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論將人的道德行為,歸結於天生的道德感,取消意志的選擇

2021-01-07 晏銘帶你玩體育

提到康德,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康德的學說觀點。康德反對幸福主義和道德情感論,提出義務論倫理學,是與他對自由的推崇分不開的。18世紀法國哲學家把人看成是機器,看成是完全服從於自然的必然性的東西。康德對此特別不滿。他認為人具有兩重性: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從屬於經驗世界的必然規律,同時又由於具有理性和意志而從屬於超驗的世界。但是,幸福主義的倫理學使人完全服從於外在目的,因而使人失去了作為自由主動者的資格,這是康德所不能容忍的。而只有義務論的倫理學說使人的道德行為完全擺脫自然必然性的束縛,因為只有它才能使人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準則完全處於超驗的世界之中。

在義務論的倫理學中,人是自立法、自守法的,這種使意志及其行為準則完全脫離自然必然性支配的自律的行為,就是人的自由的具體體現。康德在說到存在於人類理性之中的道德法則與自由的關係時,強調指出:「自由和無條件的實踐法則兩者是互相蘊涵的」。他認為,自由是道德法則的存在基礎,而道德法則是自由的認識基礎;只有當人具有自由時,他才能進行選擇,才會提出遵循何種行為準則的問題,才有行為的道德法則存在的可能性;反過來,只有在意志為遵循道德法則進行決斷時,我們才能清晰地看到意志的自由,才能為自己的自由選擇承擔起責任。自由是使人成其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

人的道德行為是離不開自由的。然而,並非所有的倫理學說都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自由在倫理學說中的重要性。道德情感論把人的道德行為的產生歸之於某種天生的道德感,從而取消了意志的自由選擇;幸福主義使人的意志帶上了物質自然的枷鎖,早已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把意志限制在超驗的領域。通過排斥任何外在目的性的義務論來保障意志的自由。

保障意志不因外在的物質和情感欲望的誘惑而迷失方向。康德意識到。雖然道德行為不可能完全脫離經驗的自然世界,但是,他的義務論的倫理學說卻可以保證行為的動機和它所遵循的道德法則存在於超驗的世界之中。儘管這種義務論的學說可能有忽視行為結果的缺陷,但是,從它強調人的自由而言,它抓住了倫理學的核心。許多倫理學教科書對意志自由的問題沒有或很少提及,應該說這是一種不應有的忽略。

在西方倫理學的發展中,人們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到自由在道德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的,特別是早期蘇格拉底等人的倫理學說就只強調了人們對善的認識的重要性。認為人們只要認識到什麼是善,就會自覺地按照善去行動,人們之所以為惡完全是由於對善的無知,因此美德即知識。其實,知和行之間是有距離的。認識到了善不一定就選擇了善,這是因為人們在選擇和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時還要受到情感和欲望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人們有可能明知是善而不行,明知是惡卻偏要去做。

因此即使認識到什麼是善,要把它變成人們的行動也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它是意志在克服了種種誘惑和障礙之後才作出的決定,是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有了可供選擇的行為準則的多樣性,有了意志的自由選擇,人們選擇了善才是可貴的、高尚的、有道德價值的,因為這種選擇不僅帶來責任,而且它是意志戰勝情感和欲望的結果。康德的貢獻就在於他明確地揭示了意志自由在道德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

在我國傳統的倫理學說中對自由問題也未加注意。當然,不是說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倫理學家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他們之中有些人也意識到道德行為必須自覺自愿,但是儒家講自覺講得比較多,講自願卻講得比較少,而意志的自由則更多地體現在自願上。可以說,直到近代由於受到康德倫理思想的影響,嚴復等先進的思想家們才明白地意識到自由在道德活動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意志自由是道德責任的前提。

在康德那裡,對道德行為的自覺意識不是一件難事,因為指導人的行為的道德法則就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人們無須多大的智慧就能意識到它。因此對康德來說,自願即自由選擇的問題也就成為更加突出的問題。可以說,康德正是為了弘揚自由才選擇了義務論的學說。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康德對自由的理解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他把人的自由僅僅限制在道德實踐的領域,局限於超驗的世界之中。而在自然的領域中卻把自由和必然對立起來。否認人在物質的自然界中有達到自由的可能,這正是他知性思維方法局限性的體現。

康德關於道德活動中人有自由意志的學說,對於我們來說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因為無知而作惡者已經越來越少了。作惡者更多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明知是惡而有意為之。那些制假販假者,那些收受賄賂、貪贓枉法者之所以這樣做,並非是由於對法律的無知,而是在道德與物質利益這兩種可能的選擇中自己作出了寧可不顧道德與法也要獲取利益的選擇,當然他們也就必須承擔由此而致的責任。這說明在當前的道德與法的教育中,除了給人們有關道德與法的知識而外,更重要的是告訴人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使它能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作出正確選擇。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文章將根據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考察自由意志是否會對人的實際道德行為產生影響,以期為現代人自覺遵守社會普遍道德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動力。一 實踐理性基礎上的自由意志由情感主義發展而來的功利主義將人對利益的追求作為道德基礎,指望每個人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就能實現公共的福利,而實際上卻助長了人們對物的依賴性,使人們追逐利益的行為脫離了道德的核心,與真實的自由背道而馳。
  • 情感道德哲學以懷疑主義為根源?這種哲學是什麼?
    所以休謨認為必須將真偽和善惡、合理性和道德性嚴格區分開來,前者是「是」與「不是」的知識問題,後者則是「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直接引起我們意志行為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性或知識。他說:「對我們最為真實的、而又使我們最為關心的,就是我們的快樂和不快的情緒;這些情緒如果是贊成德、而不贊成惡的,那麼在指導我們的行為和行動方面來說,就不再需要其他條件了。」
  • 休謨論「道德情感」:社會功利、自愛與關心
    (迷信的人缺乏「主體」意識,因而也缺乏「權利」意識,他們把一切都歸結為外界的偶然性和一種神秘莫測「力量」的結果,他們大多是充滿「僥倖心理」的「賭徒」,「自利」是他們的最高「準則」)8、道德讚揚的一個主要根據應當在於任何品質或行為的有用性,顯然,在所有這類道德決定中,理性應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這個官能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品質或行為的傾向,指出它們對社會、對具有那些品質和有那些行為的人所產生的有益後果
  • 道德責任與決定論 / 哲普
    比如我們看起來每天都在自由地選擇吃飯、睡覺、工作和休閒。但是這些選擇真的是自由的嗎,亦或者「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幻覺?想像這樣一個世界,個體一切的行為都被因果 (Causal Chain) 所決定著。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不取決於其自由意志,而僅僅是之前原因的結果。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如何能對自身的行為負有道德責任?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我們經常說「道德倫理」,大多數書裡面會把這兩個詞合起來,或等同起來用,道德就是倫理,倫理就是道德,但李澤厚老師對它們進行了區分。簡單來說,倫理,是外在社會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和要求,所以,通常指社會的秩序、制度、法制等等。而「道德」,則是指內在的規範,是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一種心理狀態。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從中產生了一種出於對法則的純粹敬重的決斷,這種決斷寧要法則而不要任何其他考慮,如幸福、愛好或娛樂,以及內心恐懼等等趨樂避禍的動機,而是立足於純粹的道德動機。 這種道德動機,初看起來是難以置信的,人們通常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是自私的動物,不太相信人也是道德的存在。但實際上,人有受道德教育的能力;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人事實上被教育出了道德意向。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的道德哲學作為近代道德哲學的主要代表,不僅異於古典道德哲學和中世紀道德哲學,也有別於當時流行的經驗論道德哲學,它開創了獨特的義務論道德哲學。以英國經驗論為代表的道德哲學大多主張,道德源於人類本質中的情感要素。而理性論的代表康德認為,以情感為基礎去尋求道德的正確性最終會使道德的標準落於情感欲求的經驗對象上,而對經驗對象的欲求卻千差萬別。
  • 《道德情操論》
    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 皮亞傑、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重難點梳理
    態度與品德的含義及結構1.定義: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注意:第一,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如討厭搗亂的學生。第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願意完成任務;如學生愛護公物。第三,通過學習形成的,非天生。態度都是通過學習形成的。
  • 【學者】陳真:道德相對主義與先天道德客觀主義
    對任何一個正常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無法否認的真命題。那麼,這一知識是否是先天的呢?首先,它不可能是後天的,我們知道它為真並不是通過經驗歸納,並不是通過不斷觀察折磨無辜人至死以從中取樂的行為,從中歸納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從該行為經驗觀察中也不可能觀察到「錯誤」的屬性。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他為這種不好的習慣辯護說, 這正表明了「理性的這種很樂意在被提出的實踐問題中自己作出最精細的鑑定的傾向」,並認為可以把這種傾向運用於對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因為它訴之於理陛而不是情感,所以反而比任何高尚的榜樣或熱忱的激勵更能養成純粹的道德素質。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只要想一想 , 如果人人都騙人 , 就會沒有人再相信任何人 , 那時騙人就沒有任何用處了 , 就不再會有人騙人 , 「 騙人 」 作為一條普遍法則就自我取消了 ; 而如果人人都不騙人 , 那將是一個良性循環 , 人們將越來越誠實。又如假設所有人都自殺 , 人都死光了 , 將導致再沒有人自殺。
  • 【他山之石】康德論道德教育
    從中產生了一種出於對法則的純粹敬重的決斷,這種決斷寧要法則而不要任何其他考慮,如幸福、愛好或娛樂,以及內心恐懼等等趨樂避禍的動機,而是立足於純粹的道德動機。 這種道德動機,初看起來是難以置信的,人們通常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是自私的動物,不太相信人也是道德的存在。但實際上,人有受道德教育的能力;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人事實上被教育出了道德意向。
  • 殷傑、張玉帥 | 論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
    哲學家通常認為,「自己的直覺可以顯示大眾的觀點,就像我天生被賦予理性一樣,將自己當作一種典型」。但是,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環境等諸多特性組合造就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倫理學家依據自身直覺對思想實驗做出的預測並不能被理所當然地當作典型,而是具有較大局限性,至多只能代表同其年齡、經濟社會地位、生長環境且具有共同道德信念等主要條件相似的群體。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只有為義務而做好事,只有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艱難處境中仍然不自殺,這才上升到了哲學的道德理性的層次,其「知識」可歸結為三條命題:1)只有意志的出於義務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2)這種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其結果(目的),而只在於其意志的準則(動機),因而這準則只能是意志的先天形式原則;3)「義務就是一個出自對法則的敬重的行動的必然性」,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種普遍的立法原則。
  • 道德責任是如何可能的
    內容提要:在當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中,道德責任是一個關鍵概念。人們通常認為,道德責任依賴於自由:只有人是自由的,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才負有道德責任。但是,從決定論的觀點看,人不是自由的。①從古至今,道德責任與自由一直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從主觀的觀點看,人們做出某種行為,這是他們自由選擇的結果。他們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這樣做,因此他們才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在這種意義上,人們是自由的。但是,從客觀的觀點看,人們做出某種行為,總有一個決定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或者說總有一個先在動機,而這個原因或動機與該行為之間具有一種因果關係。
  • 科爾伯格道德理論與皮亞傑道德理論
    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六個階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層次發展,具體如下所示: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表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 「理論」遵循道德特性 推進公民道德建設
    道德關係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基礎之上,是社會關係在思維上的反映。因此,道德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承認道德客觀性也就堅持了道德認識上的唯物論,承認道德主觀性也就堅持了道德認識上的辯證法。一部分人從庸俗化的「經濟決定論」來解釋一切道德現象,認為道德只與經濟增長、物質積累有關,並對道德現狀作完全無價值取捨或批判性評價的實證分析。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在此基礎上,Malle等人(Malle & Scheutz,2014,2015)將道德詞彙(moral vocabulary)獨立出來,並整合了道德行動(moral action)及情感(affect),提出了包含道德核心、道德詞彙、道德認知與情感、道德決策及行動、道德交流5個組成成分的智能機器道德框架(具體見Scheutz & Malle,2014,2015)。
  • 故事 容忍傻B是不道德的
    不自由的選擇下如何選擇,並不能成為有效論據。充分的選擇下如何選擇,才能證明一個人。如狄馬所云:「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價值的。你表揚一個太監守貞操,就像在我們的時代你表揚一個下崗工人勤儉節約,農民衣著樸素一樣沒有意義。」而一個普遍的、讓人灰心的事實是,更多人選擇後者,而非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