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_中國國情_中國網

2020-12-27 中國網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鞦韆等。

龍抬頭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燻床和炕,叫燻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現在的「龍鬚麵」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節

清明掃墓祭祖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划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節

中秋闔家團圓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

重陽登高敬老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讚,祝讚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儘管沒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古爾邦節(宰牲節)

「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宰牲節」或「忠孝節」。它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的宗教節日。回族又稱它「過大年」。而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則把它作為他們的新年。

古代阿拉伯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勒,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的一瞬間,安拉派遣特使牽著一隻羊匆匆趕到現場,命以宰羊代替獻子。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伊斯蘭教產生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繼承了這一儀式,並把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使用的公曆與伊斯蘭教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俗稱宰牲節為「小開齋」。中國政府規定這一天給穆斯林職工放假。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在古爾邦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穆斯林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捨窮人,招待來賓。青年男女有說有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傳統節日英文 各種傳統節日的英語翻譯
    臨近年底,我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已經過完了,現在剩下幾個節氣,如小雪、大雪、冬至,以及國外的感恩節、平安夜、聖誕節。即將開始新一輪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英文名又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日知道就行!
    :西方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別稱:耶誕節節日流行地區:歐洲、美洲、現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洋節日」應該理性對待目前主要分為兩種觀點。觀點一:愛我中華抵制外來節日,認為外來節日應該抵制,因為他們的節日是在蠶食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觀點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思想、文化,過外來節日,因為「洋節日」更加洋氣。
  • 中國傳統節日背景資料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 一些中國傳統的英文說法 之傳統節日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可以弘揚和傳頌的了。 上次我們說了十二生肖,今天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按照「陰曆」來記錄,「陰曆」也稱為「農曆」。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中國傳統節日知多少?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春節(農曆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 畫給孩子的中國傳統節日,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心靈得到滋養
    中國傳統節日,大都起源於先秦,有的還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節日最初與圖騰崇拜、祭祀有關,非常神秘;而神話故事又為節日增添了浪漫色彩,歷史典故又賦予了傳統節日深遠的意義,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精神文化遺產,蘊含著寶貴的人文思想。
  • 讓韓國網友足不出戶了解中國 中國網推出韓文版
    中新網6月26日電 中國網(www.china.org.cn)與韓國明日報社今天共同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明日報集團承建的中國網韓文版 (Korean.china.org.cn)正式開通。自此,以對外傳播為主要任務的中國網就開始用十個語種(中、英、法、西、日、俄、德、阿拉伯、韓文和世界語)向全球傳播有關中國的實時信息與基本國情數據。
  • 中國國情_中國網
    CA6100PRD21客車解放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CA6860LRD21客車解放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載貨汽車(配置二)解放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哈爾濱輕型車廠>載貨汽車(配置三)解放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哈爾濱輕型車廠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發表時間:2015-06-24   來源:亳州文明網在不少地方,節日更多地充斥著商業炒作、旅遊開發、假日經濟的喧囂,傳統節日中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變得越來越淡了。另一方面, 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許多「洋節日」傳入進來,吸引了大多數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聖誕節,而對傳統節日卻持冷淡態度。難道是中國的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另有其因?
  • 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會員單位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的倡議書,通過推出冬至套餐、懸掛冬至標語等行動,共同營造冬至節日氛圍。   南京是「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全國重點城市之一。2019年,為了豐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闡釋節日現代意義、引領新的社會習俗,市委宣傳部指導設立「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工作室依託南京報業傳媒集團開展具體工作。
  • 「流浪韓國」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如果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多少人會把端午節推上熱搜?提起中華文明,浩浩蕩蕩五千年,世界文明古國值得億萬子孫驕傲。我們的祖宗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千年文明,向這個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地位。
  • 我市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12月18日,「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南京餐飲商會聯合向商會會員單位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的倡議書,通過推出冬至套餐、懸掛冬至標語等行動,共同營造冬至節日氛圍。我國自古以來就對冬至非常重視,民間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倡議書號召餐飲商會企業統一布置冬至節日氛圍,在店內外電子屏打出「冬至大如年」標語,或者懸掛「我們的節日·冬至」橫幅。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關注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賞菊還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和寓意在其中。(1)菊花花期正好是深秋時節,是全年中最佳的賞菊時期,並且古人常用「梅、蘭、竹、菊」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
  • 中國留學生組成"中國方隊"參加福岡傳統節日(圖)
    中國留學生組成"中國方隊"參加福岡傳統節日(圖) 2008年05月04日 14: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駐福岡總領事武樹民和中國留學生方隊在日本福岡第47屆「博多咚打鼓節」上。
  • 鬼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它是我國傳統祭祖節日
    大家都清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民間所稱呼的鬼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很多傳統活動大家要記住。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因此鬼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 中國網招聘_中國網
    中國網成立於2000年,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以10種語言11個文版24小時面向全球發布信息,訪問用戶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國家級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  中國網是國家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和重大活動的報導窗口。「網上直播」是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獨家中英文網絡直播發布平臺。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但是中元節的文化核心到底是什麼呢?注意敲黑板了,考試知識點。在我們傳統的認知中,中元節就是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