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深山27年
她教書育人
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求學夢
鞠躬盡瘁近30載
她用兢兢業業與無私奉獻
贏得桃李滿天下
她就是「安徽省優秀鄉村教師」 「安徽省最美教師」
歙縣大谷運中心學校教師江勇琴
從教:讓「大學夢」在學生身上延續
歙縣東鄉大谷運,因村莊所居四山圍合如甕,古稱大谷甕,又因當地土話甕有運之音,故改稱大谷運至今。江勇琴就出生在這裡。
和眾多農家子弟一樣,她曾憧憬「考大學跳農門」,可由於種種原因,她與「大學夢」擦肩而過。1990年,江勇琴收到徽州師範的一紙通知書,從此立志成為一名老師。1993年畢業時,許多同學為了留在縣城紛紛改行,她不為所動,回到貧窮落後的大谷運山區,踏上她的深山教學之路。
剛工作時,江勇琴任小學年級教師。隨著開始課程改革,她主動擔任課改年級教學,班上那群孩子跟著她從三年級讀到六年級,不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績也十分優異。
學生升初中了,還不捨得江老師,有家長對她說:「如果我們的孩子還是您帶,那該多好。」江勇琴只能跟家長解釋:「我是小學教師,中學會有更優秀的老師。」可家長卻說:「學歷高的教師有,但像您這樣愛學生的老師難找!」
玩笑也會成真。開學時,中學部領導找到江勇琴,希望她帶初中課程。「這是我的一次人生挑戰,畢竟我在小學教了16年,加上中學課程改革,怎麼教?光憑愛心是教不出成績的。」於是她婉轉回絕了。
但中學部缺數學老師,校領導多次做她工作。江勇琴最終鼓起勇氣答應下來。說來容易做來難,翻開數學書,許多知識自己掌握的也不紮實,怎麼辦?先學再教,邊學邊教,兩個班的數學加班主任的工作,她常常備課至深夜。
努力終究有回報。一年下來,兩個班數學成績在全縣排進前三分之一。2012年中考,她班上的汪耀庭同學以765分攬獲全縣第一。30個考生中11人被歙縣中學錄取,數學綜合評估全縣一等獎,一舉打破大谷運校史記錄。
女兒:「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2年,江勇琴女兒讀高中了,作為母親的江勇琴本想到縣城多陪陪女兒。可領導又上門了,因為當時八年級兩個班,數學80分以上總共5人,總分能入圍縣中的僅1人,成績急需提高。學校召開行政會並作出決定,兩班並一班,安排江勇琴擔任班主任兼數學老師。接任後,她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入手,狠抓班級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僅用一年時間,整個班脫胎換骨,25名考生考進歙縣中學6人,數學120分以上18人,成績驚豔。
學生們成績提高了,但女兒高中三年,江勇琴卻很少陪在身邊,2015年6月底,女兒最終因分數與夢想中的廈門大學失之交臂。女兒忍不住失聲痛哭,身為人母的她歉疚萬分。「可自責後的我又能怎樣?人生真的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女兒去北京上大學,我也不能前去送行,雖然缺少了對女兒的陪伴,但我想她也從中學會了自立自強。」
在歙縣舉辦的好黨員故事會上,熟悉江老師的人都說她是女兒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縣總工會舉辦的「寫家書,傳親情」活動中,江勇琴的「一封給十八歲女兒的家書」榮獲二等獎,文中承載了她對女兒滿滿的愛及深深的愧疚。作為母親,江勇琴對女兒有著愧疚,但在學校,她就是所有孩子的「母親」。「我要當好一個母親的角色,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事。」
之所以有「母親」情愫,江勇琴說與自己成長經歷有關。自己從小學習較好,但農村家庭重男輕女思想嚴重,面對「哥哥已在讀大學,供不起兩個大學生」的家庭現狀,懂事的她沉默了。後來,母校恩師一句「我們需要接班人,家鄉孩子需要你。」打動了她,因此每每看到鄉村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她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堅守:帶家鄉孩子們飛出大山
帶著陶行知老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思想走出徽師大門,江勇琴紮根大山27年,有孤寂,失去了太多的繁花似錦、五光十色,但贏得了桃李滿天下。
2016年和2018年中考,她帶的班數學成績均位居全縣第一,2019年中考她帶的班數學成績位居全縣第二。一所深山學校,在全縣35所初中學校裡能取得如此成績著實不易,正是來自於她內心對於鄉村教育的熱愛和傾注的心血。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江勇琴兌現了「帶家鄉孩子們飛出大山」的誓言,她把青春奉獻給了深山老區教育事業,也影響著身邊的人,先後榮獲「歙縣先進工作者」「歙縣道德模範」「黃山好人」「黃山市先進工作者」「黃山市五一勞動獎章」 「安徽省優秀鄉村教師」「安徽省最美教師」 「黃山市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山裡佬在城裡呆不慣。」「我只想安靜的教書。」「身為教師,可以對不起任何人,但絕不能對不起學生。」 採訪中,江勇琴樸實無華的語言,一如她執意要給記者泡的那杯大谷運名茶滴水香,清澈透明、流入心裡、甘甜淳厚、香遠益清。
圖視:胡高華 程向陽,部分圖片由江勇琴提供
作者: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