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崔博雲,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崔博雲,原名崔秀臣,祖籍山東登州,20世紀60年代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現任全球華人聯合會民間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盟民間藝術委員會會長,上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城管委會副主任,中國佛教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央新影書畫院副院長。
只見他右手握著一把剪刀,左手輕捏著一張紅紙,手臂輕盈的舞動,在片刻之間,一幅精妙絕倫的剪紙作品便完成了。
崔博雲用一把剪刀一張紙,相互交錯、對稱、鏤空,一枚枚藝術造型便躍然紙上,綻放出神採,那每一道隨性的線條,那每一道自由的紋理,總能發揮到極致,其內心的情感也隨手中的剪紙汩汩流淌,仿佛是在紙上表演的舞蹈,其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充滿情趣、意境悠遠,花紋圖案極富裝飾性、思想性和藝術性,讓觀看者賞心悅目。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它在視覺上能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特別的藝術享受。在中國歷史上,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的每一件剪紙作品,都飽含著不同的寓意,充滿了欣欣向榮的蓬勃朝氣。崔博雲的母親張淑娟,是一位活躍在鶴城的民間剪紙藝術家。他自幼受到母親的耳濡目染,很早就學會了剪紙技藝,整天剪刀不離手,看到什麼剪什麼,不斷地練習使他的剪紙題材迅猛拓展,並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領域,逐漸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剪紙藝術風格。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習,剪紙不僅成為了他平時生活中的一份樂趣,更是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2008年奧運會之間,崔博雲用八年時間創作的《百喜圖》,包括龍鳳呈祥、喜鵲登枝、紅梅報春、金雞報曉、神鹿傳喜等作品,其立意新穎,構圖別致,讓人愛不釋手。
為了傳承中華傳統剪紙藝術,崔博雲不斷創新,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神話傳說,還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人物、現實生活中的身邊人物,更有名勝古蹟、自然風光和農家小院等等,深受觀眾和收藏者的喜愛。
現在,崔博雲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南京,韓國等地多次組織民間藝術文化及書畫交流活動。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好成績,為民間藝術文化源遠流長、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校園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讓熱愛民間傳統文化的遺產繼承人們在每一次的活動參與中走向了更高的臺階。
民間的剪紙文化是由一個個符號所組成的,這是剪紙藝術的精神和靈魂所在,而崔博雲要做的,就是將這項藝術真正的發揚光大,順利地傳承下去!
崔博雲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