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道德特性 推進公民道德建設
龐慶明
道德是客觀性與主觀性、創造性與流播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社會性與階級性、悖反性與調適性等一系列矛盾關係的統一。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只有遵循道德自身特性,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
一、道德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道德既具有客觀性也具有主觀性。道德的客觀性是指道德的起源和發展的物質性,即對客觀物質條件或現實經濟狀況的依賴性;道德的主觀性是指道德的屬人性,即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社會生活所進行的價值評價或批判。道德關係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基礎之上,是社會關係在思維上的反映。因此,道德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承認道德客觀性也就堅持了道德認識上的唯物論,承認道德主觀性也就堅持了道德認識上的辯證法。
一部分人從庸俗化的「經濟決定論」來解釋一切道德現象,認為道德只與經濟增長、物質積累有關,並對道德現狀作完全無價值取捨或批判性評價的實證分析。顯然,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影響甚至規定了經濟增長的合理方向。庸俗決定論不僅否定了道德的主觀能動性,甚至取消了道德本身的存在合理性。另一部分人則從價值、宗教等因素出發捍衛道德的屬人性,脫離物質經濟條件僅僅抓住一些人性、道德的詞句,以單純情感性的態度和形上學的說教方式對待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存在的道德問題,並對道德目標做浪漫主義設想。事實上,道德所具有的評價和批判作用,是建立在歷史必然性基礎之上的。人們若離開對現實經濟狀況的考察,往往陷入否定一切「非人化」或「非道義性」的抽象道德批判的泥潭。
二、道德的原生性與跨時空性
一個民族道德體系的原初形態起源於先民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生存需要。他們對道德資源進行加工,確立了用以應對外界環境及人際關係的價值體系的雛形框架。一種有生命力的道德文化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與生活實踐相互作用並逐步得到擴張和散播。換言之,道德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和空間上的散播性。從縱向看,帶有普適性的道德理念和規範,總要經歷一定時間延續;從橫向看,一種先進的、有生命力的道德價值觀,也總要進行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空間流動和傳播。
中國本土自生的封建倫理道德曾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其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大道之行」的哲學理念,「為政以德」「仁民愛物」的治政思想,「修齊治平」「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剛健有為」「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和諧觀念,對今人和後世仍將產生深遠影響。當然,這離不開中國人民對道德文化深層次優秀基因的激活。這些道德遺產不僅在中國延續下來,而且深刻影響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陽明學者汲取陽明思想,對商人道德主體意識進行建構,並使日本商人在近代之前就基本形成了「四民異業而同道」的行為共識。
三、道德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一方面,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在內的道德內容,如「利他主義」「同情」與「愛」等親社會性道德情感,反映了全人類處理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最基本要求。而關於未來社會的道德設想,如「天下大同」「千年王國」「共產主義」,往往又都體現了人類的終極關懷。不論是基礎性道德還是終極性道德,都使其具有跨越民族界限的特徵。另一方面,不同國家或民族的道德內容,其具體表達形式各不相同,又各自帶有民族性特點。比如,中國道德堅持以家國為本位,西方道德則堅持以個人為本位。中西方道德呈現不同的民族性。
四、道德的社會性與階級性
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依靠社會輿論來規範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因而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社會經濟關係主要表現為階級關係,道德具有階級性,即國內外的不同階級具有各自不同的道德評價或主張。一個國家或民族佔主流的道德,往往是與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現實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或民族的道德文化都要服務於這個國家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意志和利益。比如,資產階級要開創世界歷史,就要突破民族地域的限制,將反映該階級利益和需要的道德文化強制推廣至全世界。從實踐結果來看,西方國家主導下的世界歷史發展及殖民地擴張,加速了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和普及。這種強勢的以資本為邏輯的道德文明,不僅在現實中構造起了西方化的世界道德景觀,也在不斷銷蝕著其他文化的民族自主性,消弭著人類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五、道德的悖反性與調適性
道德的悖反性指的是道德選擇及其實踐結果的自相矛盾。這種矛盾源自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推動事物發展,往往產生正反兩方面的道德後果。比如,現實生活中階層不同的人進行合作,層級較高的人可以將信息、資源乃至聲譽轉移到層級較低的人,進而縮小雙方差距,同時因其為他人提供利益,也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合作夥伴。然而,基於共同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往往具有非對稱性以及被不當利用的脆弱性,並有可能導致合作破裂。這就需要人們對不合時宜的合作道德規範進行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對共同體道德選擇提出的最新要求。
(作者系蘭州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