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5歲了還不知道冰淇淋的味道,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驚愕 ,竟然真的有家長可以做到給孩子一口冰淇淋都不吃。
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吃零食是為了健康,但是我們古話也說了,吃,是人的天性。這樣過分的禁止一個孩子的天性,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在父母眼裡,我們禁止孩子吃冰淇淋,是為了讓孩子的健康,但是5歲的孩子已經上了2年的幼兒園,讓孩子看到別人吃糖果吃冰淇淋,而自己的欲望被禁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因為沒有被滿足的心理會加倍的產生報復性飲食。
剛畢業那會,身邊有一位同事既是如此。
這位同事很奇怪,每次吃完午飯之後都會走進蛋糕店,再買一塊蛋糕和一杯奶茶,甚至有一次部門聚餐,已經晚上十點多,路過一家咖啡店,大家準備去坐坐,因為吃飽了,很多人只要了咖啡或者飲料,沒想到這位同事要了兩塊蛋糕,外加一份奶茶。十分詫異她的飯量,開玩笑說到:要這麼多你吃得下嗎?
她才娓娓道來,原來小時候家教特別嚴格,家裡的糖果都是藏起來的,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自己才能吃上一兩塊。所以好不容易工作之後,她終於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特別喜歡去買那些以前想吃卻吃不到的食物,每個月工資幾乎都用在了吃上面。因為她每餐後必吃蛋糕喝奶茶。那一年這位同事整整胖了二十斤。
滿足了口腹之慾,隨之而來的除了體重帶來的煩惱,還有身體健康方面的擔憂。因為胖了二十斤她開始輕度肥胖,經常吃甜食出現腸胃疾病,但是她依然不能控制自己想吃甜食的欲望。
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去吃甜食和糖果,想要通過控制來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豈不知心理學上,一個人越壓抑欲望,那些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欲望,都會在成年之後成倍進行報復。
所以壓抑孩子的欲望換不來自律,相反控制會換來報復性反彈。
父母壓抑的是孩子的欲望,管理的是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讓孩子產生不良行為。
8月2日,廣東佛山一玩具店內,一名7歲的小女孩在沒有付錢的情況下從玩具店拿走了6個玩具,孩子媽媽看見後過來勸小姑娘,沒想到小姑娘哭著對媽媽說自己沒有拿玩具,無奈之下,孩子母親進行報警,警察叔叔現場規勸,才讓女孩承認自己拿了玩具,並且願意把玩具交出來。
雖然母親的行為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我們暫不說母親的做法是否正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小女孩為什麼出現偷拿玩具的行為,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係,如果孩子母親在生活中對女孩的玩具管制的過於嚴格,孩子想要玩具的願望經常不能被滿足,這種私自拿玩具的行為就會成為孩子滿足自己願望的一種途徑。
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到:孩子偷東西,多餘源於無知匱乏和心裡匱乏,這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
因為這種匱乏感,尤其是心理匱乏可能會隨著成長造成心理疾病。
2018年,北京大學的一位女生隨著自己老師到國外參加交換學習活動,但是這位女生在商店偷東西的時候被店員抓到,哪怕老師一再想辦法向店家道歉求情,但是這位女生卻表示自己就是想偷。
這位女生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她的經濟條件不好,相反這次交流生的費用公示中顯示,學費、機票加上生活費需要5萬左右,而且帶隊老師也表示,女孩學習很好,家庭條件也很好。
父母過度壓抑孩子的欲望,看似在教育孩子學會控制欲望,卻會讓孩子感到心理匱乏,從而滋生出這種不良行為。
一個過度壓抑自己欲望的孩子,長大之後很有可能因為一塊蛋糕而被感動,因為內心的匱乏感會讓被無限放大,缺乏父愛的孩子可能會找比自己大很多的男士;缺乏糖果的孩子,可能更喜歡滿足自己願望的男士。孩子擇偶的標準會受到匱乏感的影響。
我們總是說教育女孩子要富養,不能讓女兒因為別人一杯咖啡就被騙走,這裡說的富養指的是精神上的富養,而我們所說的精神更確切的說是孩子的心理。
如何富養一個人的心理,那就是讓她的內心被愛和安全感填滿。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在治癒童年。可見童年時光中的愛和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愛來自於內心需求被及時滿足。這裡的需求並不是所有任何需求,而是孩子需求背後想要獲得的尊重和認可。所以父母要做的是適當的通過滿足孩子內心讓孩子獲得尊重和認可。
零食和糖果從來不是父母控制孩子的手段。健康和自律也可以同時擁有。
我女兒3歲前從來沒有吃過一口糖,但是考慮到孩子上幼兒園需要融入集體生活,3歲後開始適當吃糖果和零食,只是每次吃之前都會定好規則,我們以為孩子會無限制的去吃,其實當我們放開對孩子的限制會發現,他們有過選擇之後,反倒會知道如何自律。
因為父母不去藏,孩子就不會去偷;因為吃夠了,孩子自然就不會貪;因為隨時可以吃,他才能知道什麼時候是正確的時間,合理計劃。
父母一定要知道,嚴格的控制下是不能獲得自律的,真正的自律是讓孩子知道利弊後內心真正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