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陰
萬一不也是自分娩後不久就開始恢復,腫脹也開始緩解,並恢復到原來的鬆緊度。聚集的色素在產後六到八周內慢慢消退,最後略微有些殘留的痕跡,骨盆底部肌肉群一般需要四到六周才能恢復到孕前的狀態。
4.盆底組織。
產婦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輕度撕裂往往在產後一周左右得到恢復,而比較深的會陰撕裂或較大的裂痕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痊癒。
由於盆底肌肉及筋膜過度伸展及部分撕裂,其彈性減弱,輕者通過產後鍛鍊健身,避免增加腹壓可恢復正常,重者如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則可能引起陰道壁膨出和子宮脫垂。
二、乳房的變化。
懷孕的時候,乳房不僅受到胎盤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還受垂體催乳素,生長激素,胎盤催乳素以及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影響,使乳腺進一步發育,乳房變得肥大,做好了分泌乳汁的準備。但是這個時候並不能正是泌乳,因為垂體催乳素受到了抑制。
嬰兒一旦出生,胎盤隨之娩出,魚是體內的雌激素,以運距素的濃度會明顯下降,從而解除了對催乳素的抑制,催乳素隨即發揮作用,乳汁也就源源而來。
三、消化系統的變化。
妊娠期胃腸道平滑肌張力降低,故胃內的酸性內容物可逆流至食管下部產生燒心的感覺,而且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減少,胃排空時間延長,容易出現上腹部飽滿感。因而,孕婦應防止飽餐,同時由於腸蠕動減弱,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延長,容易出現便秘,常引起痔瘡或使原有痔瘡加重。
分娩後,產婦在產褥期內味,小腸以及大腸逐漸恢復正常位置和功能,膽囊容易向十二指腸排出,膽汁,消化系統逐漸恢復正常,但由於負壓功能降低,仍常有便秘現象,正常情況下,產後消化系統一到兩周就可以恢復正常。
四、循環系統的變化。
孕期心臟的負擔增加,血液流動的速度加快,心跳每分鐘增加十到15次,血容量也在增加,雖然分娩後胎兒離開母體,但是在產後最初的三天,由於子宮的收縮,大量的血液從子宮擁入人體循環,加之孕期產生的液體產婦血容量將增加15%到25%,血液進一步稀釋。腎臟的利尿作用將增強,所以產後初期產婦的心臟負擔最重,心臟搏出量將增加到35%。但一般健康的產婦都是可以承受的,循環血量在產褥期結束後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不僅如此,孕期和產褥期早期母體的血液處於高凝血狀態,這對預防產後大出血有利,但這種狀態下需要謹防下腔靜脈血流緩慢導致血栓的形成,這種高凝血狀態要在產後四周逐漸恢復。
產後及早做適當的活動,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恢復正常。
今天我們就說這麼多吧!明天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