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教育與教育的時代
楊振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更像我們一樣重視和關心教育。
關心教育就是關心下一代,就是關心民族的未來。
教育是文化的 一部分,它具有時代特色,反之它又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教育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伴隨著每 一個人的一生,影響著每一個家庭乃至民族的發展。
那麼了解教育現狀,認清教育本質,暢想教育未來對個人又有何幫助?
循著追問,我們先看一段視頻資料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在近期的演講中一語引爆全網,她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普通人。
為什麼這樣一句話會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呢?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價值認同反差。
在大多數人的認識中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劉瑜的愛人是哲學教授周溓)同時又是老師的家長為什麼沒能把孩子培養成才?記得餘敏洪曾說過,他的孩子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第二個餘敏洪。一個人的成才是多方因素結合的產物,主要要兩大類,內因與外因,但最終還是取決於內因。像劉瑜教授,在全國一流的學府任教,孩子能上清華附幼附小附中,這樣優越的教育資源確實不是一般家庭所能達到的。然而這是他們教育無方嗎?在我們一慣的認識中,優秀的父母肯定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不管這個孩子如何,總比普通的工薪階層要好。
但實事卻事與願違,如果一個人智商可以遺傳,但勤奮、專注、判斷分析、溝通能力遺傳嗎?顯然不可以,而這些素質往往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整體發展。
二、沒有人生來就願意做一個普通人。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極簡的道理,關鍵他符合人性。實際上誰不願意孩子成龍成鳳呢,只是由於各種條件所限而不得不接受孩子現狀。
你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嗎?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普通人,我們接受這個觀點是迫於社會性無奈還是本來就喜歡?
記得一個衡水中學的孩子演講說: 沒有人生來就願意做一個普通人。
難得孩子有這樣強烈改變自己欲望,這不僅是家長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孩子的拼搏精神,值得鼓勵和欣賞!
人,生來不是讓你認命的,儘管你努力一生仍是普通人,但仍要堅信「我命有我不由天」,這是精神力量。而人一旦沒有了奮鬥與改變的欲望,不是這輩子普通而是下輩子也很難翻身。
一個人一生來就認命,對個人對社會都是災難。
我們接受你努力後的平凡普通,正如每一個忙碌而奔波的普通勞動者
,他們同樣值得歌頌。
三、普通人的定義,——廣義狹義.
什麼是普通人?對於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工人來說他們都是一個普通人,按照教科書上說他們只是 分工不同而已。但這兩個工種有可比性嗎?顯然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不同,所得到的工資福利不同,那麼這個工人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與技能,取得大學任教資格時,對他本人來說就是成功,就是不普通,儘管他在別人眼裡依然是一個普通教授。
從廣義上講,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性本身就不普通。
在潛意識思裡,所謂普通,一般是講沒有超出父母的能力,劉瑜教授大概也是如此,她在想她的女兒充其量也不過像她那樣成為教授,假如不如她,將來打算開個奶茶店。
我們社會對普通勞動者的價值認同普遍偏低,骨子裡不接納低層身份包括自己。
從上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階層固化,社會保障不完善,貧富差距懸殊.
而上層社會人士資源又有哪些?除了政治.包括行政職務.人脈.經濟狀況,當然還包括隱形的資源.學歷學識.眼界.格局.表達.溝通.這些資源對低層人形成強勢碾壓.
從下看底層人社會認同價值缺失,安全感幸福感低……應試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改變命運的工具。
努力向上,既是人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必然,在政治制度與經濟格局大變格的今天,這種矛盾日顯突出。
所以,在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中,我們寄希望於這個民族的教育,儘管它飽受詬病.但是我們應該感謝高考,它讓低層人看到了希望,至少它不論出身,只要你足夠勤奮好學,就可以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
四、時代的焦慮與教育的焦慮的交織。
當工業文明以及現代化城鎮建設逐步取代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生產力大大解放,人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等欲望也空前膨脹,
特別注意是在資源有限人口眾的中國,這種矛盾所帶來群體焦慮感正在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七八十年代,小升初都要經過考試,落選者從此輟學,學歷永遠在小學文憑,而中考更是如此,我國每年將有一半的學生上不了高中,更不用說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了。這是被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宏觀調控犧牲的一代人,他們是恢復高考之後的50.60.70後。
何謂宏觀調控?指在當時經濟水平落後的形勢下,國家集中力量辦重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其目的主要是在短時間內緩解國家發展人才短缺的問題。
而如今九年制義務更是如此,將有另一
沒有人願意被中考制度篩選,憑什麼是我家的孩子?
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中考高考掀起軍備賽是必然,校外補習班鱗次櫛比。孩子每天5:30起床22:00休息,是學習的常態也是青春的底色。
而教育部門倡導的減負,面對現實顯得蒼白又顯得不切實際,就好比一群飢餓的人,勸他少食少飲而不注重糧食生產一樣。
教育的減負失敗再次證明,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反應。
先解決社會問題才能緩解教育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問題導致應試教育的極端化?
從上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實際也不可能分公,一部分人有政治、經濟,高學歷背景的階層往往直接得益於上層設計,甚至在某一領域的壟斷 ,還有階層固化,社會保障不完善,貧富差距懸殊;
從下看底層人社會認同價值缺失,安全感幸福感低,選擇機會狹窄,個人綜合能力又不能適應高水準的需要。
應試教育實質就是篩選,從宏觀上看,高考就是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一種手段,其沿襲科舉制度唯才是舉的影子。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普通百姓,應試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工具。
」如果我的女兒是一個曠世奇才我也會偷著樂「----劉瑜
五、應試與素質教育的融合。
應試教育分數為王,所有與分數向背的行為都將被邊緣,個性化多元化流於形式,考什麼學什麼成為導向。
刷題、重複、填鴨式、強化記憶、套路、模式,秒殺,這些應對高考的策略一方面為高考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又忽略了人的興趣、特長、創造能力的發揮。
這或許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其目的性往往被一雙無形的手左右的。
什麼是素質教育?個人認為,其實應試教育本身也是素質教育的分支,完全否定應試教育是站不住腳的,高分高能也比比皆是,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經濟,科技迅速崛起,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人才從哪裡來?教育。
素質教育的獨特性,第一它消減了目的性,不再強調以分論高低,尤其是消減國家宏觀調控,它以人為本,人人享有選擇與被選擇權。
如果應試教育冷落了部分成績差的孩子,那素質教育體現了著重體現以人為本,不管你家的孩子成績如何,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更有溫度。
素質教育分數不是唯一目的,但又不與分數相悖。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發現人發展人,完善人,尊重個性,倡導獨立思考、質疑、批判、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注重培養創新創造意識。
近幾年教育部在高考在各學科之間不斷探索與改革,積極推進傳統文化在學科的比重,撤銷考試大綱,高考3+1+2改革,以及加大高職高專等多渠道學科建設,無不體現教育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未來教育。
未來有多遠?經濟高度發達思想高度文明?未來教育是全民理想的教育嗎?未來教育,高考會廢除嗎?
我們先舉一個無關的例子,在上世60.70年代一個農民能有一份城裡的臨時工,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工作,誰家的孩子如果上了城市戶口,就等於跨越了階層。
而在40年後,這些再不是什麼耀眼的事。經濟發展了社會制度開放並逐步完善,過去那些我們求之不得的,現在成了全民的基本生活水準。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的縮小,社會各種制度的健全,高等、高職教育並駕齊驅,加上人口生育率逐年遞減的趨勢,社會總體選擇的機會就會增加多,同時普通人的生存壓力會相對減小,對自身的認同會顯著提高。人們對高考改變命運的迫切願望會有所緩解。
所以,未來教育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短視頻,知識經濟,自媒體的衝擊下,為自主性學習提供了成熟條件,學習將不在過度依賴學校與老師,它會變得更加開放與多元,而學歷與文憑也不再是學習的附加值,為知識而求為興趣而努力將逐漸成為主流。
思辨,批判,質疑、想像,創造,合作,擔當等等永遠是教育的核心。時代的教育附加著目的性;教育的時代的教育其終極目的是實現人完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