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社會︱跑步APP使用者:在解放與控制之間

2021-01-18 澎湃新聞

近年來,跑步和健身走等運動成為國內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在廣州的花城廣場,幾乎每天都有很多人跑步,即便在炙熱的夏天,也可以看到眾多的夜跑族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中運動,而每周五晚上更有各種跑團活動舉行。

伴隨著這股「運動熱」,運動健身APP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其中,使用最廣泛的當屬跑步/健身走類的APP。「2015中國休閒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在跑步時使用手機APP或微信運動排行榜等「工具」的人佔比50%。搜索手機應用平臺可以發現,國內的運動類APP多達數百個,一些APP擁有數千萬用戶。

不少APP可以追蹤跑步步數、運動路線、運動身體指標等信息。在中國各大主流社交網站上,隨處可見「曬」運動數據的圖文。線下運動,線上分享正成為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新模式。

四川成都,白領們在公園夜跑。視覺中國 資料圖

從2016年到2017年間,我的研究團隊通過線上觀察跑步APP社區、線下訪談45位跑步APP使用者,來看跑步APP及其相關設備的使用如何嵌入人們的跑步實踐中,其產生的數據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被量化的身體和跑步:作為自我監督的APP

跑步APP最吸引使用者的是它的基本數據記錄功能。一位受訪者將室外跑步同健身房或跑步機跑步作對比,「健身房有公裡數啊,出來跑沒有公裡數啊。跑步機上有公裡數,還有消耗的熱卡」。然而健身房或跑步機鍛鍊對很多受訪者來說是奢侈的選擇,免費的APP卻可以讓在室外跑步的人如同在健身房或跑步機上鍛鍊一般,對自己的情況有清晰的了解,從而制訂跑步計劃,一步步提高自己跑步的耐力和距離。

馬拉松是眾多跑步專業人士必然參加的活動,從訓練到日常飲食都需要大量準備。跑步者會結合APP及相關設備產生的數據研究自己的跑步特點,估算身體的耐受力,甚至加入到APP內的訓練計劃,為挑戰更大的目標做準備。

我們訪談的專業跑步愛好者都非常看重數據、追求精準度,甚至為此購買昂貴的專業測量設備(比如心率帶)。一位跑友就表示,一次跑步自己沒戴心率帶,只戴著智能手錶,就覺得心率測量不準,害得他亂跑。另一位跑友更稱自己是「恪守規則的較真者」,嚴格按照設備給出的數據指示來跑步,以預防可能出現的風險。

2019年4月14日,運動員們跑步經過在武漢長江大橋上設置的10公裡計時點。視覺中國 資料圖

當跑步的數據以量化的方式出現在使用者面前,這讓他們對跑步活動變得更有意識,進而導致行為改變。「比如說我跑了800米,我看再跑200米就有1000米了,我就想達成這個目標……」;「跑步過程中聽裡程報數,想要比上次跑多一點……提醒你多久沒跑步了也有一定的鼓勵作用」。

數字的出現成為一種鼓舞,讓跑步變得更有目標感。而對跑步數據的長期追蹤,讓APP使用者看到自己的進步,在APP上積累了一定公裡數會有榮譽稱號和勳章之類的虛擬獎勵更是讓跑友動力十足,「就像解鎖成功一樣」。

跑步APP通過數據的呈現讓使用者反思性地監測自己的行為,直到把運動及健康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習慣。

在很多受訪者的表述中,APP及其相關設備是如教練一般有意識的主體,會主動「指導」、「給建議」或「提醒」:它對使用者的運動進行規劃,為使用者制定科學健康的運動進度;對使用者的運動時間進行分析,在運動達到一定時間後提醒使用者注意休息;也主動推送與運動相關的科普文章讓使用者獲得健康運動的相關知識。

在人和這些設備長久的互動中,設備外在測量的數據開始和人們對自我的內在認知發生交互影響,跑步者用數字來表達並感知運動,而關於個人數字的集合——由量化的分段信息構成的全景,更可以長期指導個人的運動和生活習慣,參與到構建健康身體中。

跑步數據的社交分享:從自我監督到他人監督

《2015年中國體育人群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愛秀」是所調查體育人群的一大特點,接近六成受訪者表示會在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平臺曬出運動照片或運動成績,這一特質也讓記錄運動成績的APP成為了運動愛好者的手機必備神器。

當APP使用者的跑步數據被納入社交媒介,成為他人可見的狀態,一系列的轉變就會發生,比如產生被激勵或競爭的感覺。一名大學生表示,「加好友後可以看見別人跑了多少,覺得身邊人跟你學習生活差不多但還能夠堅持運動,自己會產生想去compete的感覺」。

數據在分享和對比中開始出現新的意義。看到別人的運動成績讓跑步者對自己的跑步數據做出新的解讀,與他人的比較讓跑步者重新衡量自己的數據是「突出」、「正常」還是「一般」。而為了佔據或保持(微信)運動「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很多人會不斷運動,甚至故意繞道多走。一位中年跑步者就表示,他和他朋友圈裡眾多中年跑步愛好者常常不吃不喝都要去跑步,搶(微信運動排行榜)第一。

將跑步數據發到社交網絡平臺對跑步者更是一種外在的監督。如微信朋友圈中,認識的朋友對跑步曬圖點讚,哪天不跑還可能遭到朋友們的「埋汰」。各種跑步類貼吧或聊天群也是跑步愛好者常分享跑步成果的地方。

我們團隊追蹤的一個專業跑步愛好者群裡,跑友積極地分享跑步的數據截圖,同其他跑友一起解讀並討論數據的意義,並給彼此提出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的分享在每天的晨跑和夜跑後出現高峰期。在另一個由跑步愛好者組成的網絡貼吧,一些跑友堅持在跑吧「打卡」或寫「跑步日記」多年。

「刷步數」或「曬成績」讓使用者感覺不是一個人在跑步。有跑步者坦承,「其實分享並不是讓別人知道什麼,很多人覺得是給別人看的,其實是給自己看的」。

跑步者讓自己在分享中獲得激勵,他們把數據置於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社交平臺,納入更廣範圍的「外部監督」以更好地「自我監督」。

APP使用背後的隱憂:束縛、隱私與監控

跑步APP讓運動變得越來越數據化,這也引起人們的反思。一些跑步者表達出糾結的態度,一邊感受到跑步APP帶來的便捷和激勵,一邊感覺到束縛和不自由。

APP的「主動」提醒和建議為跑步者提供了督促,但也在使用者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無法堅持運動的情況下帶來強迫感和壓力。「手機裡有這款APP給朋友看見了又象徵著『每天都運動』,所以下載了這個APP會有點怕它,有種強迫的感覺」。

受訪者表示,運動被量化後反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擔:「我看過那些數據就覺得很麻煩嘛,它會規定你今天跑多少,明天跑多少,什麼速度跑之類的,束縛你,有強制性,跑步就隨心所欲嘛,放鬆心情的,為什麼要被它控制呢?」; 「有時候無意識的就會為了數據跑,心情就不夠放鬆。」

APP傾向於標準化運動,其數據重新定義什麼是正常的或需要被改進的運動。當自由的跑步行為變成需要一個外部設備來衡量和評價時,這給人帶來約束和壓力。在45位受訪者中,有近十位在使用APP及其輔助設備一段時間後,放棄或減少了使用。即使APP的積極使用者也避免跑步時攜帶過多設備而「麻煩」。

此外,數據並不總是給人帶來準確、清晰的掌控感——有時候即便掌握了數據,使用者也只能作為參考,沒有後續的措施幫助改進。比如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領表示,即使手環測出她運動量不夠或睡眠不夠,也沒辦法,「不是我想睡就能睡,有時候工作到十一二點睡,然後第二天又六點多起,那不是我能控制的」。

數據對個人的指導意義和自我監督作用,囿於生活和時間等客觀因素,而變得有限。

而看起來增加個人自我掌控的跑步APP,卻無法讓使用者真的掌控自己的運動數據。APP等設備在使用者知曉或不知曉的情況下不斷把個人的數據上傳到雲服務平臺。這些基於高度私人的數據可以用來對人們進行活動追蹤,可能導致個人隱私被洩露。

如果APP用戶規模夠大,其使用中產生的海量數據能反映眾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行動路線、運動範圍、日常需求等。這些數據集合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可用於了解用戶需求、針對需求投放廣告、開發產品、並針對用戶特徵推廣產品。目前國內已有保險公司開始涉足,在提供重大疾病保險時基於海量的運動數據來精準地篩選用戶。用戶的使用數據也開始被反饋給設備商來開發相關的醫療健康電子產品。

在筆者的研究中,大多數APP使用者不會去設想他們個人生產的數據會如何同他人的數據一起被匯集、分析、產生價值並被售賣,也很少就他們的數據可以如何被使用做決定,數據的生產者更少有得到經濟補償的情況。

那些看起來是「為了使用者而生產的數據」其實成了「關於使用者的數據」以及「由使用者提供的數據」,並為獲取商業利益提供了可能。

APP的使用及其產生的數據還可能讓使用者受到更多管控。筆者團隊在廣州市中央商務區的訪談和跑團活動觀察中,發現不少企業鼓勵員工運動、定期舉行跑步比賽,並結合跑步APP的使用來記錄員工的運動情況。一些單位鼓勵員工使用某款APP來記錄日常的運動情況,並定期截圖放到公司群裡看誰跑得最多,推廣一種「有毅力」、「能堅持」的積極員工形象。

保證員工身體健康,督促他們自己鍛鍊,這有助於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行並提高效率,還能減少(醫療、病假、健康福利等)成本。然而,這些結合APP記錄功能的跑步倡導,把健康責任轉移給員工個人(而不是改變不利健康的工作制度),可能迫使一些員工從事自己不喜歡的運動,還可能讓企業對員工的監督從工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未來利用運動數據,保險公司和公司合作,甚至可能影響人們在特定行業受僱傭的機會、工作中保險的提供和收費情況等等,這將進一步加劇一些弱勢者的不利地位。

結語

在社交媒體和大數據時代,跑步APP這類設備讓公共領域和私人空間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個人信息和隱私的界定問題,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安全問題尚未解決,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及時跟進以應對新技術帶來的複雜情景。

運動APP背後,推崇的是一種「自我負責」的價值觀,將健康責任轉移給個人。它激勵人們過一種「競爭的」、「積極的」、「健康的」的生活,提倡一種自我奮鬥和進取的精神,讓使用者去不斷提高跑步數據,最優化自己的身體狀態。

然而,在人群中不斷地強化健康是自己責任的觀念,忽視了社會因素對個人的影響。畢竟,健康和運動不僅僅是個人的責任,還取決於眾多社會因素。

(本文改編自學術論文《從自我監督到他人監督:跑步APP使用者的數據追蹤與身體實踐》,刊於《青年研究》2019年第二期。作者塗炯系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在此感謝李家興、甘瑩、鄒知賢、鍾吉惠、黃河清和其他「步步驚心」調研小組成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開言英語app讓使用者愛上英語
    開言英語app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不僅有高端的海外文化,海華生活課程,還有初學者都可以自如學習的音標課程,不讓初學者有學不會,看不懂的處境,而且還是正宗的美式發音,告別海外聽不懂的中式化發音。一個英語教育軟體最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教學水平,為使用者帶來專業的知識,提升求知者自身的英語能力,所以一個成功的英語教育軟體肯定離不開專業的教研團隊。
  • 如果我來做跑步app,我會怎麼做
    跑步類app興起至今也有3,4個年頭了。不難發現,跑步記錄路徑,發朋友圈炫耀,刷一下好友的排名,教練課程,甚至是社交與跑步技巧文章。這些幾乎大部分跑步app都有了,也是大同小異。而要跑贏對手app,就要練出自己的致命絕招。我在跑步的時候留意到,很多跑者直接跑,不需要app。跑步,是一項不需要很多東西的運動,想跑就可以跑。
  • 咕咚APP跑步更好玩 社交更輕鬆
    進入「咕咚」,綠色界面會讓使用者感覺很清新。手機選擇「GPS運動」,會自動出現地圖和定位,之後便可「義無反顧」地按下大大的「開始」按鈕。 咕咚APP的GPS定位相當準確,還能統計出現的「意外」:比如,如果跑步者在中途中斷跑步去買了瓶飲料,這個過程也會被「咕咚」記錄下來。
  • 極光數據研究院推出跑步健身App研究報告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2016年,馬拉松賽事在中國遍地開花,跑步成為人們最常採用的鍛鍊健身的方式。對於廣大中國跑友來說,哪個季節是跑步高峰季?哪個軟體坐擁跑步健身App領域頭把交椅?「跑男」多還是「跑女」多?
  • 跑步和深蹲之間的關係
    跑步雖然不能起到深蹲的鍛鍊效果,但跑步和深蹲對於增肌和塑形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鍛鍊。如果鍛鍊的目的是增肌,在增肌階段要以深蹲為主,跑步為輔,在塑形階段要以有氧運動減脂為主,深蹲等動作為輔。跑步和深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運動,運動目的和效果區別很大,基本不具備可比性。
  • 跑步心率較高,如何有效控制降低?
    跑步時心率高,可以通過心率跑訓練的方式來降低心率。許多新手跑者都有跑步時心率居高不下的情況。這是因為剛開始跑步,身體不能很好地適應跑步所帶來的壓力,心肺功能弱。由於最大心率的70%是有氧慢跑心率區間的中間值(有氧慢跑心率區間範圍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間)。所以我們在心率跑訓練的同時,也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有氧基礎。強大的有氧基礎是我們跑得穩,跑得輕鬆,跑得快,跑得安全的必要條件。
  • RunFree | 城市輕跑者,讓跑步改變自己
    《跑步聖經》被全球跑步愛好者公認為跑步界的「哲學聖經」。書中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他中年的運動經驗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他選擇跑步作為強身健體的主要方式,並從更深層次講述了由跑步帶來的各種身體上的追求。  城市輕跑是一種倡導健康、節制、熱愛生活的運動方式。為了健康,越來越多國人參與到慢跑、馬拉松等城市跑步運動中。由於跑步的節奏可以隨意控制,因此可以更加放鬆心情,讓美麗心情和健康身體一起自由奔跑。
  • 一個十年 iPhone 使用者的「重新體驗 iPhone」之旅
    拿我最早購入的石頭掃地機器人為例吧,這是最適合我這樣的懶人的一個智能家居產品,剛買來的時候,我只能通過米家 app 去控制它清掃,後來隨著米家 app 對 iOS 以及 Siri 的支持越來越好,我現在直接通過對手錶講話就可以控制它了。
  • 悅跑圈,一個跑步 app 如何兩年不到用戶量突破 1500 萬? | iSeed
    悅跑圈,一個跑步 app 如何兩年不到用戶量突破 1500 萬?其中一個措施依靠體現為 app 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的功能——防作弊。中國老百姓的心理導致極少數人會選擇通過作弊來實現相對出色的成績,悅跑圈在第一個版本的 app 就將這個功能內嵌了進去。到現在,防作弊功能已經能夠排除 98% 的作弊行為,這對於一個需要公平公正公開氣氛的體育社區來說很重要。除了防作弊,對於用戶的一些不健康的跑步行為,悅跑圈 app 也會加以提醒。
  • 用健康App的你,更健康了嗎?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原標題:在失控與控制之間:新技術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實踐文/塗炯 王瑞琳來源:中國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 會隨機規劃路線的跑步 app,讓跑步充滿驚喜 | MindStore.io 日榜
    會隨機規劃路線的跑步 app,讓跑步充滿驚喜 | MindStore.io 日榜 MindStore.io 是一個發現、分享、探討新酷產品的社區,幫助你找到最好的產品和想法
  • 與咕咚app開啟合作,安踏跑步的目標不止「一年賣2000萬雙跑鞋」
    記者 | 石一瑛2020年12月15日,國內運動品牌巨頭安踏通過和運動數據app咕咚的合作、以及安踏A-tr∞n「創」跑鞋平臺問世後的首發產品,同時安踏品牌發布對國內跑步品類的布局和規劃。對於安踏跑步品類來說,與咕咚的合作,看中的正是咕咚過億的用戶數據。
  • 一座城市的跑步「熱力」 催生有「錢景」的大事業
    不止如此,智美正在運營更大的項目——「一帶一路」馬拉松系列賽,「通過馬拉松賽事,促進國家和國家、賽事和賽事、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積極提高中國城市在海外的影響。這會為將來城市之間更多交流創造條件。」
  • 蘋果發布官方聲明, 關於家長控制類 app 的事實
    App Store 中的其他 app,包括 Moment Health 開發的 Balance Screen Time 和 Verizon 開發的 Smart Family,也能讓家長們在科技帶來的種種好處與其他有助於孩子學習成長的活動之間找到平衡。近期,我們從 App Store 下架了一些家長控制類 app,原因很簡單:這些 app 將用戶的隱私和安全置於了危險境地。
  • App Store 大改版:解讀iOS 11中App Store的所有變革
    這意味著對 Apple 而言,使用者消費了多少錢,不再是判斷一個 app 是否值得下載的重要指標,反而應該更加注重在使用者體驗上。這樣可以完整解決原本中文語系使用者,看到英文語系 Preview Video 的反感,造成轉換率反而下降的狀況。由於一個 Preview Video 的時間限制只有 30 秒,因此製作時不該放入品牌形象、無意義的過場動畫、開場 logo 等等,應該儘可能直接給予使用者真正的「使用 app 時的體驗」,來提高使用者下載 app 的意願。
  • 跑者如何高效控制跑步的體能水平
    在瀕臨極限的狀態之下,維持正確的姿勢,小心翼翼地持續跑步,才能鍛鍊出超越以往的實力。跑步愛好者可以為你提供一些關鍵點,幫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體能發揮,更好地安排訓練時間,成為一個更有毅力的跑步者。那麼跑者如何高效控制跑步的體能水平?讓訓練多些變化要注意,避免一直在平坦的道路或舒適的跑步機上進行跑步訓練。
  • 蘋果App Store,正在從「解放」變成「反動」嗎?
    隨著軟體服務收入成為蘋果的第二大收入來源,蘋果必須更加謹慎,才能保證自己不越過「解放」的界限,變為一個「獨裁的反動者」。2007 年 6 月 29 日,初代 iPhone 正式上市銷售。
  • 出來跑,遲早要裝的:6款跑步App大PK
    據說,只要裝一款這樣的app,就會每天都想跑步.真的嗎?不妨試試!
  • 遊戲app:海島奇兵、城市蜘蛛人英雄冬季版、天天象棋|發現有趣app
    發現有趣app:分享有趣、有料、有用的app。 今天分享三款遊戲app :海島奇兵、城市蜘蛛人英雄冬季版、天天象棋 。 第一款 :海島奇兵 Supercell 旗下的一款益智類遊戲。
  • 運動app對比評測 - 百度經驗
    跑步,毫無疑問是當下最流行的一種運動方式,在中國已經從單一的體育運動上升為一種大眾文化潮流,隨著跑步熱潮的興起以及移動互聯的發展,運動類app應運而生,從最初的數據記錄工具發展至如今的運動社交類媒體。廢話話不多說,我在此給大家對比測試以上我提到的5款運動app(安卓版)。 運動社交類app,顧名思義,運動-社交,下面分這兩大模塊進行分析運動模塊 : 咕咚  1:咕咚的界面可以用清晰、簡潔、豐富來概括。主界面分為運動圈、發現、運動、消息、我的,五大模塊。以及跑步數據匯總等。有種運動版微信版的感覺,而且可以切換夜間模式,很容易上手操作,用戶體驗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