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大學怎樣培養未來的新聞人

2021-02-10 新聞記者
新媒體強勢來襲,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業一樣,面臨變革——不僅是教學內容和技術的改變,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級。大學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的新聞傳播業態呢?在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日前組織的「新媒體時代傳播教育的困境與創新」 研討會上,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副教授張寶芳介紹了政大的新聞人才培養理念與方式。


▊ 拿下「職業訓練中心招牌」

鍾蔚文認為,新媒體時代的困境本質是「另一次範式革命」,主要表現在:舊有的概念、體系、分類不再適用;傳統媒體不再獨大,人人都是中心;資訊超載,流量加速;社會日趨複雜,演化節奏加快;實踐形態一夕數變;知識「保鮮期」短暫;「再造之聲」四起,企業、學校都在思考怎樣重塑環境。在一切都在改變的幕布下,傳播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教學實踐也受到了衝擊。

鍾蔚文主張,大學的關鍵角色有兩個,一是懸置相信,二是創造世界。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以面向未來、開發想像為主軸的傳播教育和研究。在未來的新聞教學中,回歸大學想像的初衷,拿下「職業訓練中心招牌」;實行無目標設計,不要對準某個行業,而要對準新聞這一工作;落實傳播整合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門定位,建立從思想到設計到實踐的教育機制。

▊ 培養「九種人」

鍾蔚文作為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提出「九種人」培養目標,分別為:理論家、夢想家、跨界人、社群人、玩物人、設計人、造物人、創業家、人。這其中,夢想家是當今大學教育頗為忽視的培養目標,新聞傳播行業既是社會的鏡子,也是社會的引領者,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子,應重視培養自己的想像力,未來會怎樣?我們能怎樣?

鍾教授認為即便媒介形態、傳播環境不斷變化、發展,但是社會對傳播的需求、傳播人才的基本能力仍然沒有改變。傳播工作的本質沒有改變,我們社會可能不需要報紙,但是仍然需要新聞;行業對於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查證、分析、詮釋的基本功仍是其立足之本,而且這些能力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更加可貴;與此同時,傳播人才的人文關懷的專業義理仍是其作為傳媒人的根本,不論是理論家還是想像家,不論是造物人還是產業者,都離不開「人」這個本體。


▊ 人文與科技素養要兼備

在具體操作上,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寶芳介紹了臺灣政治大學的數位內容學程——以多元形式講述、創作、表現故事的能力成為未來的關鍵競爭力,因此需要培養兼具人文與科技素養的跨領域人才。

數位內容學程融合設計、內容和科技三個環節,重視跨領域實踐。對於科技領域知識的學習和設計思維的培養是其課程體系的重點。學士學程設立了數位內容與科技導論,程式設計基礎等技術層面課程,這是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容意識,設立了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美學概論等課程,偏重新聞傳播學科知識。碩士學程的核心課程是設計理論與方法,主要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探索新媒介設計的創新潛能。

臺灣政治大學創辦的數位內容學程,主要發展以下核心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敘事與溝通能力、科技研發能力、企劃整合與團隊合作力、人文關懷與社會參與情操。其中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透過設計思考解決舊問題的方法或發現新可能,利用多種研究方法,思考造物哲學,探究器物設計技能與形式的新平衡點;敘事與溝通能力強調利用媒介表達構想。兩位學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都重視新聞傳播人才的人文關懷素養,因此「人」的本義不論何時都不能缺失。

(全文僅見鄭廣嘉、秦靜:《傳播教育的當下與未來——「新媒體時代傳播教育的困境與創新」研討會綜述》,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5年第6 期原文)

本文版權歸《新聞記者》所有

轉載請獲得授權

....

在這裡,讀懂轉型中的中國新聞業

在這裡,探討新聞業的未來

在這裡,進行深入而嚴肅的思考

在這裡,關心新聞人自己的命運!

....

訂閱《新聞記者》其實很方便——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371,全年定價144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享受優惠價。訂閱辦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編,或電話021-62791234轉324。

2015,《新聞記者》有你更精彩!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校抱團取暖:政治大學與科技大學討論合併—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將合併事宜提上議事日程的並不只有臺灣政治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兩家。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臺灣政治大學官網獲悉,臺灣政治大學與臺灣科技大學於2月17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未來將展開校內外溝通,盼同心合作,循序規劃打造人文社會學術與創新科技研發融合新典範,兩校將討論合校事宜。
  • 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率團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兩校共同舉辦「政治...
    5月8日,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率團到人民大學交流訪問,兩校共同舉辦「政治大學日」主題交流活動。活動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靳諾會見了周行一一行,校長劉偉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政治大學副校長張昌吉等出席相關活動。靳諾會見了周行一及政治大學代表團成員,對政治大學一行來訪表示歡迎。
  • 臺灣島內高校抱團取暖:政治大學與科技大學將討論合併事宜
    > 來源:澎湃新聞 事實上,將合併事宜提上議事日程的並不只有臺灣政治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兩家。
  • 臺灣新聞傳播大師、政治大學退休教授徐佳士逝世,享年95歲
    臺灣新聞傳播大師、政治大學退休教授徐佳士逝世,享年95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5-12-23 21:53 來源
  • 《侶行》走進臺灣政治大學 用故事詮釋中國夢
    侶行-臺灣政治大學演講(1 /1張)2014年9月26日中午12:20,優酷《侶行》的兩位主人公張昕宇、梁紅將來到臺灣政治大學,用他們一路的「侶行」故事,為臺灣學子描繪大陸青年人真實的樣子。優酷總裁魏明先生、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李黎女士也將在現場為他們助陣,同時臺灣電視教父王偉忠也將作為嘉賓來到現場。2013年7月,張昕宇、梁紅駕駛帆船從上海出發,開始了《侶行》第二季的旅程,同時也是去完成他們在南極結婚的誓言。歷時7個多月,縱貫地球,他們於2014年2月25日在南極的長城科考站完成中國人第一次南極婚禮。
  • 臺灣政治大學臧國仁教授:我為什麼不「給」學生出選題
    1988年,臧國仁(右)在臺灣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傑出新聞著作獎授獎現場,高達六十萬新臺幣的獎金刷新了政大傳院「巨額獎金」之最。在我的想像中,大學傳播教育之旨理當訓練學習者之聆聽、接收、轉述故事的能力,可簡稱其為「敘事智能」(narrative intelligence),包含「敘事知識」、「敘事思考」、「敘事想像」三者,分指「了解外在世界之能力」(亦即轉述真實事件之本領)、「編排故事的能力」(編排理論故事之本領)、「審視未來並有所預期的能力」(指從上述本領自省與改進之能力)。
  • 在臺灣讀新聞傳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政治大學 http://www.nccu.edu.tw 臺灣大學 http://www.ntu.edu.tw 臺灣師範大學 http://www.ntnu.edu.tw
  • 臺灣世新大學新聞教育一瞥
    2014年8月,筆者去臺灣世新大學研修。世新大學是臺灣著名的以新聞傳播學為主要方向的大學。它由著名報人成舍我先生於1956年創辦。上世紀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後創辦了《世界晚報》 (北京)、《民生報》(南京)、《立報》(上海)、《香港立報》等,1945年在重慶創辦《世界日報》。
  • 臺灣政治大學臧國仁教授:學術即人生
    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臧國仁任教滿28年,達到臺灣學術制度榮退教齡的基準線。
  • 在臺灣讀新聞傳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虎嗅網
    政治大學                          http://www.nccu.edu.tw 臺灣大學                 http://www.ntu.edu.tw 臺灣師範大學                 http://
  • 臺灣政治大學師生微電影展暨座談會在人民大學舉行
    11月26日上午,由文學院承辦的臺灣政治大學師生微電影展暨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臺灣政治大學教務長、教育學院教授詹志禹,光電系助理教授王亞維,微電影主創學生林亮君、黃維萱、楊婕等與會,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洪大用,文學院朱冠明副院長,文學院影視與多媒體藝術教研室潘天強教授、陳濤老師參加座談會。活動由潘天強教授主持。
  • 臺灣政治大學新校歌刪「三民主義」,決議遷移蔣介石銅像
    臺灣政治大學新校歌刪「三民主義」,決議遷移蔣介石銅像 李寧/中國臺灣網 2017-09-09 12:43
  • 鄭貞銘:影響臺灣新聞傳播教育的三位大師
    以下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鄭貞銘教授7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鄭貞銘教授從事新聞教育近五十年,對新聞傳播教育有眾多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在新媒體技術的衝擊下,我們更需要了解新聞事業的發展歷史和框架建構,總結前人的觀點和智慧,以啟發思想、培養社會責任感,更好的進行新聞傳播教育工作。
  • 臺灣政治大學參訪團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紀寶成校長會見
    4月26日下午,紀寶成校長會見了臺灣政治大學參訪團一行11人。該團由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教授帶隊,由政治大學教務長蔡連康、主任秘書樓永堅、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中文系主任高桂惠、5位中文系教授以及副校長秘書組成。 紀寶成校長首先對政治大學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雙方就兩校多個院系間的交流合作進行了回顧。紀寶成校長表示,兩校學科基礎相近,交往自然。
  • 臺灣政治生態演變、影響及對未來涉臺工作的思考(下)
    三、新形勢下未來開展涉臺工作的思考(一)正視當前島內政治生態的綠化趨勢實際上,從近幾年民進黨當局政策推進的方向和成效、社會各界與媒體對兩岸問題的看法、報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臺灣所展現出的惡毒態度看,島內政治生態全面綠化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
  • 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參加8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
    10月2日至3日,臺灣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訪問中國人民大學,並參加學校8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暨大陸事務處處長陳美芬陪同來訪。10月2日晚,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會見周行一一行,對他們專程前來參加人民大學80周年校慶活動表示歡迎,並介紹了學校80周年校慶工作情況。
  • 臺灣世新大學新聞教育:畢業能就業,上班即上手
    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臺灣,由於當局沒有開放報禁,他便投身新聞教育。據說,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讓我辦報紙,我就辦新聞學校,讓我的學生當記者編輯。他說:「實施民主政治須先健全新聞事業;健全新聞事業需有足夠傳播專才。
  • 臺灣新聞晚播報:柯文哲成民進黨政治傀儡、蔡英文跟屁蟲?
    臺灣新聞晚播報5.10.mp300:00來自中國臺灣網關注臺海動態,掌握新鮮資訊!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5月10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018年底選戰臨近,民進黨還卡在禮不禮讓臺北市長柯文哲,但9日柯文哲上深綠廣播節目受訪時,對曾說出口的「兩岸一家親」道歉,挨批後臺北市府稱柯不是在為「兩岸一家親」的說法道歉,而是為聽到這一詞感到不高興、不悅的民眾致歉。
  • 國立政治大學的昨天和今天
    今天的臺灣政治大學是臺灣「臺成清交政」五大名校之一。國立政治大學南京遺址國立政治大學的前身是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首任校長為蔣介石。中央黨務學校主要負責北伐期間國民黨幹部的教育訓練。 1927年,蔣中正以「清黨」剷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勢力後,原先準備成立「宣傳訓練院」,但後來代之以「中央黨務學校」。
  • 中天新聞臺換照被否 引發臺灣「政治追殺」「新聞自由」爭議
    中天新聞臺換照被否 引發臺灣「政治追殺」「新聞自由」爭議 2020年11月23日 08: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批評人士認為當局踐踏新聞自由,實為「政治追殺」。  中天新聞臺換照被駁次日(19日),前「新聞局」局長鐘琴、數名「立委」及多個民間團體到「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門前抗議,打出「挺中天,反關臺」「捍衛新聞自由」等標語。《聯合報》一項9萬餘人參與的民調顯示,89%民眾不贊同「NCC」不予換照的決議,且「感覺有政治力介入,不應限縮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