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下「職業訓練中心招牌」
鍾蔚文認為,新媒體時代的困境本質是「另一次範式革命」,主要表現在:舊有的概念、體系、分類不再適用;傳統媒體不再獨大,人人都是中心;資訊超載,流量加速;社會日趨複雜,演化節奏加快;實踐形態一夕數變;知識「保鮮期」短暫;「再造之聲」四起,企業、學校都在思考怎樣重塑環境。在一切都在改變的幕布下,傳播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教學實踐也受到了衝擊。
鍾蔚文主張,大學的關鍵角色有兩個,一是懸置相信,二是創造世界。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以面向未來、開發想像為主軸的傳播教育和研究。在未來的新聞教學中,回歸大學想像的初衷,拿下「職業訓練中心招牌」;實行無目標設計,不要對準某個行業,而要對準新聞這一工作;落實傳播整合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門定位,建立從思想到設計到實踐的教育機制。
▊ 培養「九種人」
鍾蔚文作為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提出「九種人」培養目標,分別為:理論家、夢想家、跨界人、社群人、玩物人、設計人、造物人、創業家、人。這其中,夢想家是當今大學教育頗為忽視的培養目標,新聞傳播行業既是社會的鏡子,也是社會的引領者,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子,應重視培養自己的想像力,未來會怎樣?我們能怎樣?
鍾教授認為即便媒介形態、傳播環境不斷變化、發展,但是社會對傳播的需求、傳播人才的基本能力仍然沒有改變。傳播工作的本質沒有改變,我們社會可能不需要報紙,但是仍然需要新聞;行業對於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查證、分析、詮釋的基本功仍是其立足之本,而且這些能力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更加可貴;與此同時,傳播人才的人文關懷的專業義理仍是其作為傳媒人的根本,不論是理論家還是想像家,不論是造物人還是產業者,都離不開「人」這個本體。
▊ 人文與科技素養要兼備
在具體操作上,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寶芳介紹了臺灣政治大學的數位內容學程——以多元形式講述、創作、表現故事的能力成為未來的關鍵競爭力,因此需要培養兼具人文與科技素養的跨領域人才。
數位內容學程融合設計、內容和科技三個環節,重視跨領域實踐。對於科技領域知識的學習和設計思維的培養是其課程體系的重點。學士學程設立了數位內容與科技導論,程式設計基礎等技術層面課程,這是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容意識,設立了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美學概論等課程,偏重新聞傳播學科知識。碩士學程的核心課程是設計理論與方法,主要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探索新媒介設計的創新潛能。
臺灣政治大學創辦的數位內容學程,主要發展以下核心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敘事與溝通能力、科技研發能力、企劃整合與團隊合作力、人文關懷與社會參與情操。其中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透過設計思考解決舊問題的方法或發現新可能,利用多種研究方法,思考造物哲學,探究器物設計技能與形式的新平衡點;敘事與溝通能力強調利用媒介表達構想。兩位學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都重視新聞傳播人才的人文關懷素養,因此「人」的本義不論何時都不能缺失。
(全文僅見鄭廣嘉、秦靜:《傳播教育的當下與未來——「新媒體時代傳播教育的困境與創新」研討會綜述》,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5年第6 期原文)
本文版權歸《新聞記者》所有
轉載請獲得授權
....
在這裡,讀懂轉型中的中國新聞業
在這裡,探討新聞業的未來
在這裡,進行深入而嚴肅的思考
在這裡,關心新聞人自己的命運!
....
訂閱《新聞記者》其實很方便——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371,全年定價144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享受優惠價。訂閱辦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編,或電話021-62791234轉324。
2015,《新聞記者》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