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電影當屬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了,和《流浪地球》相關的最熱的新聞當屬豆瓣給《流浪地球》一星「好評」這件事了。
《流浪地球》上映8天票房就已經達到了23.92億元,豆瓣評分一度達到了8.5的高分,但隨後分數出現下滑,降到了7.9分。於是出現了很多有關《流浪地球》豆瓣評分有人花錢收買給差評,五星被改成一星等傳言。一些觀眾認為影片在豆瓣上遭到了有組織的抹黑,並對豆瓣的公信力、評分機制產生了質疑。
豆瓣用戶可以對自己的評分進行修改,豆瓣官方針對傳言回應稱,發現有關《流浪地球》的500個高贊評論中只有5位用戶修改了自己的評分,其中2人三星改一星;1人一星改三星;1人二星改五星;1人四星改一星。四星改一星的用戶後來還刪除了評分。此外大幅度修改後的評分不被計入總分,所以豆瓣方面認為並不存在有人惡意花錢改分的問題。
其實豆瓣面對類似質疑早就不是第一次了,可謂早已榮辱不驚了。我國過去六年的總票房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3.6%。與之對應的趨勢是評分機構的分數對影片票房、口碑的影響越來越大,有關評分不準、刷量的爭議和官司也越來越多。
2013年,馮小剛因影片《私人訂製》的評分不高而發表評論說:「有一幫人,尤其什麼豆瓣上的,都是些大尾巴狼,假裝懂電影,狗屁!還在那說什麼鏡頭蒙太奇,你們知道什麼是蒙太奇呀?」
2016年底,由於影片《擺渡人》、《長城》、《鐵道飛虎》在豆瓣上的評分過低,人民日報客戶端甚至轉載了文章《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這件事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最近的一起評分事件是2017年9月上映的國產影片《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在豆瓣上被打出了2.1分的史上最低分。該片導演畢志飛認為豆瓣惡意抹黑自己的作品,去年他在微博發表長文——《我致國家電影局的一封信》,認為豆瓣的不公正評分擾亂了國內影評市場,並稱豆瓣「對中國電影評論業、網絡社會輿論強大的操控力,對普通民眾判斷的左右和綁架能力令人震驚」。
之後豆瓣方面將畢志飛及其名下的傳媒公司告上了法庭,目前審理結果還未知……有關豆瓣評分的爭議事件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那麼此次《流浪地球》的評分下滑是否存在有人在幕後搗鬼呢?對此,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院線排片計劃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一是院線經理的個人喜好;二是和競品影片對比;三是貓眼、淘票票等票務平臺的「想看指數」。所以在春節、暑假等熱門檔期,各個片方為爭搶排片量狂刷「想看指數」、僱水軍維護口碑,甚至蓄意抹黑競爭對手影片的事情經常發生,「圈裡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不過這位業內人士指出,片方僱人在豆瓣上刷量的情況比較少,這一方面是因為像貓眼、淘票票這樣的票務平臺對影片排片量和票房的影響比豆瓣更為直接,觀眾在決定看哪部影片之前一般會先看這兩個平臺的評分和評論。
另一方面是由於在豆瓣上刷量成本較高。豆瓣的評分機制除了用戶一人一票以外,每個用戶還有自己的權威值,權威值由用戶的發貼數量、訪問次數、文章質量、有沒有參加社區活動等因素決定,權威值越高的用戶的打分在總分中的權重越大,而新註冊的用戶的權威值是0。
刷量公司想通過大量新註冊帳號左右一部影片整體評分的難度相當大。此外,豆瓣不會計算被後臺系統認定為異常的帳號所打的分數。
曾有媒體報導,有刷量公司進行測試,對豆瓣上評論數不足1萬的影片進行刷量,每次花數萬元刷1萬條評論,結果只有3%的評論能存活1天,第一天刷上去的分數,到第二天又會降下來。這樣的話刷量公司就要通過「養號」來實現刷分,其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當然,這並不是說豆瓣的評分機制就很完善,毫無缺陷了。比如早就有媒體報導,有人可以通過「撞庫」、「肉雞」等黑客技術,通過批量登陸其他用戶帳號,來在豆瓣上進行刷分。
另外,在貓眼、淘票票上,只有出票的用戶才能給電影評分、評論,而豆瓣是沒看過電影的人也能來打分,這一點也被一些行業人士認為是讓水軍有機可乘的。
目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豆瓣應該模仿美國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評分機制,以專業影評人的評分為主。當然,這個建議肯定難以為廣大的豆瓣粉絲所接受。
最後我們還是來說說《流浪地球》評分下滑的原因吧。目前還很難說這個事情是否有人在背後惡意操控,不過如果排除人為幹擾因素的話,倒是還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早在2015年,豆瓣的創始人「阿北」在文章《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就對豆瓣評分的變化規律進行了這樣的總結:
「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由來評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見決定的。按道理,平均來說,其他情況都一樣的時候,不怎麼宣傳就會來看一部電影的人傾向於打高分,但這種人比較少;本來不會喜歡,但因為大規模宣傳建立了高預期來看的,傾向於打低分,這種人比較多。這也是獨立電影為什麼有時候評分很高(只有粉絲來打分),而票房奇蹟有時候評分很低(把不會喜歡的人也宣傳來了)的原因。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確有一些本質的衝突。」
以這個規律來解釋的話似乎說得通,開始去看《流浪地球》的觀眾很多都是科幻電影的「硬核」粉絲,他們對科幻題材的熱愛和這部影片本身較高的製作水平,決定了開始的評分會很高。電影火爆之後,隨著各路新聞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一些非科幻影迷也禁不住誘惑走進了影院,而他們觀影后的感受會略低於前者,評分也會略低,這就可能造成後期評分下滑。
類似的例子在豆瓣上還不少,比如2014年上映的電影《催眠大師》,起初評分也高達8分以上,但後續逐漸回落,降到了7.6分。
最明顯的例子是春節檔的《小豬佩奇過大年》。該片的宣傳片在節前異常火爆,被大量轉發,造成電影上映後大量不同口味的觀眾走進影院想一看究竟,可當很多觀眾觀看後發現影片本身其實是一部兒童片,和自己口味差異很大時,評分自然就不會太高了,該片目前在豆瓣的評分只有4.1分。
任何制度和規則都有一個不斷演變完善的過程,豆瓣的評分機制會隨著各種爭議向更趨完善的方向發展,豆瓣和水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鬥爭可能未來一段時間也還會存在。當然這些也都不能否認豆瓣的價值,它為大眾觀賞電影、分析電影、理解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標準和思考維度,它使電影的世界變得更為寬廣。
更多自媒體數據及排行輕鬆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