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的角度,是因為確定性。
祖輩和孫輩、叔叔和侄子、舅舅和外甥之間的親緣關係都是25%,理論上親近程度應該是一樣的。
不過,從孩子誕生那一刻起,只有母親能100%確定這是自己的孩子,但父親並不能100%確定。
也就是說:
外婆100%確認外孫是自己的親外孫,舅舅100%確認外甥是自己的親外甥。叔叔不能夠確認侄子是否和自己有25%的親緣關係,因為親緣關係可能是0。結果就是,相比奶奶、叔叔,外婆、舅舅更願意照顧外孫、外甥。
這種親緣關係的確定性,導致生物對子代的付出是有差異的,因為生物都想讓自己的基因不斷延續、傳宗接代。這種差異不斷演化、積累,就成了「舅舅和外甥親」。
話說,無論中西方,兒歌裡總是出現外婆、舅舅,算是一種文化上印證。
而我們面對陌生人、外人時,總是叫奶奶、叔叔,沒有叫外婆、舅舅的,也體現了親疏有別。
關於這個問題,《自私的基因》第六章 基因種族有論述,感興趣可以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