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方可成老師邀請我談談在臺灣讀新聞傳播的體驗,希望可以給意欲赴臺學習的同學提供一點幫助。
我先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我就讀於國內一所工科大學,現在是新聞傳播碩士一年級,有比較多的媒體實習經歷,但沒有全職的媒體工作經驗,在臺灣讀書是大三時作為交換生的身份去的,為期一學期,從2017年2月初到2017年6月末。
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臺灣的教育質量,我們先簡單看一下臺灣學校的國際學術地位,以下數據來自於QS於去年6月的官方數據。2018年,島內總共有16所學校入圍QS排行榜,以下10所躋身前400: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陽明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臺北醫學大學。
臺灣總共有161所高等院校,分布在各市各縣。大學又分為公立與私立,一般來講,公立院校的綜合實力優於私立院校。公立院校偏向於科研,而私立院校偏向於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讓我們來看看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院校及其官方網站,總共有30所。
政治大學
http://www.nccu.edu.tw
臺灣大學
http://www.ntu.edu.tw
臺灣師範大學
http://www.ntnu.edu.tw
交通大學
http://www.nctu.edu.tw
中正大學
http://www.ccu.edu.tw
臺灣藝術大學
http://www.ntua.edu.tw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http://www.ouk.edu.tw
輔仁大學
http://www.fju.edu.tw
淡江大學
http://www.tku.edu.tw
中國文化大學
http://www.pccu.edu.tw
靜宜大學
http://www.pu.edu.tw
大葉大學
http://www.dyu.edu.tw
義守大學
http://www.isu.edu.tw
世新大學
http://www.shu.edu.tw
銘傳大學
http://web.mcu.edu.tw
南華大學
http://www.nhu.edu.tw
真理大學
http://www.au.edu.tw
慈濟大學
http://www.tcu.edu.tw
長榮大學
http://www.cjcu.edu.tw
玄奘大學
http://www.hcu.edu.tw
亞洲大學
http://www.asia.edu.tw
開南大學
http://www.knu.edu.tw
佛光大學
http://www.fgu.edu.tw
康寧大學
http://www.ukn.edu.tw
朝陽科技大學
http://www.cyut.edu.tw
醒吾科技大學
http://www.hwu.edu.tw
南臺科技大學
http://www.stust.edu.tw
文藻外語大學
http://www.wzu.edu.tw
高苑科技大學
http://www.kyu.edu.tw
和春技術和春技術學院
http://www.fotech.edu.tw
(信息來源於「全國大專院校一覽官網」 ,完整信息請查詢此網頁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Discipline/0321)
在諸多開設新聞教育的學校之中,我有所耳聞的傳媒專業比較好的學校包括臺灣師範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我當時所在的義守大學在傳媒影視化這方面表現的相當出色。世新、淡大、義守均為私立,義守大學是以上唯一在高雄的學校,其他均在臺北。在此我略過了中部以及縣區的學校。
赴美留學潮流在臺灣興起得比大陸早將近20年,所以,你不會驚訝於大部分老師都擁有歐美各大名校的本、碩、博學位,和內陸相比,臺灣的新傳教育更喜歡聘用在媒體擁有一定話語權的業界人士來全職教課,在這裡區別於內陸高校邀請業界名流的「講座形式」授課,在你不經意選擇的課程中,很可能就有金馬獎的評委、獨立紀錄片導演、某新聞集團的副總裁來為你上課。好處是,你可以和業界完全沒有屏障地進行溝通,只要你願意你努力,你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一手信息。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新傳專業的課堂氛圍比較輕鬆,一開始,習慣於內陸教育的我還會覺得自己很不合時宜,比如,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嚴厲地批評執政黨,有的老師很喜歡邊講課邊講笑話,一節課就嘻嘻哈哈過去了,有的老師會讓學生用女性主義相關的知識理論來剖析色情電影的拍攝手法,與內陸的授課風格有明顯區別。
以下,我簡單挑臺北的世新大學和高雄的義守大學這兩所學校來分析一下,這兩所學校一北一南,世新是島內傳媒專業排名第一的大學,而義守則是後起之秀,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
首先我們來看看世新大學。世新大學是一所私校,氣質很像大陸的中國傳媒大學,學校的整體排名並不靠前,而專業重點突出。這所學校很有來頭,學過新聞史的同學都知道民國報人成舍我先生。世新在1956年由成舍我先生一手創辦,最早名為 「世界新聞職業學校」,目的是培養「德智兼修,手腦並用」的新聞傳播人才,學校幾經易名,1960年後改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界新聞傳播學院」,1997年,改為今天的「世新大學」。現在,世新是島內最為傳媒業認可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
世新傑出校友眾多,包括娛樂界的男演員劉德凱、馬景濤,歌手齊秦,製作人王佩華,導演陳銘章,漫畫家朱德庸,早期學生還有林海音這樣的人物,對,就是寫《城南舊事》的那位女作家,相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你一定在語文課本上讀過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而林先生本人早年在北京也做過記者。
讓我們在世新官網上看看其院系的構成,世新共有四個學院,分別是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法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下屬八個系:新聞學系、口語傳播學系、公共關係廣告學系、資訊傳播學系、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傳播管理學系。不難看出,世新的新聞傳播教育分化得非常細緻。
據在世新念書的朋友反映,世新的新傳教育雖重實踐輕理論,但各類課程,作為學位生都得扎紮實實過一遍,沒有任何偷懶的機會。此外,新傳院自己創辦了很多校園媒體,無縫拼接給低年級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校媒的種類也很齊全,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也包括各類新媒體,幫助學生學會設計與製作網頁和APP。
我特地問世新的同學要了其新聞學系的課表。從大一到大四的課程如下:
老實說,在看到同學這張完整的課表時,我生出一種羞愧之情,如果這是一流新傳專業的評價體系,那麼我絕對是不合格的學生。通過課表,不難看出世新培養「國際化、高水平、全方位」記者的野心與實力,令我驚訝的是特稿與深度報導也作為必修課納入了培養計劃,還有兩岸新聞報導、英語新聞報導這種「補短板」的課程。
接下來看看我當時所在的義守大學。
傳播與設計學院下屬四系:大眾傳播系、創意商品設計學系、電影與電視學系、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還有單獨列出來的傳播產制英語學士學位學程。
我找到了大眾傳播系的課程架構表:
緊接著,我們來看培養計劃表。
不難看出,課程還是排得滿滿當當,在大一大二幾乎不會給你喘息的機會,和世新一樣,義守講究人才培養的綜合發展,開設了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課程。
前面說道,臺灣的新傳教育普遍存在輕理論、重實踐的問題。我留臺一學期中,所學的課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非常正式的課程,老師講課,學生做筆記,最終考試,錄入成績;另一種,形式是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的形式,由老師帶著學生實踐。通常,一個班按適當的人數分組,最終通過實踐結果的作品進行打分,實踐的過程貫穿整個學期。
我總共有三門需要進行實踐,分別是特寫與深度報導、影視戲劇理論、傳播理論與量化研究,深度報導的任課老師是臺灣本地媒體——中天電視臺的老記者,影視戲劇的任課老師是當年與王蕙玲一起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蔡國榮先生。
特寫與深度報導的前三節,老師大概講了一下報導的題材、體裁、理念和採訪的技巧規範等等,之後將整個班分為多個小組,布置選題任務,我記得當時老師交代的作業有兩個:一篇由每組組員合寫的深度報導和一條視頻短新聞。
在動手做之前,我們需要向老師報選題,我相信在媒體實習過的同學對這個流程應該都不會陌生,記者發現選題——先判斷能不能操作,如果可以,下一步就給編輯報選題,編輯通過選題,記者再撰寫提綱,聯繫採訪對象,採訪,寫稿,發回編輯審閱,發稿。
這樣一來,整個班級類似一個記者大群,而老師的角色類似於編輯部領導,管控自己手下的記者。
深度報導的作業,我選擇對「陸配」做一系列的專訪,而視頻短新聞是對作家白先勇先生的個人專訪,這一門課最終取得了很高的成績。在這裡多說一句,大陸學生普遍比本地學生勤奮好學,只要按時上課,認真完成作業,拿高分會很容易。
影視戲劇理論課很有意思,蔡先生本是編劇出身,在上課的時候還會時不時跟學生八卦藝術圈、電影圈的事情,聊聊跟李安一起拍電影的陳年往事。他講課時不用書本、不用黑板,通常用多媒體電子設備放映一段影片,然後就嘰嘰呱呱開講。
我印象很深的是兩次放映,一次是《沙家浜》,他分析了樣板戲的藝術價值,還有一次是《蘋果的滋味》,分析了臺灣新浪潮電影的歷史,他會用一些話去啟發學生,例如「如果你要拍一個人在喝水,而你僅僅是在表現他喝水的這個動作的話,那麼你就什麼都沒拍到」,這節課的實踐形式為學生分為小組,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微電影。
傳播理論與量化研究這門課也是分小組進行,老師先在機房教會了我們系統使用SPPS軟體,接著小組要開始確定一個量化研究的論文選題,自己設計問卷調查,自己發放問卷、統計數據、錄入進SPPS,最終小組成員合寫一篇高質量的定量分析的論文。
關於招生政策和學費等一系列問題,在官方公開渠道皆可以查詢到,故在此不表。但臺灣院校和大陸院校有一點很不同,陸生在入讀臺灣的學校之後仍有機會轉校。
轉校考是臺灣很特別的制度設計,可以讓學生重新選擇學校,轉校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想轉入的學校名額有空缺,方可轉入;二、向臺灣教育部提出陸生招生轉校計劃。在這期間需與母校、對方學校、教育部門三方保持暢通的對接。
轉校的申請手續很像我們申請去歐洲、美國留學的流程,需要成績單、自我陳述,以及一切能夠證明你自己能力的文件。我認識一位男生在大二時通過轉校政策,從自己不太心儀的母校轉入新聞傳播學非常強勢的世新大學就讀影視專業。
寫到現在,是時候說一下這段學習經歷給我帶來的改變了。當我真正發現臺灣對我的影響有多深刻的時候,無論是從時間上來說,還是從距離上來說,我已經遠離臺灣很久了。
這段生活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保持獨立」的決絕,不同的是,在決絕中又帶著一種柔軟。之後,當我在跟觀點與自己很不同的人的相處過程中,我更願意去剖析「他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出於什麼立場?他這樣做背後有哪些原因?」,而不是繼續沉浸在自以為是裡不自知,總覺得別人都錯了,想要改造別人,那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另外——想到就要去做。在臺期間,我完成了一系列我之前無法想像的報導,包括採訪我很喜歡的作家,在接連被拒絕多次之後也並未放棄爭取專訪的機會,把一個個念頭落實為真實的新聞作品。
以上我總結了在臺學習的經驗與收穫,我從交換生的經歷中收穫很多,但我並不推薦大家來臺灣攻讀新聞傳播學的學位。如果你志願做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這裡泛指中國大陸內部任何一家非市場化媒體的採編人員,那麼我比較傾向建議你不要來臺就讀新聞傳播專業。一是意識形態問題,相比於臺灣,我更傾向於推薦大家去香港讀新傳的學位。
不可否認的是,臺灣的新聞傳播教育很容易和大陸內部的就業環境脫節,我可以保證臺灣的新聞傳播教育會讓你學得很開心,但我就我所認識的學位生來說,就業情況都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孩子在大一的時候就得開始為自己做打算,爭取國內外的實習機會。我認識的一位男生,在他作為臺灣某所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本科生的身份下,每一學年爭取一次大陸院校的交換機會。他本身在臺灣念的學校並不屬於很著名的那幾所,卻在大一、大二、大三期間分別回到大陸的廈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做交換生,這樣算來,他系統接受大陸教育的時間也夠一年半了。在大陸交換期間他也沒閒著,從周一到周五課表都是滿的,他也積極與自己專業領域的老師建立聯繫,並且獲得了一些很亮眼的社會實踐,他已於去年入職央視。
除過我們自身的考慮,臺灣的政策對陸生也不夠友好,我說的不夠友好是站在相互的角度來講的,臺灣對陸生的政策比之大陸對臺生的政策相去甚遠。我在的2017年,學士班的招收名額銳減一半,從2000多名下滑到1000名,陸生在臺的身份一直算作「外籍生」。
「三限六不」政策是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後所設立的——「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很多留學的朋友都會遇到限制專業申請的問題,但「六不」就帶有很明顯的歧視色彩了。陸生統一不納入「健保」範圍,我簡單解讀一下,意思是,你不能參加島內的健保計劃,必須自行購買商業保險,否則生了病就得自己負責。
說了以上,也許會有人想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來臺灣讀書,就像我剛才說的那位同學,我們觀察一下他的成長經歷;高考後赴臺就讀新傳專業,交換回大陸念書,期間獲得實習機會,後順利入職。在這期間,他在自己專業上的突出表現和獲過的大大小小的一些獎為他加分不少,他完美地抓住了每個時間節點,利用校園內部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以母校作為跳板,獲得很好的學習機會,並抓住機會努力增進自己,是我見過的真正的「能夠適應環境並且為自己創造條件的人」。後來我也觀察了很多在專業領域非常勤奮也很出色的前輩,他們無一例外都具備這一特質。
想著想著就說這麼多了,大概是這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