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
(一管之見,隨時修改,僅供參考。)
「酵(jiào)素」一詞,來自日本。在日文中,指「糖和水果的發酵液體」,也指英文的「Enzyme」。
臺灣的中文照搬日文的多義詞「酵素」。
受日本和臺灣的影響,「酵素」做為多義詞和「發酵液體」商品,在大陸都已被一些人接受。
而在大陸,英文的「Enzyme」,正規的翻譯是「酶」。
泰國的樂素坤博士(Dr. Rosukon Poompanvong) 使用英文「Enzyme」一詞,用來稱呼她提倡的「綜合發酵液體」,其概念與日文的「酵素」有別,但早期不知哪位翻譯者,一錘定音,也給翻譯成了「酵素」。
日文的「酵素」,和樂素坤博士的「酵素」,做為「發酵液體」的主要區別是,發酵材料的選擇,水的佔比,和對發酵時間的強調程度。
日文的「酵素」,一般是用特定水果加上大量的糖(高濃度的糖可以脫水兼防腐),「發酵」得到的汁水,濃香甜膩,適合「大眾口味」。
樂素坤博士的「酵素」,發酵材料幾乎不限,一般要有足夠的水(材料中糖分的十倍),發酵時間要足夠長,分解轉化充分,活性高,用途廣。
這幾年,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各種「酵素」的名堂也多了起來。
「酵素」這個詞,雖然大家都在用,但有些時候,雖然當面對話,所指並不相同。這時最好先澄清一下所指。
「綜合液體」也好,「催化劑」、「活性物質」也好,都有更多的對應詞彙和引申。
「酵素」這個詞,既可以賦予更豐富的含義,也可以由更合適的詞來替代(部分含義),且讓歷史自然發酵吧。
時 間
發酵就是變化,變化靠時間來展現。
變化無窮盡,階段有先後,也有嵌套反覆。
剛泡上的酵素,是糖水,是果汁,是茶,能吃的材料當然能喝。
剛開始產氣的酵素,沒餿味之前,相當於碳酸飲料。
有餿味之後,各種不穩定的中間過度物質產生,不宜食用。
人的生物本能,對於不宜食用的東西,大抵都會產生讓人不舒服而避之的感覺。
等餿味過去,香味出現,彌久彌醇,令人愉悅。
視材料比例與保存條件不同,也會有其它變化路線。
或香而後臭,或臭而復香,或香臭皆無。
變後復有變,不以一時之變而棄,則可待而觀。
香與臭不能代表時間與品質,但香與臭的品質卻能代表時間。
不論香臭有無,細膩柔化都與時俱增。
年久的極品酵素,味厚而淡,力柔而猛。
若長期漏氣而歷經香臭,終成無味之水,也是細膩的好水,味淡力柔,但失醇厚猛烈。
酵素的窖藏變化,與酒類似,但比酒更明顯,更快。酒與酵素是一家,可以隨意結合。
酵素的效用,與時間階段有關,與保存條件導致的變化路線有關,也與材料有關。材料中也含有它自己經歷的時間及變化歷程。
新材料的加入,或不同酵素的融合,都會開啟新的階段。
新材料的變化,不可跳階。
融合需要時間。未合之前各是各,既合之後只是一。每一次融合的結果都是獨特的,並有原來每個成分的影子。
每一個變化階段、香臭轉變,也會留下影子。
融合隨時間而深入,影子隨時間而淡化。
冷則慢,熱則快。
慢工出細活,快用利當下。
冷極而凍,待化開時,會打破很多微小的結合,反而是一次劇變。
熱極而性變,或破而無,或致新用。
溫柔的力量
生命的成長,就像看日出,似乎是靜止,不經意間已經跳躍。
新時代的開拓,從微至著,漸漸醞釀。
一葉知秋,一塵知味。
每個地方,每個季節,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氣息。
蝴蝶扇翅,漸行漸遷。
繼往開來,川流不返。
發酵,是溫柔的推動,是文火的慢熬,是演化的過程,是混沌的腳步,是無數的因緣交織,是複雜到說不清的變化集合。
寒窗苦讀,切磋琢磨。
面壁靜坐,九轉還丹。
發酵,是閉環高效迭代,粗變細,躁入靜,剛成柔,醜轉美,亂歸序,生至熟。
彌高彌遠,愈碎愈空。
能入能化,越小越靈。
發酵,不是任何人的專利,而是無所不在的發生;沒有一刀切的標準,而是瞬息萬變的無限可能。
同舟當共濟,共存即交融。
體貼牽掛,呵護滋養。
廝磨打鬧,柴米油鹽。
發酵,是碰撞中的精彩故事,是相遇後的溫情陪伴,是耐心漫長的細緻磨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相連。
觸碰,是內置的需求。
聯合,是造物的排編。
平行,則相似相容。
正交,更無限拓展。
雖昏暗之燈,燈燈互照,光明漸增。
縱狹隘之心,心心相交,公約自顯。
廣袤深邃,海納百川。
圓融通達,滄桑沉澱。
合多偏終歸正,有容乃大。
匯共識齊眾志,化日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