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作為全國部分師大附中合作體第六屆年會的重頭戲,新高考背景下課堂教學同課異構展示活動在西南大學附中拉開帷幕。高一英語組王麗萍老師以人教版(2019年)高一必修一Unit 5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這一課題開展同課異構。高中英語教研組組長郝靜老師參與指導,我校部分教師參與了課程觀摩。
本課以漢字為話題,圍繞漢字的發展歷程及其重要性展開。發展歷程主要涉及四個歷史時期:幾千年前、商朝、春秋戰國、秦朝,漢字逐漸從象形的、多元的演變為抽象的、統一的書寫形式。文章最後兩段介紹了漢字作為橋梁連接古今的作用以及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
王麗萍老師以「象形文字」的圖片作為導入,進而引入本堂課的話題背景「漢字」及文章標題,並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王麗萍老師授課)
在正式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通過快速瀏覽文本檢測了自己先前對文本的預判,同時把握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王老師為幫助學生梳理出漢字的四個發展階段,在第二遍閱讀中精心挑選了四張不同時期的漢字圖片,要求學生小組合作,閱讀文章,挖掘細節並進行匹配,讓學生能夠明確地掌握漢字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徵。 兩次閱讀後,學生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對「漢字的重要性」這一話題展開探索。同學們基於文本內容及生活體會,積極並熱烈地討論,表達想法,深刻理解了「漢字」在傳承中華文化,聯結中華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小組展示)
在本堂課最後的應用實踐中,王老師以「An Exhibition Tour」作為讀後活動,為同學們創設情境,邀請同學們擔任博物館漢字展覽的講解員,運用本課所學知識為外國朋友介紹漢字的傳承與發展。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內化所學,並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漢字發展歷程及其重要性的理解。
(王麗萍老師板書)
參與課程的學生積極踴躍,課程結束後收穫滿滿。點評專家伍家文認為該堂課極具示範性,對本課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王麗萍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思維可視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運用多種閱讀策略,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在課堂中,王老師的一大亮點是把課堂和時間留給了學生。在她精心設計的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練習與反饋,這也體現了英語組一貫提倡的讓「學習」在課堂中發生的教育教學思想。
撰稿:齊譞
編輯:彭博
審校: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