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第四屆「最美教師」名單新鮮出爐,來自象山縣培智學校的吳素芬老師就是其中之一。吳老師在特殊的教育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紮根在象山縣東部的農村大地上,以自己質樸的愛為特殊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9月2日早晨7點,象山縣培智學校的校長吳素芬早已忙碌了起來。這天,老師對孩子們進行診斷評量,再制定出每一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這裡的120多個孩子,有智力障礙的,有腦癱的,有自閉症的,每一個她都要熟稔於心。
從教31年,在特殊教育崗位上工作9年,吳素芬一直紮根在象山縣最東北部的塗茨鎮這片農村土地上,她以純真質樸的愛、追求極致的專業精神,努力為特殊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走進培智學校2年級一間教室,整間教室的裝飾清爽、顏色鮮明活潑。除了9張學生課桌,靠近窗邊位置還有2張教師辦公桌。「特殊孩子們不可控因素比較多,他們需要時時看護,所以我們把班主任的辦公室設在教室裡面。」學校教室裡的每一個細節設計,都融入了吳素芬的心血和辦學理念 。2011年4月,象山縣籌辦創立培智學校,領導找到吳素芬,希望由她來負責。雖然沒有任何特殊教育經驗,吳素芬還是接下了這個重任,「大不了從頭學起!」,從不服輸的她心裡有一股信念,一定要把學校辦好。當時培智學校剛開始籌備,校址選在離城區20公裡、8年無人使用的一所農村中學,校園雜草叢生,設施設備一片空白。為了辦好學校,她沒有了寒暑假,不停地為學校的發展大計四處奔波。沒有經驗,她就主動向寧波達敏學校等較為成熟的特殊教育學校取經;沒有經費,她便四處化緣,千方百計爭取教育局、鄉鎮、殘聯、企業等的支持;沒有設備,她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先行購置一批智力障礙兒童急需的特殊器材,為學生日常鍛鍊、課堂教學提供保障。不僅要為學校發展大計操勞,還要維持日常教育教學運轉。那時候的她,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不久後,學校正式成立,第一年有60多個孩子報名入學。當第一批孩子進了校門,吳素芬看見一些孩子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抓也抓不住、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心裡真不是滋味,她想:這樣的孩子怎麼教啊。可轉念一想:特殊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既然選擇了當特教老師,就應該全力以赴。功夫不負有心人。9年來,在她的努力爭取下,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投入3000萬元左右,改建了教學樓,新建了綜合樓和師生宿舍樓,設立了每年100萬元的特殊教育專項經費,用於添置康復器材等,各類功能教室日趨完備,學校已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樂園。這個暑假,學校又啟動了新食堂建設項目。學校裡的120多個孩子,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這個孩子今年14歲,是自閉症,但是數學天賦特別好;那個孩子每逢下雨的前一天,就會突然哭起來,敲自己的頭……」作為特教老師,吳素芬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這一切都和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和關懷密不可分。吳素芬提倡用「保姆」精神呵護每一位孩子。她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學校,和孩子們同吃同住。每天早上6點多,她來到學生寢室,手把手教孩子們穿衣、繫鞋帶,幫助他們疊被子、整理內務;廁所裡,她摻扶孩子們大小便;浴室裡,她為孩子們擠牙膏、擰毛巾;餐廳裡,她拿著湯匙餵孩子們吃飯,教孩子們拿筷子。女生的頭髮亂了,她拿起梳子幫著梳理;男生的指甲長了,她拿起指甲刀仔細修剪……有時候,孩子們哭鬧撒潑,她要去擁抱安慰。小月(化名)是學校的一名智力障礙孩子,長得很漂亮,但不會開口說話。為幫小月說話,吳素芬告訴全校師生:「碰到小月時,一定要打招呼,並用手勢輔助。」在這樣的環境下,小月叫出了「月」字,慢慢開始學習「媽」字。終於有一天,在校門口,小月興奮的跑向媽媽,口齒不清地叫了一聲「媽」。小月媽媽先是愣了下,隨即跪下來哭著抱住小月:「為了這聲媽,媽媽足足等了你9年啊。」現場的教職工,也為她們流下了高興的眼淚。敏敏(化名)剛入學時不肯吃飯,為了教敏敏吃飯,吳素芬每天吃飯時,都陪著敏敏一起,她專挑敏敏愛吃的飯菜,示範給她吃,一個月後,敏敏終於能自己吃飯了。一個150斤的「唐寶寶」男孩,只要他一發脾氣,誰都管不住,班主任束手無策,只能向吳素芬求救。「唐寶寶」在吳素芬的情感安撫下,不一會就眉開眼笑,高興地回到教室座位上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九年時間,孩子們和吳素芬很親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有時,她出差一兩天回到校園,拖著鼻涕的孩子們就會親熱地爭相投進她的懷裡,一個勁地將口水和鼻涕往吳素芬的衣服上蹭。此外,作為象山縣唯一的特殊教育學校,培智學校還承擔著送教上門的任務。當前,象山有30名特殊學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到校上課,於是,學校採取「一對一」送教上門的教學方式。前幾年,吳素芬每周都到結對的學生家中去上課。「這不僅僅是送教,更是送愛心,孩子的父母會向我傾訴養育腦癱兒的艱辛,我做個認真的聽眾,對他們也是一種安慰。」吳素芬說,重塑一個孩子等於溫暖了一個家庭。近幾年,吳素芬把個人送教上門的經驗傳遞給年輕教師,讓更多孩子受益。如此大的工作量,吳素芬卻習以為常,她說:「只要你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當作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謀生的職業,就不覺得辛苦。」教育特殊學生,僅有滿腔的愛心與溫柔還不夠。吳素芬認為,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用科學的方法矯正學生的行為,才有可能改寫孩子的命運。與普通學校相比,由於先天性不足,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有時教一個字就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在一些人眼裡,對這些特殊孩子,似乎沒有必要那麼當真,有飯吃、不出事就行。「培智學校的教育要講質量,要對學生的一輩子負責。」吳素芬說,孩子們生理上有殘缺,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完整的。管理一所學校千頭萬緒,儘管如此,吳素芬堅持在第一線教學。在不斷的教學中,她積極探索農村特殊教育「本土化」課程改革思路,提出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核心的多元化的課程。她採用情景教學,把課堂變成有趣的遊戲。「爬過圈圈往前跑,摸摸凳子跑回來。」她指揮著孩子們快樂遊戲,在笑聲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掌握了「爬」和「摸」兩個字。吳素芬帶領全校教師開發校本教材,打破傳統的以機械式訓練為主的特殊學生康復模式,突出「教學、遊戲、康復」一體化的教育理念。2017年出版發行《玩轉紙遊戲》並在全省推廣使用。為了培養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吳素芬開設了「菜單式」生活課程,她帶領孩子們學習乘坐公交車,學習排隊、購物,還將「象山開漁節」「石浦元宵節」等民俗文化融合進教學中。特殊學生之間因情況不同,認知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她提出走班教學模式,當孩子的某一項知識或技能水平高於當前所在班級時,就可以到更高一年級進行符合自身水平的課程學習。不僅要幫助孩子們生活自理,吳素芬還為他們融入社會生活多方操勞。培智學校開設職高班,設置洗車、洗頭、家政、烹飪、花卉蔬菜種植等技能課程,還有編織漁網等特色實用教學內容,教孩子們掌握簡單的工作技能,並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她多方奔走,聯繫各類政府部門、機構、企業,爭取校企合作,讓孩子們技能達標後有一份工作。9月2日,在洗頭教室裡,一名男孩子正在進行洗頭示範,其他孩子則在旁認真學習。今年暑假,這個男孩子已經到某家理髮店工作了兩個月,每月還有幾百元的學徒工資。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眾多孩子掌握了簡單的家務勞動,能獨自料理個人及家庭生活,「看著孩子從不會說話到學會叫老師,從不會拿筷子到學會自己吃飯,從目不識丁到能寫字讀書,甚至有些孩子畢業後還能順利就業,我由衷地高興。」吳素芬說。「對於特殊學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吳素芬想方設法開展青年教師培養工作,促進青年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培智學校有32名在編教師,年齡最大的是吳素芬,最小的23歲,平均年齡29歲,老師們吃住學校,以校為家,她是老師們心中最親切的大姐。由於學校寄宿制,半個月放假休息一次,老師們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她總是想方設法幫助年輕老師解決生活困難。學校開辦的頭兩年,吳素芬做了整整兩年的買菜工。為了辦好食堂,她每天五時半起床,用自己的小車當貨車,跟另一位老師一起到縣城菜場買菜,從未報銷過一分汽油錢。為了讓遠離家鄉的老師們假日裡也有飯吃,她還辦了假日食堂,熱心做好後勤服務。為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吳素芬組織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如慶祝「三八婦女節」聯歡會、「教師節」趣味運動會、迎接「元旦」登山比賽等。周末,她邀請沒回家的老師來自己家中團聚;年輕老師買房,她陪著四處走走看看,出出主意;老師身體不舒服,她會問寒問暖;還積極為單身老師牽線搭橋,解決他們的婚姻大事。為提高老師的專業水平,她積極參加備課、上課等教研活動,手把手教老師們寫教案,由還邀請了多位專家為老師們系統培訓相關理論與實操知識,分批次派教師外出培訓學習,為教師提供專業化發展平臺。在實際教學中遇到難題,吳素芬就送教師外出學習,尋求解決辦法。比如,僅僅一個自閉症,就有多種表現形式。那天,吳素芬站在教室門口,背對教室與老師溝通事情。突然之間,背後傳來一個男孩子的尖叫,夾雜著哭泣。回頭一看,男孩把自己的胳膊咬得鮮血直流,這把吳素芬嚇了一跳,不知問題出在哪裡。原來,男孩要去衛生間,吳素芬和老師兩人站立的地方,擋住了他直線行走的路,而他的自閉症使得他只認一條既定的路,一旦受到阻礙,就會情緒激動甚至暴怒,他在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懂就去學習、去取經。」於是 ,吳素芬不久後就派老師去往重慶、青島等特殊教育發達的地方學習自閉症相關知識。9年來,吳素芬帶領著這個年輕的團隊,經常利用晚上時間,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多次開展以「生活化教學」「個別化教育」和「積極行為支持」為載體的省、市、縣級的課題研究。近三年,研究的論文在省級獲獎3篇,市級獲獎23篇,縣級37篇,有6篇發表於《現代特殊教育》等刊物上。有付出總會有回報。吳素芬的努力,不僅使得學校越辦越好,也使她獲得了各級各類榮譽,如浙江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 、寧波好人、最美象山人、象山縣優秀校長、象山十佳師德楷模、象山縣第一屆道德模範提名獎等,並當選象山縣第十二次、十四次黨代會黨代表,今年8月,她又被評為浙江省「最美教師」。諸多榮譽傍身,吳素芬始終秉承一顆初心:我們特教人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們感受快樂,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成長為自食其力的好公民,有尊嚴地生活。來源:象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