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曰:漢宣帝下旨諱「堯」加食為「饒」。昔唐高祖諡號「神堯,」應諱之添食曰「饒」。此說諡號與避諱是因果關係,其實兩者是矛盾的,無必然聯繫。
家譜記錄饒姓之源歷來是以疑傳疑。時至今日,大多修譜者不作考證,仍然照搬照抄,以訛傳訛。究其原因關鍵在於諡號與避諱兩者的概念含糊認識,兩者的關係混為一談。筆者曾撰文側重求證漢宣帝下詔的真偽。本文再次述說論證諡號與避諱的概念含義,形成的作用及兩者的因果關係。
諡號:《咬文嚼字》(2019年7期)曰諡法。「中國古代帝王、諸候、卿大夫等有地位的人去世以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善貶惡,稱為諡號。有名望的學者去世後其親人們給加的諡號稱為私諡。」
《逸周書》的《諡法解》是有關諡法的重要文獻。文章的開頭就說:周公旦與太公望開創成王的基業,在牧野建立了功勳。安葬武王完畢,就制定了諡號,序明了諡法。
「諡號的含義和形成: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於已,名生於人。」
「再說『諡』字,益是諡的本字。西周穆王時期鑄造的銅器班簋裡的『益』就是『諡』。『益』是由水和皿構成的會意字,表示水滿了,從器皿中溢出。本義多指富饒。這個本義後來寫成溢。表示諡號的『益』是它的引申義。表示增加。因為人已經有名有字,諡號是另外再增加的名稱。《廣雅•釋詁》:「益•加也」
諡號有概括死者生平功過的含義,故有美諡,如周文王的「文,」周武王的「武」,漢武帝的「武」;惡諡有「暴、醜、煬、戾」等;哀諡有「懷、悼、哀、隱」等。
《通志•氏族略》指出:「周人以諱事神,諡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諡,貴者之事也。氏乃貴稱,故諡亦可以為氏。」莊氏出於楚莊王。文姓可直接追溯到周文王姬昌。
古代諡號不是封的。可以說古代帝王給臣下諡號是「贈」、「賜,」而不是說「封。」其實古代帝王的諡號,是由禮官議定,再由新任皇帝認可。在動詞的選擇上,多用「上。」
避諱:封建社會,對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要避免寫出或說出,這叫避諱。《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曰:「舊時不敢稱帝王或尊者的名字叫諱,名諱。」
諱《公羊傳•閔公元年》:「《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諱者,姓名也。這裡的「諱」主要指帝王的姓名。避諱制度起源於先秦。但認真執行並對姓氏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則在秦以後。在封建社會,諱名制度是政治控制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權威。秦帝國建立以後,凡與封建帝王名諱相犯的字甚至與之音諧或形似的字,都不能再作姓氏。如漢景帝劉祐登基後,其老子劉慶的「慶」也列入諱列,於是姓慶者,改姓為賀氏。西楚霸王名籍即項籍,凡姓籍的改姓「席。」
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宣帝紀第八(256頁),又詔:「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聯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諱在令前者,赦之。」
《白話資治通鑑》曰:「聽說古代天子的名字,民間都不常用,容易避諱;所以我現在改名為劉詢。」
兩部正史證實漢宣帝下旨是諱名字。宣帝的「宣」是逝後的諡號,其生前之名,劉詢。
諡號與避諱,前者立諡法,賜諡號,為了褒善貶惡,就是要對諡號受賜者予以傳播、宣傳、宣揚、宣布、宣告。後者避諱指所諱的名字、名諱要躲開,避而不談,避嫌、隱諱、犯諱。
諡號與避諱兩者是對立的,矛盾的。由此論證幾種觀點:
(一)、「堯」,不是名,是諡號。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曰:「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
《史記•五帝本紀》曰:「堯帝者放勳。」「帝堯號陶唐。」
《諡法曰》「翼善傳聖曰堯。」
由此可以認定堯的本名是放勳,「堯」是帝號,是諡號,是後世為他諡曰「堯。」故而以諡為姓,堯也是姓。
如果避諱「堯,」那麼「堯和舜,傳說是上古的賢明君主,」「禪讓,」「堯天舜日」等高尚品德和傳大精神不準宣傳,都要避而不談,觸諱犯罪嗎?
(二)、帝詔諱已名,未詔濙諱「堯」:
劉詢,原名劉病已,漢中宗皇帝,逝後,諡號孝宣帝。劉詢即位後,說:我現在改名劉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並未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秦本,說「堯濙也應避諱,」更未有漢宣帝下詔堯濙諱「堯」加食為饒。這就足以證明「諱堯」是誤導。同時也可以證明諱名不是諱諡。
(三)、以諡為氏,諱名不諱姓:
「我國古代諡號不包括『姓』在內的。『朱文公是朱熹的諡號,』這顯然不準確。如武帝的『武,』哀公的『哀』等。『文』是朱熹的諡號,《咬文嚼字》(第7期2014年)。「
諡號為氏,《通志•氏族略》指出:「氏乃貴稱,故諡亦可以為氏。」莊氏出於楚莊王,僖氏出於魯僖公,康氏者,衛康叔之後也,宣氏者,吾宣伯之後也,文氏,武氏源頭可直接追溯到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
宋戴公,仁而愛民。古代諡法:萬民所仰曰戴。戴公之孫宣公,以祖父諡為姓氏。
此外,穆姓源於宋穆公,慕姓源於晉太子申生(諡號慕君),成姓源於衛成公等,都是以先人諡號為後人姓氏。
如此,周代不計其數的以諡為姓氏,難道是掩耳盜鈴,自己欺騙自己。如果隱諱、犯諱往何處躲避呢?據周代「諡法」載有150種諡號。由此,也可佐證是諱名,不是諱諡,更不是諱姓。
(四)、神堯孝皇帝,也在諱之列嗎?
唐高祖李淵逝後九年五月庚子,年七十,群臣上諡曰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六年改上尊號曰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
《舊唐書》(中華書局於2009年1月北京第二版)曰:「唐貞觀十二年(638)六月戊寅詔曰:」「隨故膺擊朗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乘倒戈之志,疾風知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饒氏源考》一文中增加有「封邑賜姓,加食為饒」的內容。無中生有。
撫州市珀玕《饒氏重修族譜》曰:「昔唐高祖諡神堯臣民諱之因『添食曰饒』。」
上述列舉三個事項:一是李淵子孫上尊諡號;二是李世民皇帝詔書堯君素;三是諱神堯諡號。
首先,唐高祖李淵之子孫三次添字上尊諡號:一曰:大武皇;二曰:高宗李治上尊號曰神堯皇帝;三曰:唐玄宗李隆基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三改唐高祖諡號,其目的無非是宣揚高祖如帝堯一樣高尚品德,偉大精神,孝行皇帝。如此神堯的皇帝,為何臣民還要避諱躲避,犯諱呢?
其次《舊唐書》《資治通鑑》兩部正史確有載唐代李世民貞觀十二年(638)戊戌詔:堯君素……。並示有《饒氏源考》一文中所載封邑賜姓,加食為饒,」是誤導。
再者,唐王李世民「賜饒姓」是真的話,那麼,堯君素子孫是姓饒,還要諱神堯嗎?多此一舉。
而且,上尊號加「神堯」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治。難道唐王李世民一方面詔書讚賞堯君素,另一方面又要「添食為饒,」這不矛盾嗎?
(五)、諡號紀年,在「諱」之列嗎?
紀年,《中國歷史紀年表》就是按照皇帝稱謂的慣例,隋及前的帝王,只標明諡號而不注廟號;唐及其後的皇帝,只標明廟號而不注諡號。明、清兩代兼以年號。如周代的「武」、「成」、「康」、「穆」、「孝」、漢代的「文」、「宣」等,都是皇帝的諡號。諡號即可用作紀年,又可「以諡為民,」這種廣泛的應用諡號,難道也避免寫出或說出嗎?觸諱、犯諱。
由此聯想到堯人在周代以帝堯的諡號為堯姓。在周代講究諱名,為何不諱堯呢?反而到漢代、唐代,堯人多次犯諱而改姓呢?時至當今,堯氏後裔繁衍生息,屬中華姓氏之一,位列398位。《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堯氏名人有堯允恭、堯世美、堯君素、堯傑、堯雄、堯須、堯暄、堯奮等。收錄這些堯氏歷史名人的存在,完全證實多次諱「堯」是虛假的誤導,是自己欺騙自己。
究其原因,是歷次修譜無法考查取證,只能閉門造車,當然的得饒姓,當然與歷史事實相脫離,以訛傳訛,以疑傳疑。比如說歷史上有望出臨川。臨川周邊(市)、縣的南城、豐城、東鄉等地家譜載:饒氏得姓就有六種以上不同的饒姓來源,更可況全國各地饒姓之源。所以不能說饒氏只有一姓一源。這就不難理解漢代以前有饒氏,唐代以前更有饒氏而編造諱「堯」,觸「神堯」的「加食為饒」神的傳說。
那麼,堯氏先人為何幾次遭遇要諱帝堯,諱「神堯」呢?其根本目的是要尋求「堯」變「饒」姓的理論依據。修譜者弄不清楚諡號與犯諱之間的關係,也從未認真疏理兩者之間的關係。故而順理成章,犯諱「堯」就「加食為饒」,天經地義。由此,可以引伸認識饒姓來源:
一是根據饒字義意,在周代,未有姓氏者,可以借居住的堯城、堯山、堯地等名稱「以封邑為饒氏,」「以地為饒氏,」「以名稱為饒氏,」即加食為饒。
二是借傳說「饒本堯後。」要認定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誰得饒姓就是饒氏始祖,屬血脈的傳承,否則就不稱為家譜。
查看更多往期文章,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