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工作人員正在給顧客端上一籠排骨。
不少傳統的夜茶酒樓仍沿用手推點心車。
沿江東路一酒家的夜茶茶市中,一名市民離席拍攝在舞臺上唱懷舊金曲的女歌手。
□專題撰文信息時報記者郭仲然專題攝影信息時報記者梁鉅聰
一個合格的廣州人一日要吃5餐飯:早茶、午飯、下午茶、晚飯、夜茶,「得閒飲茶」更是廣州人打招呼常用語。上月初,廣州市商務局發布《廣州夜間消費地圖》鼓勵發展夜間經濟,越來越多的廣州人和國內外遊客,把廣州的一個獨家深夜食堂文化「飲夜茶」作為他們的夜宵首選,讓這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飲食文化再次變成熱門。
在過去的中秋三天假期,不少開設夜茶專場的酒樓負責人均表示,隨著夜間消費的推廣,生意越來越好,上座率和翻桌率較之前均有所提升。不管是餐飲業的老闆還是行業專家,都對推廣夜經濟表示高度支持。目前,東江餐飲集團還在規劃將夜茶+音樂茶座的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分店,推動夜茶文化的發展。
趨勢
中秋假期生意旺
夜茶文化再升溫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飲夜茶」的風潮進入了鼎盛時期,那時候的廣州人夜晚逛完街就會到珠江邊的酒樓飲夜茶。但是,由於不少酒樓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讓夜茶文化也逐漸降溫。進入21世紀後,夜茶文化日漸式微,保留著夜茶文化的酒家寥寥可數,然而,還是有一些商家依然堅持夜茶的傳統,不計較利潤多寡,將這種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在政府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的推動下,夜茶文化升溫並越來越受歡迎,不少酒樓的老闆對夜茶文化再次揚名海內外抱著滿滿的信心,計劃讓更多的酒樓開設夜茶專場。
在剛剛結束的中秋假期,不少酒樓都表示,近一個月飲夜茶的市民多了,銀燈食府在工作日上座率大概只有四成,但是中秋期間則上升至八成左右。鴻星海鮮酒家藝都店就表示假期生意火爆,除了上座率還有翻桌率可計算。「平時上班日可能不太有明顯對比,但是一到節假日上座率暴增,生意好了很多,對夜茶的傳統文化有可能再次進入鼎盛期看到了希望。」東江餐飲集團飲食總監黎子力說。
走訪
廣州賓館銀燈食府:
堅持用傳統手推車叫賣點心
15日晚,外牆經過重新裝修的廣州賓館外立面飄揚著「珠江邊最美五星紅旗」,燈光旗幟在外牆面上「隨風」緩緩飄揚;牆面鐳射燈射向遠方,與不遠處海珠橋的燈光交相輝映。這時,賓館3樓的銀燈食府也在繁忙的營業中,上座率超過八成。開業於2003年的銀燈食府,除了有最受街坊歡迎的早茶,至今還保持著夜茶的傳統。
「我們夜茶的出品和早茶一樣,可以照顧到上班一族,將茶點當晚飯吃,而且晚上8點開始還有7.5折。雖然夜茶盈利不多,如果不是節假日,夜茶的上座率只有一半,但是服務員和點心師傅等都是和正常茶市一樣的配置,盈利較微薄但旨在給街坊一個落腳地,延續廣州人飲夜茶的情懷。」銀燈食府的負責人謝先生介紹稱。
在這裡,有一批固定的茶客幾乎每晚都會來捧場。連續10多年光顧銀燈食府的陸小姐說:「廣州人不喜歡『劈酒』,更喜歡品茶加『一盅兩件』,這裡性價比高,有人情味,聽說現在政府推行夜經濟,支持餐廳延長經營時間那就太好了,以後親戚朋友來到就可以帶他們來試試夜茶了。」
鴻星海鮮酒家藝都店:
保留音樂茶座邊懷舊邊飲茶
「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在僑光路的鴻星海鮮酒家藝都店,每到夜晚9:30開始就會傳出娓娓動聽的歌聲和熱烈的掌聲。服務員推著傳統的點心車在桌與桌之間經過,燒賣、鳳爪、排骨,蝦餃「四大金剛」都可以品嘗到。
說起廣州飲夜茶,最多人推崇的要數24小時營業的鴻星海鮮酒家藝都店,一天5頓都能完全滿足市民的所有需求。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以及遊客,酒樓會邀請歌手進駐演唱懷舊金曲,例如邀請歌手曾航生在酒樓做唱好廣州演唱會,這個周末還邀請了全國模仿秀張學友總冠軍開張學友金曲演唱會。
「從最早的東江海鮮酒家,到鴻星、漁民新村,我們一直都有做夜茶,不同的階段還會開展不同的活動。藝都店自從加入了懷舊音樂元素後,去飲夜茶的人越來越多,畢竟廣州的音樂茶座已經日漸式微了,很難再有集中一群喜歡聽歌的人一起聽舊歌的場所。現在人工成本增加,物價越來越高,但是目前夜茶生意還是有微弱的盈利。以後即使虧本也會堅持做下去,因為這是一種情懷。現在政府還大力提倡發展夜經濟,所以我們也計劃逐步將這種夜茶+懷舊金曲的模式複製到不同的分店,吸引更多客人和年輕人的捧場。」東江海鮮飲食集團董事長黎永星介紹稱。
據了解,東江海鮮酒家集團下有20多間分店,其中有4間均開設夜茶,例如漁民新村的番禺總店和珠江新城店,東江海鮮酒家的廣州大道南總店,鴻星海鮮酒家藝都店(僑光路)。其中,僑光路的鴻星更是有24小時的茶市,夜茶直落到凌晨,其他店則營業到深夜12點至凌晨1點。當中,最早開設夜茶的是廣州大道南總店,1993年開始開設夜茶,藝都店則是從1996年開始設夜茶,至今已經堅持了20多年。
白雲賓館白雲軒:
有著正宗的「廣州味道」
在廣州人心中有一間有著集體回憶的茶樓,它就是白雲賓館白雲軒。1976年建成的「全國第一高樓」白雲賓館,開業之初由於白雲賓館專門配套服務廣交會外賓,並未對市民開放。「1983年全面開放後,市民蜂擁而至,營業前人們就排著長龍,6點一開門即刻滿座,從早茶、午市、下午茶、晚餐到夜茶,食客絡繹不絕,一至三樓,2300個餐位,座無虛席,大家都想看看這當時的第一高樓,嘗嘗高級餐廳的風味美食。這裡的夜宵,當年非常出名,當時還沒有大排檔,在高檔餐廳吃夜宵飲夜茶是非常時尚的事情。」今年55歲的老廣劉阿姨說。
現在的白雲軒餐廳裝修極富嶺南情調,大廳內的金絲籠燈,寓意「豬籠入水」,廳內黑白老照片燈箱牆,訴說著廣州這座城市的變遷。白雲賓館的點心師傅都是代代相承,現任白雲軒餐廳的主廚龔灼明師傅的父親是最後的清朝「粵菜狀元」龔騰,如今嘆茶桌上「點心四大金剛」的「縐紗鳳爪」,其做法最早也是由白雲軒的廚師鑽研出來,隨後才流傳開來。正因白雲軒對「老廣的味道」的傳承,受到眾多城中老饕們的認可,時至今日,到白雲賓館喝茶,仍然是許多老廣州的愛好。
「在白雲軒餐廳裡,除了有很多上了年紀的顧客來回憶過去,還有不少外國友人會特意來到餐廳品嘗夜茶。其實政府大力推廣夜間經濟是好事,可以讓市民和遊客的生活更豐富一點,給下班晚的人更多放鬆的時間和地方,飲夜茶更成為除了早茶以外,又一個向國內外介紹廣式點心的新途徑。」白雲賓館公關企劃經理張嫵斌說。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