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菌群移植是近年來的研究大熱門。就連小科君這種非專業人士,也能捋出一串,譬如此前大熱觀點:從瘦子糞便中提取菌群給胖子吃~
當然,不是吃便便,而是吃儀器分離提取的菌群膠囊(膠囊口服,菌液經過內窺鏡或鼻腸管移植)。
但是!近期在國際頂尖雜誌 Cell 上發表的一項概念驗證性研究,真的,在母乳中稀釋了少量麻麻的便便,在新生兒剛出生時餵給了baby……
據研究人員報告,這一概念驗證操作看上去是安全的,到三個月大時,吃過屎的新生兒的微生物群組成更接近於順產兒。
為什麼要給寶寶
這麼極端的禮物
既有醫學觀點認為,剖腹產新生兒在嬰幼兒時期,有更大的風險患上哮喘和過敏性疾病,而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分娩時未接觸媽媽陰道和會陰的微生物菌群,從而給免疫系統發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嬰兒剛出生時免疫系統尚未發育,等到他們開始在外界生活時,免疫系統不斷對接觸到的微生物作出響應,才開始逐漸成熟。
雖然每個人的微生物菌群是個性化的,但是腸道微生物的總體模式,在順產兒和剖腹產兒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似乎會影響免疫系統如何學會響應潛在過敏原等外界刺激。
「從臨床角度來講,自然生產時母體產道的微生物會轉移給新生兒」,該實驗研究者認為,這是媽媽給寶寶的禮物,但剖腹產嬰兒沒能獲得。
「餵屎」補償法
嗯…好像真的行之有效
該研究通過在醫生候診室外放傳單招募準媽媽。最終有 17 人參與了研究,其中 10 人因有禁忌症被排除(如最近使用了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或攜帶有潛在危險的微生物等),最終 7 位計劃進行剖腹產的準媽媽加入了實驗。
嬰兒在出生後不久就接受了糞便菌群移植。母親的糞便樣品是提前三周收集好的。
研究者發現,到三個月大時,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嬰兒的糞便菌群和順產兒相似,而與剖腹產兒還有自己母親的菌群不同。
當然,為了確保無併發症,嬰兒在接受移植後需留院觀察。嬰兒自身的糞便菌群分別在其剛出生後、出生兩天後、一周後、兩周後、三周後以及三個月後接受檢測。此外,嬰兒還需在出生兩天後進行採血。
思路清奇
但請不要自行嘗試
「這項研究並未被特意設計成一項安全性研究,不過我們發現它行之有效,而且支持了從母親到嬰兒垂直移植的概念。」該項目研究者表示。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人們絕不能自行嘗試。因為樣本必須接受安全性和適用性檢測。」
研究者認為,儘管在絕大部分人看來這項研究實在令人倒胃口,但同意參與研究的媽媽們卻很積極。
一位將要生雙胞胎的女士被告知可以給其中一個嬰兒進行糞便菌群移植,另一個作為對照。她拒絕了,並表示她不想讓她的一個寶寶由於接受了移植而獲得優勢,這對另一個不公平(Emmm~還是兩個都接受比較合理)……
研究到此並未結束。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計劃研究接受糞便菌群移植的剖腹產兒免疫系統的發育情況,同時與未接受移植的嬰兒進行對比。並且,在未來的研究中,媽媽們將無法得知自己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以避免偏差。
嗯哼…看完還是覺得莫可名狀嗎?
小科君倒是想到,此前去咱們大蘇州著名的益生菌企業採訪時,被工程師科普到的知識點——有些益生菌的最初來源的確是人體糞便。
譬如,你經常能在酸奶裡吃到的雙歧桿菌。
雙歧桿菌具有治療慢性腹瀉、治療便秘、保護肝臟、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乳糖消化等的作用。
一般,人剛出生時,雙歧桿菌佔腸道菌群的 90%+,隨後逐漸減少。19世紀末,法國科學家從母乳餵養的健康嬰兒的糞便中,把它分離了出來(當然,這是最初來源,隨著現代技術發展,已經可以培養這些益生菌啦)……
好了,莫可名狀感平息了吧……
還是,更澎湃了呢?
編輯:金子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編輯自:科研圈、環球科學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科普蘇州Q3:9480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