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遠離別人的看法,突破思維邊界,認識真正的自我

2020-12-11 王智遠
本文共計7630字,「鏡中我效應」。

這是智遠的第0122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我」對「自我」的認知來自於與別人對我的看法多數人的自我觀是與別人「交往中」不斷形成的。

團隊中有一名剛來不久的實習生,他的工作效率非常的低效,上班總是遲到,而且個性比較明顯,也不怎麼服從管理,面對這種情況,作為領導角度,本可以直接辭退他,或者用剋扣工資的形式來進行管理。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激活他的動力」,那麼就還有另外的一種方式,比如,你可以這樣和那個實習生私下溝通:

我看你剛畢業工作沒多久,可能還沒有適應過來,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儘管平時遲到,工作效率有些慢,我相信也有一些客觀的因素。

以你的狀態表現,我相信以後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你應該會做的更好,不要讓夥伴們小瞧了你。

這種方式呢,稱之為「鏡中我的管理方法」如果自己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觀念」,那麼就要從他的「自我觀」去激發他,本可以用制度的形式管理,轉移成為「鼓勵」,正向激勵的方式,就會進一步讓一個人得到正向的提升。

相反,如果直接以「命令的口吻」,「制度的方式直接管理」可能就會產生不利於團隊發展的其他不良反應。

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鏡中我效應」的運用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突破自我認知思維的界限,就能更好的「看清自己和提升自己」,甚至可以「啟發別人」。

01.關於「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效應」與社會心理學中倡導的「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恰巧相反,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和別人建立關係和溝通中不斷形成的」。

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來自於「別人的看法」加上自我評估的總成。

「我」所具備的這種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態度」不斷折射給自己,然後「我」會根據別人對「我」的評價,產生傾向效應和重新認識。

這種效應會影響著自己的「認知」,進而不斷的演化,這就是鏡中我的過程。

1.「得到別人的讚賞」。在新媒體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多數人都在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體,信息的一步一步強化,加上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給外界,這導致鏡中我效應每天都有可能發生。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女生朋友圈發照片」,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看到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發朋友圈照片被別人評論讚美時,她的內心是便會非常的激動,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她的內心不斷的會強化「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從而她便會使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在近2-3天,她都會不斷的去分享自己各種場景的「美照」或者不同的見解,而這一切就是為了不斷的捏造「人設」。

如果突然有一個人衝出來說了一句不好的評價,那麼這個人就會非常的在意,這一切的過程就是「鏡中我」,別人不斷地反饋刺激自己達到的「效應」。

再或者,在公司中當領導交辦給你一件事情,當著大傢伙的面說上一句:「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不要讓大家失望」,這樣的一種語言暗示會讓自己莫名的對待事情多了一些「認真負責」。

每個人都有這種「得到別人讚賞或者批評」的鏡中我,這一切相當於他人給予每件事情做出的「正面或者負面」反饋一樣。

它的正面意義就是我們可以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到積極的一面,使得心理暗示,會更加的自信有責任感,讓自己往好的評價一面去發展,努力,最終和以往的目標達成一致。

而負面的評價,會使自己認知到不好的一面,從而在下次的行動中,刻意的避免,而這種力量本質會潛移默化的從「認識」層面到「行動」層面,不動聲色的改變一個人。

但現實中,多數人會因為一句別人不好的評價而糾結好久,這本質是「的認知」出了問題。

2.自我觀念的演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多數來源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眾人就是鏡子,外面的事物就是我們「心境」的反應。

多數情況下,我們為什麼會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後通過別人對於事物的種種反應,你知道了別人對於你的認識是一個做了好事的人。

接著通過別人口頭評論或者其他的反饋渠道,了解到對你的評價是「熱心善良的人」,然後你就會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的愉悅,打心底你也會確定自己是一個「善良熱心的人」。

然後你就會用這種標準去要求自己,這是一個人自我觀念,元認知不斷打破並成長的整個過程。

但是「鏡中我」只會影響,並不完全決定我們的「自我認知」,在同樣的情況下,比如有人評價你是一個「多管閒事的人」,「虛偽的人」,你就會產生憤怒或者是排斥的心理。

這種評價就會反饋給自己,極端的人呢,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評價下次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原本自己是「善良的一面」,結果因為這種事情的影響,下次即使你想做「善意的幫助」,也會深思一下。

這整個的過程當中,涉及到「綠燈思維」和「焦點效應」,人們習慣給自己穿上一個「明星的外衣」,覺得自己做的一件事產生的結果會影響到「自身的形象」,其實並沒有那麼多觀眾在意你。

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意識到「鏡中我效應」,就不會及時過濾掉和思考「別人的反饋是否是合理甚至中肯」,那麼就會影響到自己大腦元認知的決策。

人們之所以在乎別人的看法,其實本質只是想得到一個「有效的反饋」。

反饋的本質是形容「對與否」,某件事情的做法是否正確。但是多數人在乎別人的反饋卻停留在了表皮層面,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比如做某件事情,就是為了得到評價,讚美。

而這種讚美,評價就像彩虹屁一樣,一步一步讓自己「迷失在過程中」,所以對自我的認知,觀念就會產生偏差,因此你會發現「鏡中我」有兩面性,有時候也需要適當的去「分辨」真偽。

02.如何正確樹立「元認知」。

我們在生活中,都是有兩個「我」存在的,其一是真我,何為真我?就是自己認知當中理解的那個自己,其二是他我,何為他我?就是別人心中的那個「我」。

多數人習慣用「他我」來提高自己的元認知,這本質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社會的發展,讓你無法用眼睛去分辨別人到底是「真幫你」,還是「虛心假意」,因此就要建立正確的元認知意識。

1.什麼是元認知。個人認為,元認知就是你對「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也是打包「別人給予反饋評價內容」的打碎,重組,吸收的過程。

很多人不善於思考,喜歡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從而相信,其實這很影響自身的判斷。

我在工作當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A說運營就是這樣,B說運營就是這樣,於是乎自己便覺得也是這樣。

好比老張說天鵝是白的,老王說天鵝也是白的,那麼你就相信天鵝是白的一樣。

如果突然有一天自己看到了一隻黑天鵝,你又認為「天鵝是黑的一樣」所以元認知的本質是讓自己「獨立思考」「內化信息」的過程。

慣性的思維處理問題是「線型」的,比如遇到的事件A的發生,你才有B的決策和反應,如果自己的元認知被激活了,也就會出現批判性思維,這時候你的思考就發生了變化。

事情A發生了,自己有了B的決策和反應,那麼為什麼會有B的決策呢?有沒有其他方面的依據和判斷,會不會出現多元化的答案,於是總結結論你就會有C,或者D的答案。

就好比上面的天鵝一樣,當朋友說出天鵝是白的,大腦就會出現思考,「有沒有多種結論」,有沒有黑的呢?這就是元認知思考的過程。

要知道,在別人的信息反饋中有些是不準確的,如果不準確的信息多了,那麼從外界看形成的這個「真我」,就也不一定準確,就會導致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我,並不是「真的我」

在工作中一些能力不足的下屬會採用拍馬屁的形式來和領導拉近關係,來獲得某些方面的照顧。

能力強,元認知意識高的領導一眼就能看出這種現象,但是對於那些水平在中下層的經理,主管就會動搖內心。

通過下屬的不斷恭維,讚揚,自己便會變得飄飄然,覺得自身很厲害,並在他人的「虛假讚揚中失去真我」。

我們在逛商場的時候也會有這種體驗,比如你看上一個POLO衫,在店鋪的試衣間試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的帥氣,漂亮,但是買回家卻發現穿上感覺一般。

這是為什麼呢?本質道理都是一樣,商場中「鏡子」和家中的「鏡子」不一樣,產生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下屬拍馬屁就像「商場的鏡子」,反映出的領導並不是自己看到的那個「真我」。

其實多數的「真我」水平很一般,就像回到家中鏡子的「我」一樣,因此我們可以看得出,反饋是呈現兩面性的,只有正確認識信息,才能塑造好「那個元認知」,這樣才能提高認知能力。

2.元認知處理問題的方式。首先,我們接受訊息的第一步是「內容到達大腦」,第一時間我們要學會「丟棄」何為丟棄,對於誇讚,表揚之類正確的廢話自動開啟屏蔽功能,不要放在心上。

其次第二步便是「內容的處理」,我通常採用的是自我提問的方法。

除了思考別人說的話以外,要思考「別人為什麼這麼說」,這麼說的理由有哪些?

除了憑藉自身的經驗總結以外,如果是涉及到決策層面的事情,最好找到「依據」,沒有依據的評判都只是感覺。

自我提問的方式會不斷的促使自己反思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也會拋開現象層去找「本質」。

第三步便是「內容的沉澱」,我們要學會把大腦當做CPU一樣,接觸到這個問題,這個別人反饋的觀點,處理然後形成了認知,或者「懂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分類存儲在「記憶中」。

分類的本質是為了「防止遺忘」,合理的歸類,因為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幾個方面,其一是本質,其二是方法論,其三是概念。

第四步便是「內容觀點的輸出」,思考完知道了這件事情不代表自己就完全掌握,需要自己進行實踐。

我遇到很多人結論,觀點很清晰,但是在落實的時候發現「束手無策」,不知道從哪裡下手,輸出的本質就是「刻意練習」。

為什麼要刻意練習,因為大腦的元認知知道了「這個方法」以外,不代表它真的會去運用,就像上述所說的四個步驟,你知道了不代表你會啟用,就像很多人知道了健身的方法,但他還是個「胖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元認知的本質是「樹立一個批判性思維」,即觀察自己在「想什麼,是怎麼思考的,具體想的對不對」,告訴自己怎麼行動才是正確的,鍛鍊自己分辨事物的基礎能力等。

除了上面四個部分,元認知從「執行側面還包括計劃,執行與監視和調節四個方面。

我以「真我」和「他我」為例子:計劃簡單來說,就是有明確的目標,然後為這目標制定策略,同時分析自己的水平能力。

我如何「通過上述四個步驟的方法論」,訓練自己認知能力,從而有效的分辨出,「真我」與「他我」的差距。

執行與監視是在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審視能力,審視自己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合理,遇到問題如何解決,自己階段的要求有無達到。

調節的本質是對策略的調節,比如「為什麼會有人反饋自己做的優秀」,而「為什麼會有人反饋自己像是刻意的顯擺」,是不是完成的同時有些格外的高調等。

元認知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每個人具備的,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得到提高,但是「有句話叫做不知道自己知道」,這便是元認知的啟蒙。

如果自己連元認知的基礎知道都還沒有達到,那就無法更深入的刻意練習。

元認知也是近些年在認知領域提出可以改變人類潛力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它可能從智商層面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與辨別事物的能力。

03.認知「鏡中我」效應的好與壞。

「鏡中我」是一種途徑的引導,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的本質就是陷入了「鏡中我的囚籠」,這當中涉及到兩個關鍵的因素,其一是「心理的暗示」,其二是「眾人的反饋」。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打壓的情況」,這本質也是一種「鏡中我」。

通過某件事物的結果一次一次的「打壓你的自信心」,讓你不斷的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信心也就逐漸的被磨滅,這也是最應該小心的。

1.正向的暗示,有利於提高自信。從基礎認知原理的角度,正向的暗示可以讓一個人不斷的改造自己,相反的則帶來巨大的成長危害。

比如你明天將要面臨人生第一次上臺演講,大概500多人,從正向思維出發,個人心理肯定會有巨大的壓力,比如「我演講不好怎麼辦」,大家會不會嘲笑我,我會不會給別人丟臉等。

如果你的領導,同事都來鼓勵你給你加油,相信你會緩解一半激動的心理,當自己從舞臺上下來的時,他們都為你豎起了大拇指,誇你真棒,相信你會越來越有「勇氣」,想第二次,第三次站在舞臺上。

如果相反,你第一次上臺,同事們都嘲笑你可能會緊張,說錯話,出洋相,並且夥伴還說「你出洋相了我給你拍下來」,那麼你的壓力就會更大。

演講完假設真的搞砸了,再面臨領導的批評,那麼下次讓你上臺你肯定也不會去了,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對一個人正向和對向的啟發。

多數人在上小學的時候都會遇到老師隨機提問的情況,當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讓自己回答時,自己回答不上來受到批評或者同學嘲笑時,那麼自己心理落差便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

如果相反,當自己回答錯了,老師耐心的指導並且給予鼓勵,那麼相信下次自己一定會認真聽,這就是為什麼好學生會越來越好,而差生會越來越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鏡中我效應還會形成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當我們對別人的評價或者態度自身認知有錯誤,或者給別人提供了一些不正確的反饋,那麼我們形成的認知很可能會更錯誤。

2.反面的暗示會改變「自我觀」。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個人發的「眾籌治病捐款的連結」,人人都有一絲善心,作為一個普通人自己點進去捐了100塊錢,然後心裡默默的祝福患者早日康復。

然而在不到半個小時後,突然經過朋友反饋得知這條信息是假的,相信你下次遇到這種事情就不會再給予幫助了,這本質當中其實因為某件小事會顛覆你對事物的認知,同時也在慢慢的改變「自我觀」。

當在有下次的時候,你不僅僅不會幫忙,可能還會告訴身邊的朋友這些信息都是假的而謹防上當。

其實自己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因為沒有再次經過驗證」,自己的一句話就可能「改變了一大批人的認知」。

這點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的時候是因為「社會」給予我們的反饋產生了影響,而這些影響會直接改變「自我觀」,當自我觀變了,行為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連結的真假拋開不說,這些「反面的教材」直接會影響自己的認知,為什麼呢?

當有了一次的行為,我們第二次就不願意再花某些成本去投入,甚至去驗證那個連結「真」還是「假」,然後就去下定義。

而「下定義」的過程,才是對個人「元認知」的直接傷害。

我小時候經常聽到長輩們對小孩子教育,「不要跟鄰居的誰一起玩,他學習不好,很調皮容易把你帶壞了」,其實有的不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父母與其他家庭不同的認知罷了。

而這樣的教育行為,最後誰傷害是最大的呢?答案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呢?

因為打那件事以後,小朋友心裡會畫一個句號,「父母不讓和他玩,他學習不好」,這種有色眼光去看待別人的方式。

生活中,不僅僅「一句話」,「一個行為」會影響別人的自我觀,有的時候也會給自己造成「判斷缺失」,當多數人想著用「鏡中我」的方式去打壓別人的時候,其實自己也已經陷入了「鏡中我」當中。

「鏡中我效應」形成了我們的「自我觀」,如果轉化一下視角,也可以運用這一原理改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行為方式。

幫助別人改變「自我觀」,把別人變得更好,才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方式。

04.「內省」與「外省」。

中西文化的教育差異其中有一點非常的有趣,西方的自我觀要求是」內省的」,而中國更多的是「外省」的。

中國文化講究做人要「真實」,而這種「真實」更多的是人前人後都一樣,要對「別人」保持信守承諾,言行一致,而西方文化要求的是對「自己要真實」,即忠於自己的「真實感受」。

1.外省對「鏡中我」會產生巨大的偏見。外省的本質是向外思考,也就造成了我們習慣性的「看別人」,但是看別人有的時候就會造成對自己的「主觀判斷帶來偏差」,比如一場演講大會,你本來想躍躍欲試的,可是身邊的人都說「小心出醜」。

那你可能就因為「眾人的一句話」改變了自我的決策,長期已久,自己的任何決策都習慣於「依賴他人」,詢問他人怎麼看,試想一下,這不是多數人的思維方式麼?

通過別人的「口徑」來驗證自己的「思考」,我們多數的「自我」更多的是包含與他人的對比和具體的情景的,不信的話你思考下,自己的哪個決策沒有依賴別人?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多數人最討厭的一個問題,「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讓你回答,我相信你也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思維都是「看別人」這種別人總是因為具體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就很難琢磨和回答。

比如在面試的過程中,你回答自己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結果別人卻說我們想要一個「話少」「穩定的領導」。

所以「自我」就很變成了一件很難琢磨的東西,因為別人眼中的「他我「是由他人的依賴關係和競爭關係構成的,比如有的時候你覺得還不錯,但是別人就覺得不太行。

從別人眼中得到訊息而反思自己的角度,本質會對「認知造成偏差」,因為別人的理解是呈現為「動態的」,並且依據決策的場景也是不同的,所以別人的反饋,某些場景我們不必當真。

2.內省是一種「由內到外」看自己的過程。自身的思考則不同了,西方國家比較注重於和「自己對比」,發現自己的固有特點,然後在自我和別人之間有一道明確的邊界線,他們在思考的時候也很少的去參考別人。

他們善於和「昨天」「去年」上個季度的自己相比,然後總結出來優點,比如我有耐力,我個人毅力比較強,這些都是通過自省不斷的挖掘自己出來的。

要知道「自省」和「外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思考方式,不信你看現在的自媒體推文,多數的人都很相似,雞湯,販賣焦慮像一個模子複製出來的一樣,這就是「外省」和別人比的結果。

如果你在打開國外的Instagram,Twitter,你會發現西方的人更加的有趣,而且社交自媒體推薦的內容也都是」不同維度的思考「。

東方的觀點更多的是基於別人的思考,反饋讓才能認識自我,讓你做到第幾名,排行老幾等,西方則是關注「如何成為一個更為優秀的人」,要求你去用事實證明自己的成就。

我們習慣於用「鏡中我」的方式來認識自己,儘管也強調要做到「內省」,但是這種視角始終不是主流,而是反我們直覺的,因為你不這麼做,別人是這麼做的。

內省是「認知自我的一個過程」,不要拿「他人視角來做自省」。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所講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別人家考試怎麼樣,你看別人家等等。我們一次次把眼光從別人視角轉向自己,其實才是「錯誤的認知」。

而我從小也討厭這種情況,儘管我無法避免,但直到現在也「堅持內省」,看真我,看自己,與自己對比,在西方有一種競爭的排斥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看別人。

其實多數人也知道,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你不得不看「別人」,因為「他人的眼光」始終也會影響著自己。

「鏡中我」的效應未必是真實的,從內省角度,我更強調不去與別人攀比,只與昨天的自己「較勁」。

核心觀點:

你會從別人的「眼中」看自己嗎?你會很重視別人的「評價」嗎?

當思考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評價和「反饋」始終是兩件事,評價無意義,「反饋有依據」才是我們要追尋的,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相關焦點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為什麼你容易受別人影響?學會「鏡中我效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1「鏡中我效應」的定義「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 他是這樣定義的: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和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鏡中我效應」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塑造自己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鏡中我效應」,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和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還做了一個恰當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因此,這個理論又被稱為「鏡中我效應。
  • 自我的肯定來自於別人的肯定,如自己在鏡中,值得一看!
    隨著人的不斷成熟,每個人都會在心裡問這樣的問題: 「我是誰?」這就是自我認識的開始。古至今,人們探討人類對於自我的認識這個問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庫利認為,人事實上是無法在沒有人的環境下認識自我的。庫利提出,人對自己的了解實際上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獲得的。庫利是美國早期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他對傳播與人的社會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初級群」和「鏡中我」的概念。
  • 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鏡中我效應"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 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小孩子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得知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像看鏡子一樣,透過眼睛、感覺等來看到自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鏡中我效應"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墨菲定律:「鏡中我」效應,讀懂之後,與別人相處更輕鬆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他認為我們的自我觀念是在和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是他人對我們看法的反映。就像我們生活中只能藉由鏡子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是通過他人的看法形成的,別人就像是我們面前的一面鏡子,從他們的言語和反應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是什麼樣的,或是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這個理論也被稱為「鏡中我」效應。
  • 現實鏡中我、理想真的我,從骨感到豐滿的職場4字訣:找抄改創
    研究表明,我們建立起來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別人的意見,庫利把它叫做「鏡中自我」。現實中,當我們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形成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然後,再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則是很容易迷失墜入「虛假的認知陷阱」。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你是你自己希望的自己,還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自己?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 《一個人的朝聖》:我就是「鏡中人」,直到走向「自我認知」之路
    01哈羅德自我內化為「鏡中人」:「他者」造就了錯誤的自我認知的能力歐洲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提出「鏡像理論」,是指將「自我認知」混淆了現實與想像的意識稱為鏡像體驗。哈羅德給自己定義了從前的世界混沌的「鏡中人」世界,和現在清晰的區分「他者」與「自我」的世界,這段旅程就是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梁。在這場旅程中,哈羅德遠離了妻子,遠離熟悉的家,遠離那個「鏡子」中的自己,當獨自面對自我,和陌生的「他者」,他逐漸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客觀的回憶曾經的過往,用第三視角審視「我」和「他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從而擺脫「他者」的束縛,重新建立象徵秩序。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經常性的給予孩子否定的評價,這不僅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評價較為負面。其實父母們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不妨嘗試一下「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一、「鏡中我效應」的真諦是什麼1、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的評價有關。在這種效應中強調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與他所處的環境評價有一定的關係。
  • 校友說 | 我的大學,讓我不斷突破邊界
    複合型人才包括知識複合、能力複合、思維複合等多方面,而UIC在我眼中正是以學生為本,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大學。博雅教育是獨特的,它在知識上教人通識,提醒我不僅要學好計算機專業課,還要了解多學科知識,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它在技能上教人探索,讓我在體驗中發現自己的特長;它在情感上教人技巧,讓我有能力控制情緒,探索與社會溝通的方法。
  • 孩子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可能是觸發鏡中我效應,家長試試這樣破局
    02這可能是因為孩子觸發了「鏡中我效應」,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鏡中我效應指的是人容易依據別人對他的一個看法和評價,繼而形成屬於自己的自我看法。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缺少了對孩子的關懷,那麼孩子就會聆聽別人的建議,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判斷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父母忽視他,他希望得到關注,只要有人說他了,他就會特別的在意。
  • 突破自己的思維認知《我不過低配的人生》(一)
    而智慧,是真實自我的浮現——找到那個最強大的自我,戰勝天性中的恐懼與懦弱!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思維認知。哪怕你有一千八百個博士文憑,但內心軟弱,自卑膽怯,話不敢大聲說,那麼你照樣一事無成。哪怕你出身再寒微,資源再匱乏,但你能夠正確認知自我,能夠克制天性中的疲懶、懦弱與恐懼,照樣有一番驚天作為。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小焦媽媽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
  • 孩子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自我意識過剩是關鍵,這3點是破局關鍵
    「鏡中我」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個體根據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而產生的自我觀念。其實鏡中的我並不是真實的,反而是他人眼中的我,導致自己產生的這種自卑感。長時間孩子的這種自我意識,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這種意識。
  • 思維導圖|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正確認識自我,才有利於自身的發展,正確認識他人才能找到良師益友,今天小編用思維導圖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的朋友。首先,認識自我。這個是我用迅捷思維導圖給自己的一個明確定位,我叫什麼,我年齡是多大,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我有什麼優缺點。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只是迷迷糊糊過一輩子,實在枉費這一生。要知道上天給你最好的能力就是能認清自己、發現自我,並由此確定自己這一生的方向。其次,認識他人。
  • 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原標題: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科研人員發現猴子也能學會認識鏡中的自己。經過訓練,小猴子在照鏡子時能準確用手指摸到臉上多出來的「小紅痣」。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這項研究將為臨床治療智障、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神經疾病中自我意識的缺失提供有用線索。與人類和某些類人猿不同,恆河猴面對鏡子時並不能本能地認識到鏡中的影像就是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