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的義務論是普遍的道德底線

2020-12-14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何懷宏

  我們今天看很多問題、現象,歸根到底都會追究到道德層面,而且越是在道德這個層面,你會發現人們越是容易激動,這涉及到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或者一個制度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問題。法律問題,政治問題,生活問題,最後都涉及到善惡正邪的問題。倫理學在現代有了一個極大的轉折,不再以人為中心,而是以行為為中心,不再是以價值、信仰為中心,而是以規範、義務為中心。

  這是因為,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轉變,由傳統等級制社會進入現在的平等社會。平等社會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去追求自己所理解的幸福。不像傳統的西方,唯基督教支配道德,或者像傳統中國社會,儒家支配信仰體系。現代社會走向政教分離,價值多元,因為社會在走向平等,要尊重跟你一樣平等的道德主體,他有自己所理解的幸福。就像密爾所說的,「只要不妨礙他人同等的自由」就行。

  有些人可能願意過一種很高尚的生活,像古代的士大夫,有些人只追求天倫之樂就可以了,還有些人的價值追求是「我這輩子就要最大限度地賺錢,我只要不坑蒙拐騙就行了,我覺得這是我的最高目標:成為億萬富翁」。你不能說他不可以這樣,也沒辦法去強行禁止。現代社會很難把生活趣味、追求、信仰完全統一,無論是享受還是忍受,你都不得不接受價值的分化和多元,這是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我們現在是集中於行為規範,也只有在行為規範上,方有可能建立平等的共識。各個國家的憲法、刑法的一些行為禁令,都是一樣的,在行為規範上都可以建立共識。

  道德和法律畢竟不一樣,有些事情法律管不了,但道德可以管,欺騙別人了就可以批評。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規範的根據是什麼?怎麼判斷是良法是惡法?有些行為被道德或者良知所反對,根據何在?這就是現代倫理學要討論的中心問題,不再是善、好,而是正當、義務。你的行為正當性根據何在,為什麼我們要贊成某些行為,反對某些行為?這都是現代倫理學的中心問題。

  對道德根據的回答,重要的是兩大派,一個是義務論,義務論認為不可殺人,不可欺詐,不可盜竊,不可姦淫(強暴),這是「四不可」,就像康德說的,是絕對的命令,是可以普遍化的。這些不需要效果來證明,它們的性質本身就可以證明,這就是義務論或者道義論。而效果論(後果論、目的論)認為要通過目的結果來證明,比如功利主義,比如完善論,這是通過結果來證明。

  在追問道德判斷的根據上,我比較贊成溫和的義務論,一種普遍的底線。某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如果它符合康德意義上的可普遍化原理,這個行為不光你自己可以做,其他人都可以做,這就是可普遍化原理。之所以有些行為不能普遍化,是因為它只能一些人做,如果普遍化的話,這個原則就失效了。比如欺詐,沒有比被欺詐者更希望別人不欺詐的,如果所有人都欺詐,那就不會有契約、合同,甚至連欺詐都沒辦法實施,所以說它不可普遍化。只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是可以普遍化的,而且是最底線的。

[責任編輯:康慧珍]

相關焦點

  • 何懷宏:溫和的義務論是普遍的道德底線
    不像傳統的西方,唯基督教支配道德,或者像傳統中國社會,儒家支配信仰體系。現代社會走向政教分離,價值多元,因為社會在走向平等,要尊重跟你一樣平等的道德主體,他有自己所理解的幸福。就像密爾所說的,「只要不妨礙他人同等的自由」就行。
  • 義務論:義務論和後果主義在倫理學上的博弈,康德是怎麼說的
    這兩種不同的方式代表了義務論理論的兩個類型:規則義務論和行動義務論。行動義務論認為,道德的行動不靠規則來指導,要決定在特定的情景下如何行動,人們只需要訴諸良知、信仰或者直覺就行。儘管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在起作用,行動義務論在義務論的理論家族中已經式微,主要原因是它很難被理論化,因此我們不對它做進步的討論。
  • 義務論與結果論&有償新聞與隱性採訪
    一 何謂義務論看重行為的動機義務論只看行為正當與否,一個行為的目的永遠不可能為它的手段提供辯護。認為最大化的善並不是我們追求的在不違背規則的情況下,個人有選擇餘地。即每個人都有在不違反道德規則之下的自由度。
  • 禮義廉恥是道德底線
    所有人們才會把禮義廉恥當成道德底線,不容踐踏。禮義廉恥是道德規範也是行為準則,古人甚至將其上升到立國之本的重要地位。在先秦時期,管仲能夠在亂世之中把齊桓公推向霸主的寶座,都是因為他堅守了道德底線。管仲臨死前,建議齊桓公近賢臣、遠小人。齊桓公身邊的小人分別是,易牙、豎刁和衛開方。
  • 道德情感論將人的道德行為,歸結於天生的道德感,取消意志的選擇
    康德反對幸福主義和道德情感論,提出義務論倫理學,是與他對自由的推崇分不開的。18世紀法國哲學家把人看成是機器,看成是完全服從於自然的必然性的東西。康德對此特別不滿。他認為人具有兩重性: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從屬於經驗世界的必然規律,同時又由於具有理性和意志而從屬於超驗的世界。但是,幸福主義的倫理學使人完全服從於外在目的,因而使人失去了作為自由主動者的資格,這是康德所不能容忍的。
  • 讓誠信成為普遍的道德信仰
    可見,沒有心中的道德信仰,築不牢人們心中的道德防線,偽劣假冒、坑蒙拐騙就不會真正消失,只會不斷翻新花樣,對策多於政策,防不勝防。如果離開了人心中的誠信,沒有道德上「慎獨」自律,外在的強制性約束就會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瓦解,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一旦逃避政治義務、法律義務而不會受到外在懲罰,就會有人置其於不顧,甚至為非法牟利沒被懲罰而慶幸。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的道德哲學作為近代道德哲學的主要代表,不僅異於古典道德哲學和中世紀道德哲學,也有別於當時流行的經驗論道德哲學,它開創了獨特的義務論道德哲學。以英國經驗論為代表的道德哲學大多主張,道德源於人類本質中的情感要素。而理性論的代表康德認為,以情感為基礎去尋求道德的正確性最終會使道德的標準落於情感欲求的經驗對象上,而對經驗對象的欲求卻千差萬別。
  • 法律和道德,誰才是最後的底線?
    人與人之間本沒有規則,可有欲望,當欲望與欲望之間發生衝突,勢必會帶來混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衝突只會越來越嚴重、可怕,甚至帶來毀滅,所以,人要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就會需要規則來約束欲望,用規則將這種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欲望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很多年後這種規則被稱之為「道德」。
  • 21寶山一模I在絕對理性的道德規範之下,尋找人性的善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在道德律課程中所說的東西—— 社會的道德規範,必須是絕對理性的,在康德的概念中,所謂的道德之中的正義,必須契合於普遍法則公式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道德規範,如果是被我們社會所認同的道德規範,必須滿足的內容就是所有人必須普遍的從事這種行為,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
  • 對於性格溫和的人,別去輕易觸碰底線,你惹不起
    溫潤如玉,大概就是對性格溫和的人最好的詮釋了吧!雍容自若的神採,豁達瀟灑的風度,不露鋒芒,不事張揚,無大悲大喜,無偏執激狂,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一個溫和的人,像一束溫柔的風,與人相處,舒適而暖心。
  • 論康德的崇高概念及其道德心理學疑難
    作為一種規範性倫理學,康德的道德哲學一直被人們視為義務論的典型代表。它的基本觀點是:行動者應該出於對道德法則的尊重而行動,而且只有這樣的行動才具有道德價值。為此,康德認為,只有基於純粹實踐理性基礎上的「絕對命令」,才能作為道德主體的行動法則。作為一種形式化原則,「絕對命令」以其普遍性要求每一個理性存在者都應該無條件地遵守。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功利主義思想家,如邊沁、密爾等,繼承和發展了情感主義倫理原則,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前提下,主張道德的根據和來源是效用,其目的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但這種理論追求實際功效或利益的幸福最大化,將人的道德底線棄若敝履,剝奪了少數人的自由權利。作為義務論的開創者,康德拒斥了對自由作出經驗主義解釋,另闢蹊徑,將自由還原為純粹自由意志,以實踐理性的運用為基礎,探尋人的道德行為得以產生的內在根據。
  • 校園故事:觸碰盧俊卿的道德底線
    受到了多大的委屈,對自己產生了什麼影響,綜合這些因素才能決定如何應對,大多情況下,我們都是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但是有時候卻無法安撫心中的委屈,而且還觸碰了你的道德底線,可能影響到了你的聲譽。我在大學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受委屈的人正是我的室友盧俊卿。
  • 幸福和道德是等價的嗎?歐洲人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影響深遠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德哲學》這本書。前面我們講了,道德哲學分為三個領域:元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而在規範倫理學中,有8種道德判斷的工具,它們分別是:直覺主義、情感主義、功利主義、契約論、神聖命令論、義務論、利己主義、德性論,一共有八個。
  • 道德有底線,法律有紅線
    道德有底線,法律有紅線,所有人都應該有規則意識,遵紀守法,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努力,共建和諧的校園,用法律這艘航母為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保駕護航。
  • 論《道德形上學》對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之劃分
    [5]從義務論的角度看,這兩個分支也可以被視為「法權義務論」[6]和「德性義務論」。因此,康德有關道德形上學之劃分為法權論和德性論的論述,自然也會涉及到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的劃分。  在這裡,康德首先區分了與義務相關的兩種立法形式。
  • 《道德底線》全面殺青 錢泳辰孫晶晶酒後亂性
    根據許聲亮的《婦道》改編而成的二十五集電視劇《道德底線》已於元月9日在重慶殺青,劇中,孫晶晶首次挑戰「壞女人」與錢泳辰扮演的趙學鵬演對手戲。戲中孫晶晶飾演的周春蕾一直執著的愛著剛剛新婚的趙學鵬,兩人在一次去外地出差中,趙學鵬因心情不好而喝醉了酒,誤把周春蕾看成了妻子陳秀,與之發生了關係。
  • 檢察官客觀義務論在德國受到挑戰
    檢察官客觀義務論的提出     在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時期,當局選擇了一種倒退的做法,讓檢察官僅作為程序當事人而非法律守護人,加強對檢察官的行政指令約束,同時廢除法官的司法審查,其目的是強化行政當局的影響和實現刑事程序高效運行,包括檢察在內的整個司法的衰微是納粹時期的一個基本特徵。
  • 失去道德底線的流量狂歡當休矣
    但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不可逾越。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在追求流量和熱度時,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都應尊重新聞倫理,這才是新聞媒體的應有之道。 近段時間以來,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杭州殺妻案」後,一些營銷號為博流量,借題發揮,煽動「恐婚」情緒,販賣焦慮。更有甚者,拿「絞肉機」「化糞池」「兩噸水」開玩笑,造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