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6日 07:08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胡啟明 編輯:羅婧
胡啟明
勞動是幸福之源,要幸福就要奮鬥。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加強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彰顯。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性規定,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勞動是實現人的解放的重要手段,勞動提升人的主體地位。《意見》指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價值取向。
加強勞動教育是對新中國成立後勞動教育方針的繼承和發揚。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同生產勞動緊密結合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各個時期黨的教育方針之中。早在1957年,毛澤東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強調「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21世紀,我們黨對教育方針提出新要求,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德智體美勞作為整體納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之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體現。《意見》提出的「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勞動教育方針的繼承與發揚。
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對勞動教育迫切需求的精準供給。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在教育政策中賦予勞動教育重要地位,但在實踐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這就要求培養大量能夠將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協調統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時代新人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實幹精神以及組織實施能力等素養,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些最終指向並聚焦到以「勞」培育時代新人。
加強勞動教育,全方位培育時代新人
把握勞動教育的時代性。深入研究勞動教育的時代特徵,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點從三個方面凝聚共識、統一思想:一是全面了解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發展脈絡及現實要求;二是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代性,系統分析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三是樹立勞動教育意識,充分認識「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遵循勞動教育的規律性。勞動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各學段學生年齡特點不一樣,各類型學校條件存有差異,社會、學校、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一樣,需要遵循勞動教育規律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一是建立不同層次的勞動教育體系。構建從小學到大學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各層級子體系相互貫通,形成完整的勞動教育閉環。強化小學生的勞動啟蒙和勞動習慣養成、初中生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增加、高中生的職業體驗和理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把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環節逐級打通,確保勞動教育有效實施。二是明確家庭、學校、社會的角色定位。家庭勞動教育是勞動行為習慣與勞動品性養成的基礎,要讓學生從日常家務做起,彰顯日常生活勞動的基礎作用;學校勞動教育是勞動觀念教育與勞動能力培養的主導,要科學設計勞動實踐課程,在規範化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社會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通過廣泛開展社區服務和志願服務活動等多樣化社會勞動教育,形成協同育人格局。三是因地制宜加強勞動教育。結合各地區和學校實際,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勞動教育。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走進工廠、車間,在生產製造中接受勞動教育,或結合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活動等開展勞動教育。
強化勞動教育的創造性。緊密結合實際,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趨勢,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創造性。一是創造性拓展勞動教育新形態,把勞動教育與國家需求、社會服務緊密聯繫在一起,特別是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緊密結合。如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有的高校學生志願者為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做疫情數據處理,這種勞動教育體現了勞動和專業知識以及社會治理的高度契合;二是依靠新技術,結合新業態,將創新性元素融入勞動教育,在勞動實踐中提倡創造性勞動。比如,高校可打造線上線下實踐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創造性能力。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