材,內容還要有創新的地方。」據鄧有立介紹,臺灣已經取消動漫審批制度,「在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多了不少空間。」
「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最重視的是內容創作,以英國的《天線寶寶》為例,在創作階段,集中了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語言學家、美術家、法律專家等一系列學者參與創作研討。」在王六一看來,中國目前仍未形成科學的、成熟的動漫生產流程,「動漫要多宣揚正能量的東西。」
民族語言是利器
——取材傳統文化更要創新
「中華文化對外國人有極大的吸引力,這也是動漫創作的材料庫,素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鄧有立看來,動漫一旦與傳統文化結合,便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孔子說》、《莊子說》等系列漫畫,在國內外廣受歡迎。」
「我們不能跟著別人走,《變形金剛》成功了,我們就去做《變形羅漢》,別人做了《託馬斯火車》,我們沒有必要去做《託牛斯汽車》。」在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王英看來,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不能照抄照搬,需要創新,「傳統文化是動漫的土壤,需要耕耘;它不是果實,不能直接收穫。」
在王六一看來,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唯一的、獨特的、最珍貴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原來的歷史時空,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還原當時的境況,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動漫創作要跨越時空和維度,用現代語言去解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