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第一批『90』後的胃已經垮了」「『80』後已經開始去治脫髮了」……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年輕人壓力過大、過早衰老的話題,在網絡空間引發熱議。
身體的變化或屬戲謔,或屬難免,不過折射的也是青年群體中的「小情緒」。這樣的小情緒,與「葛優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流行語、與「我們是誰」的咆哮體漫畫、與「1988年中年女子」引來的群嘲一樣,透露出的是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幾許焦慮、面對未來的幾分迷茫。在「奮鬥」這最厚重的青春底色之上,我們也需關注到少許這樣的「灰色」,為更多年輕人吹散成長路上的心靈霧霾。
應當看到,今天的年輕人享受著時代進步帶來的物質紅利,但也承受著社會高速運轉下的精神壓力。「流動中國」的真實圖景,一線城市的快速節奏,職場內外的激烈競爭,讓不少年輕人感覺壓力很大。其實,青年群體因為剛走入社會,缺少經驗、缺少積累,因而更需打拼,而偏偏這個群體又對生存環境更為敏感。這使得「少年維特之煩惱」,幾乎成為普遍性的問題,不獨今日才見,也非特定地域所有。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的旅程本就不會一帆風順。面對一時的困難、坎坷,面對情緒上的失落、彷徨,青年人不妨自問,是不是在與他人的對比中放大了自己的焦慮?是不是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盡了最大努力?是不是總寄希望於付出就會立刻得到回報?每一個人所嚮往的生活,都需要時間去奠基,需要行動去抵達。面對焦慮,一位網友的話值得思考:「去做事,把時間填滿……看到因為自己多做了太多事練出來的靈魂肌肉就知道值得。」在與生活的過招中練就「靈魂肌肉」,一個人就不會內心孱弱而畏懼前路。在春天平整好了土地,又何愁在秋天顆粒無收。
題目
「給定資料」中提到「在春天平整好了土地,又何愁在秋天顆粒無收」,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聯繫自己的感受和社會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確,內容充實;
(2)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3)結合「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4)字數1000~1200字。
參考答案
春耕才能秋收 奮鬥方能得福
校內減負校外增,不能輸在起跑線,教育焦慮持續發酵;優質商品不好挑,假冒偽劣產品多,消費焦慮如影隨形。這個時代對「快」的崇尚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讓人們陷入了「越努力越焦慮」的惡性循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唯有做好春天裡該做的工作,而不是一味焦慮,方能在秋天收穫滿滿。
焦慮,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我們心力交瘁,也讓我們功成名就。當今時代是快節奏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稍有懈怠很可能就會被遠遠甩在後面。「三十歲不成功,這輩子就完了」「你的同齡人正在慢慢拋棄你」……部分自媒體對焦慮的販賣,更加劇了焦慮心霾,讓人心力交瘁。但是,焦慮並不是一件徹底的壞事,適度的焦慮往往能成為前進的動力。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提出過「平常心悖論」:焦慮才是成功的秘訣,而非一貫平常心。人們焦慮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來源於危機感。從正向意義上來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焦慮能讓人提高警覺,保持一種活躍狀態,主動採取行動來跳出困境。
焦慮不可避免,要保持理性,享受奮鬥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但時下很多焦慮的年輕人卻陷入了「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其因在於一心只想獲得成功,沒有將奮鬥的過程當成一種收穫。快節奏時代,焦慮不可避免,為擺脫焦慮情緒而做出的一切努力,如果貼上的是「消極」的標籤,必定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享受奮鬥的過程是唯一解決焦慮的良藥,年輕人唯有重視在奮鬥的過程中收穫的美好品質,而不是一心盯著「成功」二字,方能「煩雲豁然開」。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這樣講道:「談論重大的話題,我們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速度。」也就是說,在面對焦慮時,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保持理性方能遊刃有餘。教育領域追求速度尤甚,焦慮的家長為求「心安」,用校外補習將孩子的課餘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最後常常事與願違。教育是靜待花開的過程,焦慮的家長也當明白揠苗助長百害而無一益,不如保持理性,尊重教育規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放手、適當提點,以「無用」換「有用」。
依然有教育焦慮,但深化教育改革的推進讓更多家長卸下了包袱;依然有消費焦慮,但「中國製造2025」的落地讓更多消費者擁有了信心。與其被焦慮的情緒困擾,不如將其化作前進的動力,保持理性,積極地做出改變,享受奮鬥的過程,在秋天方能擁有滿滿的獲得感。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陳白石)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