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之,分手時,要尊重對方,尊重過去曾經有過的美好。給對方一份祝福,也是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本文摘自《練習幸福力》,《天吶女人》節目組 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3月
一般來說,當看到兩個人相愛的時候,人們習慣會問他們做過的最浪漫的事情是什麼、他是怎樣向她表白的這樣的問題,卻很少有人會問兩個不相愛了的人,他們是怎麼分手的,對分手這個話題都避而不談。但對於一段感情的底色和一段感情的記憶,嚴格來說,分手時要比相愛時更重要。
有科學家研究認為,一件事情結束,決定了以後人們在未來如何選擇,也決定了人們對於過去的事情以什麼樣的心情和方式來回憶,而人生是由一系列回憶組成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參與者看一場音樂會。結尾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特別大的噪音。回頭再問這些人,他們的回憶裡都記得這個噪音,即便整個晚上兩個小時的音樂會非常美妙,最後噪音就一分鐘,但對於這場音樂會,人們最後的記憶就是噪音。
所以,人類對結束那個畫面和感受的記憶要比如何開始深刻得多。任何事情,特別在你和人相處的過程當中,人們留下的往往是最後一個片斷的記憶。婚姻裡更是如此。因此,相處的時候不太容易把這個人的人性看透,但分手的方式特別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本質是什麼樣的。
美劇《宋飛正傳》開場的時候都會有一段旁白,其中一集有這樣一句話:「一段情感的質量,一半屬於整個相處,一半屬於分手方式。」秋微在《莫失莫忘》裡也有一段話:「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無論是接納一個人的出現,還是接納一個人的從此不見。」所以要莫失莫忘,就是對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對對方的給予要感恩和珍惜。
一個人的品質和幸福的能力,並不取決於兩個人好的時候彼此如何相待,它反映不出人的底色和本質。當分手的時候,當兩個人之間有矛盾、有摩擦的時候,特別是當面臨失去的時候,其應對的姿態和狀態,才真正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和素養。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何對待分手,也是一種幸福的能力。
分手的情形很多,其中有一種叫作「無距離解散」,就是不告而別。
作家張弛寫過一個特別典型的分手故事:有位男士想跟女朋友分手,但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有一天,他們去一家常去的小飯館吃拔絲山藥,他就夾了塊山藥拔絲,拔拔拔,拔到門口,然後就走了。這聽起來太滑稽,也太難理解了,但生活中確實有以這種方式來宣告分手的案例。有個女孩在別人聽到這個故事都笑的時候,她當場哭了,因為她的男友就是這樣跟她分手的。有一天她下班回家發現男友的行李什麼都沒了,去他的公司找他,被告知他一個月前就辭職了。十年後,這個男友才跟她說,當時他真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她,所以逃走了。一般人會說,逃走了不給人家一個交代,傷害其實比當面說分手更大。但確實就有這樣的人,無法面對分手,就選擇逃離。
分手時該對他說些什麼
在秋微看來,人在不同年齡段分手時的狀態不一樣,能說出的分手的話也不一樣。王菲分手時說:「這一世,夫妻緣盡至此,我還好,你也保重。」以她的境界和年紀,這樣說讓人欣賞。但要是一個20歲左右的女孩也這麼說,就顯得不夠直率和真實。所以,到了什麼境地就說什麼樣的話。如果對對方的尊重是虛假的,那他會覺得受到冒犯,反過來對自己也是。
分手除了能夠體現品性之外,也能夠體現人在那個時候心智是不是成熟。年輕的時候不成熟是很正常的,但有的人到年老了也不成熟。有時候,成熟和年齡無關。
年輕人分手時,可能會對對方說:你去死吧!反正都要分手了,還不該發洩一下憤怒嗎?必須承認,憤怒有時候是有力量的,它會轉化成一種動力。說一句「你若安好,那還得了」,聽上去帶著憤怒,可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必須要比對方過得更好。這也是人在某個年齡階段面對分手比較符合真實情況的一種反應。如果若干年後回憶起這段感情,你還記得那句特別惡毒的「去死吧」,說明那不是友好的分手。
其實,分手之後的兩個人都會有成長。音樂人小蟲寫過一首歌,叫《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很多人就會想,都分手了,我只想你過得沒我好,怎麼會「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呢?當人在分手的時候懷著一種「只要你過得沒我好」的心情時,它實際上轉化成了一種動力,即所謂的正能量,我要過得更好;或者「我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好」,雖然聽上去很負能量,但這些恰恰是可以讓我們在分手後變得強大起來的東西。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心境,分手最初可能想「你去死吧」「只要你過得沒我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想法會慢慢改變。
當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向一段感情說再見時,怎麼說才能讓分手儘可能減少傷害,而不是增加傷害呢?
可以說:我還好,你也保重。
「我還好」,是給對方一個交代,讓對方不要擔心,有一種溫柔在裡面;「你保重」,是給對方的祝福。我們這一生緣盡了,並不是你的過錯,它是一個命運的結局。毋庸置疑,一段婚姻的結束肯定是雙方共同作用的一個結果。但是,當一件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的,大多數人會把整個錯誤歸到對方,很少有人會從自己的角度來找問題。鵬菲分手之後,李亞鵬的回應是:「愛你如初,很遺憾,放手是我唯一能為你做的,希望你快樂,我的高中女生。」這背後的那層溫柔讓人暖心,這種溫柔每個人都可以有。
可以說:我尊重你的選擇。
分手時,我對你的選擇保持尊重,這種尊重是對對方的,也是對自己的,更是對兩個人曾經擁有過的一切的尊重。
可以說:祝你得到你的幸福。
慧敏法師在《人生那麼長,停一下又何妨》一書中說,有一天走過街角的時候,我心裡想,只要你過得好就好了,那代表我也有了幸福的可能。他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你心裡對逝去的那一段開始祝福的時候,你自己就真的能開始一段新的好的戀情了。
還可以什麼都不說。
什麼都不說的沉默也是分手的一種方式。在所有的愛裡,最重要的成分是尊重。兩個成熟的成年人,該說的都已經說過了,沉默有時比任何語言更具備尊重,因此,假如決定分手,可能合手鞠一躬,從此就兩不相欠了。如果彼此能夠意會那份沉默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和祝福,這時根本不需要語言;如果說很多的話,反而像是擔心人家不理解。傳記小說《宋氏三姐妹》中寫道,宋靄齡是一個守口如瓶的女人。作者認為,對於女人來說,守口如瓶是最高貴的一種品質。如果一個人最後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就真的什麼都不說了。
可以說:分手可能是幸福的開始,離婚也可能是幸福的開始。
離婚對有些人來說是幸福的開始,是對自己的一種拯救,對對方的一种放過和幫助,比如賭博的、酗酒的、家暴的、修佛的。修佛是個人精神境界的一種提高,當一方已經不食人間煙火,人間的婚姻對他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此時,放下或者離開,對彼此都是一種尊重。
可以說:如果離婚本身是一種傷害,不要把傷害加深和擴大。
有些離婚可能是一方或另一方,或者雙方都不願意的,但不管怎樣,分開都是對於過去兩人曾經經歷和經營的很多東西的一個結束。如果一段婚姻不能繼續了,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是要經歷痛苦的,既然已經有這麼多痛苦了,就不要把它再放大了。所以,離婚時不要再加害和指責對方。人在評判、報復的過程當中,勢必會使傷害擴大到彼此,這個傷害不僅是對兩人,還包括孩子、家人、親戚、朋友等。
可以說:我們以後還可以做朋友。
離婚後還可以做朋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境界。大多數人分手之後做不了朋友,之所以分手,其中必然有很多糾纏不清的東西。而婚姻本身的習慣可能會跨越朋友的界限,對自己或對方開始新的生活造成阻礙和幹擾,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確定的感覺。對方的新伴侶也會想,他怎麼又去看他的前妻?他倆今天晚上到底幹什麼了?這會給他人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和猜測。有過婚史的人,他的新家庭關係中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新伴侶會控訴:你說斷了,為什麼還跟她繼續聯繫?這給對方造成的痛苦是撕心裂肺的。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很多人沒辦法解決。因此,讓對方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開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祝福和尊重。
分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是要分人的,如果兩人都是這類人,沒問題。有的人是真的可以跟前任友好相處的,表示這段翻篇了。但有幾個條件,首先要看對方是否對你存有一些餘念,如果有,就不要說我們還做朋友。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你現在的另一半和對方現在的另一半介不介意,如果人家介意,就不要非得跟前任做朋友。
可以說:在整個我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人生是一種成長。
一段感情的結束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在兩個人相伴的日子裡,你到底收穫了什麼?可以留下什麼?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時,任何一段過往都會是一種成長,都會有幸福的回憶,這是一種幸福的能力。誰都可以在分手之後對對方說:和你的相處,讓我更了解感情和愛了。
每一段存在傷害的關係中都是有成長的,它會讓你對自己、對對方以及對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所以,一段關係雖然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你仍可以對對方說:謝謝我們的這段關係,謝謝你曾經給我的成長。因為,曾經是因為相愛才在一起,過去一定有過很多美妙的時刻。
當你有孩子而選擇分手的時候,你所想所說所做的每一件事,首先都要考慮,我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到底對孩子好嗎?你們之間最重要的一句話應該是:我們儘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和衝擊,我們要一起去愛護孩子。實際上,大多數人所做的都是把孩子作為手段或工具去攻擊對方,使孩子在中間不知所措,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深遠的。
感情是很感性的,到了婚姻階段,兩個人就像一個團隊,本身是種契約關係。當兩個人的關係從起初的面對面變成背靠背,即這個團隊要解散的時候,它仍要有契約精神,因為孩子也是這個小團隊裡的組成成員。考慮孩子的時候,是要降低婚姻對團隊成員的傷害的,這時理性上升,把感性放在比較平穩的階段。
總之,分手時,要尊重對方,尊重過去曾經有過的美好。給對方一份祝福,也是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圖書簡介
《練習幸福力》,《天吶女人》節目組 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3
對於女人來說,有太多的情感問題需要解決:
分手時,該對他說什麼?
他有外遇了,我該做什麼?
孩子早戀了,家長該怎麼處理?面對玻璃心婆婆,如何化解矛盾?
……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應對方法。
這是一本關於女性幸福的書,這是一本幫助女性提升自身幸福力的書。
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看到三位知名女性暢談她們童年、少年時代的情感經歷,暢談她們在愛情、婚姻、職業生涯中的各種遭遇。
在這本書裡,你還可以看到一些名人是如何對待生活的:柴田豐、卡門·奧利菲斯、蘇菲·瑪索、秦怡、朱玲玲、艾森豪太太;凌峰和賀順順,三毛和荷西,顧維鈞和黃慧蘭,鄧文迪和默多克,張國榮和大青衣……
所有展現出來的幸福都有跡可循,所謂幸福都是自我的成全。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