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吉 發布時間:
作者:吉吉 發布時間:
本周最受關注的是作業幫和小猿搜題之間的同行之爭。
周一小猿搜題公開表示,小猿搜題上的「涉黃」信息,全部是「百度作業幫」員工上傳的,再讓公關公司截圖造謠。在小猿搜題上發布涉黃信息的三臺手機,IP位址是「百度作業幫」辦公區。當日晚間,作業幫對此作出回應,稱「這是無端攻擊和誣告,我們不做口舌之爭,對於任何故意詆毀和毀謗行為,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之後學霸君、百度也捲入其中。各方核心觀點,芥末堆通過模擬群聊形式為您梳理如下圖:
同類競品間的競爭無比殘酷,在教育行業亦是如此,從「雙巨頭」到創業公司,都免不了經歷競爭的漩渦。芥末堆也希望從業者們能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競爭是必要的,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但在競爭的同時,更要守住道德與法律的底線。
via:數不盡的相愛相殺,教育圈如今已「戰火漫天」
同行之爭,百度作業幫被指發色情信息嫁禍小猿搜題
APP內現色情信息,學霸君稱系競爭對手惡意抹黑
捲入小猿搜題與作業幫風波,百度:謝絕碰瓷
猿題庫和作業幫互懟,背後是在線教育K12領域的萬億大蛋糕
今天的美國,超過半數的中小學生在使用Google教育應用程式,用戶總數達7000萬之眾,8個常春藤盟校有7個使用谷歌教育服務,進入學校的行動裝置半數以上為Chromebooks。
作為後來居上者,如今的Google已穩居美國K-12教育市場統治地位。據今年5月的最新調查,Google教育應用程式在68%的K-12學校是最常用的生產力工具,位居第二的微軟365辦公軟體只佔有17%的份額;52%的K-12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表示會選擇「Google教育」作為科技提供商,位居第二的是「蘋果教育」,只有13%意向選擇。
「Google教育」(Google for Education),是專為老師和學生搭建的一套解決方案。這是谷歌教育官網對其服務的官方定義。
它的核心產品是一整套基於雲端的應用程式,名為「谷歌套件教育版」(G Suite for Education;以下簡稱G Suite)。裡面包括Gmail、Docs等大眾熟悉的谷歌服務,還包括專為老師和學生設計的谷歌課堂。(強迫症患者註:Suite的讀音同sweet)
谷歌課堂(Google Classroom)是G Suite教育版的核心應用程式,共有師生用戶2000萬。2014年最初上線時,主要為了讓老師和學生能更便捷地根據課堂需求來管理和整合G Suite的其它應用服務;隨著不斷改善和添加新的功能,現在的谷歌課堂已經是一個集收發作業、評分反饋、溝通合作等多種課堂管理功能為一體的系統。
可以說,有了谷歌課堂的存在,G Suite的其它程序(Drive、Docs、Gmail等)才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真正成為一套名副其實的教育解決方案。
via:美國高中老師帶你零距離看「Google教育」之一:Google教育,到底有多牛?
美國高中老師帶你零距離看「Google教育」之二:靈魂應用程式——谷歌課堂
美國高中老師帶你零距離看「Google教育」之三:我為什麼愛用谷歌課堂?
培生宣布已將旗下的環球雅思出售給樸新教育,目前雙方已完成交易,預計本次交易將為培生帶來大約8000萬美元的現金收益。
年初時,培生中國的柯大衛稱,出售環雅是因為它的業務與目前培生的戰略方向不一致,不能與培生的核心業務一起帶來合力,產生規模效應。鞋不合腳,培生這雙鞋硬穿了六年。
回想2011年11月,培生以約2.94億美金的價格將環雅收入房中,成為繼戴爾英語、華爾街英語之後的中國第三任姨太太。本周,在其公開宣布可能出售環雅的半年後,以約8000萬美金(媒體報導)的低價賣給樸新。外人看來,培生這次換鞋至少損失了2億美金。
血流得有點多,但是同樣沒人知道環雅為培生養家接了多少客。
真是,日完就走,拔Diao無情。
和培生不同的是,樸新玩的目的很明確。
對於直指美股的樸新來說,自然不會走培生搞殘環雅的老路。沙雲龍親自坐鎮,重度的投後管理和強勢的作風,都將會使環雅重獲一線生機。
即使不能重拾神勇,也不見得會差到哪裡,更何況由以極為擅長運營著稱的東方系操刀。環雅以家屬的身份重登美股,也並非不可能。
via:培生8000萬美元出售環球雅思,收購方為樸新教育
窮人才悶頭算計,有錢人都玩套路
到底經營哪些業務的上市公司適合轉型教育?和君的教育業務合伙人,對此有一些獨到見解。藍鯨教育與和君旗下幾位業務合伙人交流,了解到他們對此事的看法。
和君諮詢業務合伙人潘善傑對藍鯨教育表示,上市公司轉型教育,大多因為「業務遇到天花板,倒逼跨界多元化」;但其並不看好雙主業模式。
在他看來,如果上市公司做不到讓教育標的在自己旗下,能夠更好地發展;那在長期戰略中就毫無意義,甚至一兩年內就會現出原形。「所有失敗的跨界併購都回答不了一個問題:你的公司能夠給被併購的業務,帶來什麼樣的增量?」
和君教育培訓諮詢研究中心業務合伙人、和君校長班負責人靳紅磊則認為,上市公司跨界教育,是企業升級與轉型的問題。
「一類是主營業務強,進而涉足教育業務的產業升級;另一類是主營業務弱,被迫涉足教育業務的產業轉型。」但據其個人觀察,更多上市公司併購教育標的空有概念,實體業績並無明顯增長。
和君幼兒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安徵則向藍鯨教育表示,「上市公司跨界教育,代表著有更多資本願意介入教育行業,對社會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他認為原先做軟體、出版傳媒的公司轉型做教育,問題並不大,這類公司自身已擁有一些行業資源。但原先經營房地產、機械製造等業務的公司,轉型做教育就存在從不同層面運作的問題。從公司轉型戰略、或資本運作層面去操作,結果將完全不同。
一位資深教育投資人向藍鯨教育表示,一些經營軟體、出版業務,與教育聯繫較多的上市公司,其主營業務較強的話,有能力做產業聯動。而一些與教育行業關聯度很低,主營業務在走下坡路、通過多配製一些教育資產來完成雙主業布局的公司,「他們有很大可能,是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以教育業務為主的殼公司」。
至於跨界做教育的上市公司業務發展情況如何,還需要觀察它是從資本層面考慮多一些,還是從公司戰略考慮多一些。「但對於整個行業而言,我們更歡迎利用資本促進行業發展;而不是把教育業務,當做交易時的一個『好籌碼』」。
via:【盤點】解析10家跨界教育公司:產業聯動,抑或打回原形
通過多年的觀察,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心理學、經濟學雙學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諮詢心理學碩士王亞飛發現,雖然孩子是因為不認可或不適應國內應試教育而去了美國,但是如果父母在此之前已經有意識地培養了孩子的自律和自學能力,那麼這些孩子去了美國後會如魚得水,即便短期內也會有驚人的變化。
可是如果孩子是因為父母的「散養」,缺乏自律能力,即便去了美國換了土壤,在國內出現的問題仍然會在美國重現,甚至更嚴重。這些孩子已經習慣「被安排好」的生活,突然少了父母的管控,他們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很難,在適應新的環境時碰到困難,也習慣性地逃避。這種逃避本身就讓孩子異常挫敗。
美國家長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美國學生從小就懂得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國家長送孩子出國時,期望學校會嚴格管理學生,然而,學校老師用美國的標準看待中國的孩子,期待孩子能管好自己,有困難時主動找老師商量。這個觀念的差異,是國內家長和美國學校最大的衝突所在。
在留學準備的過程中,家長要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美國文化和教育體制,讓學生在過程中學會設定目標、拆分目標,擁有時間管理的基本技能,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當然,過分撒手和過分嚴苛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有害無益,那麼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外灘君摘編了王亞飛老師書中的部分內容,書中大量的案例,或許能給新一輪留學申請中焦慮的家長一點參考。
via:在留學這件事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散養」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