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切論題中,效用這個條件是引起我們讚許的根源。在一切有關行為功過的道德判定中,效用總是人們訴諸的根據。總之,效用是我們人類有關的主要道德的基礎。共同的利益和效用(社會功利)可靠地提供了有關各方面正確和錯誤的標準。
2、社會功利是正義的唯一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根據。正義這種德性完全是由於它對人類的交往和社會化狀態有必不可少的用處,才獲得其存在的。公平或正義的規則完全依賴於人們所處的特定狀態和條件,它們的發生和存在是由嚴格而經常地遵守這些規則給公眾帶來的功利所決定的。因此,人類的利益是所有法律和規則的唯一目的。
3、有一種所謂的「原則」頗為流行,但它與一切德性或道德情感完全不相容。因為它只能出自最墮落的心境,所以,它反過來,又傾向於更加助長那種墮落。這個所謂的「原則」就是:一切慈善都完全是虛偽的,友誼只是一種欺騙,公益精神是滑稽可笑的,忠誠只是為獲得信任和信賴的一種詭計。既然我們歸根到底只追求自己的私利,於是我們就披上這些絢麗的偽裝,為的是使他人去掉戒心,使它們更深入地陷入我們的欺騙和詭計之中。(「成王敗寇」與「人情練達」的「教導」就屬於這種「邏輯」)
4、如果任何人由於感情冷漠,或由於性情狹隘自私,對人類幸福和苦難的景象毫無感觸,那麼,他對善與惡的景象也一定同樣無動於衷。因為在另一方面,人們總是看到對人類利益的熱情關注是由對一切道德差別的敏銳感覺相伴隨的,這種感受亦即對施害者的強烈不滿,對人福祉的熱烈歡迎。(磚制與暴民是一體兩面的:磚制底下沒有任何「權利」,所以民眾普遍自私冷漠麻木。相反,在基本權利得到保障的地方,人們普遍熱情且更容易關懷他人)
5、在有些事例中,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是分開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放棄用自愛原則來說明一切道德情感的理論。我們必須採納一種更廣泛的愛,並且承認,社會的利益即使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與我們完全無關的。凡是對社會福利有益的一切事情都會直接得到我們的讚許和好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愛不論用何種方式指引他去關心他人,使他對社會有益,那麼,我對這個人是尊重的。如果他除了自己的滿足和享樂,對任何事情都不關心,那麼我就憎恨或蔑視他。當人們對善的一切熾情和偏愛都被窒息了,對惡的一切反感或厭惡都被消除了,這就使人們對善和惡的一切區分都無動於衷。(一切「罪惡」的源頭就在於「權利」的被剝奪:法家,政做民之所惡)
6、虛榮心主要就是在於:過分地炫耀自己的長處、榮譽和成就;公開地強求得到表揚和讚賞,以致冒犯了他人,過於傷害了他人潛在的虛榮心和功名心。此外,它也確實是內心缺少真正的尊嚴和崇高性的表現,這種尊嚴和崇高性是使任何品格都大為增色的。為什麼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人們的喝彩呢?就好像你不配正當地得到喝彩,好像你沒有理由期待那喝彩永遠伴隨著你似的。(虛榮是「愛」的缺乏,是情感未滿足的「惡果」,是對「認同」的渴望而不得)
7、迷信和正義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浮華的、無用的、累贅的,後者對於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存在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迷信的人缺乏「主體」意識,因而也缺乏「權利」意識,他們把一切都歸結為外界的偶然性和一種神秘莫測「力量」的結果,他們大多是充滿「僥倖心理」的「賭徒」,「自利」是他們的最高「準則」)
8、道德讚揚的一個主要根據應當在於任何品質或行為的有用性,顯然,在所有這類道德決定中,理性應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這個官能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品質或行為的傾向,指出它們對社會、對具有那些品質和有那些行為的人所產生的有益後果。那麼,理性和情感在決定是讚揚或是譴責中能起多大作用?
9、理性既對事實也對關係做出判斷。雖然理性在得到充分幫助和提高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給我們指出各種品質或行為的傾向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但是理性單獨並不足以形成任何道德譴責或贊成。為了選擇有益的傾向而非有害的傾向,情感在此必須有所表示。因此,道德是被情感決定的。它規定凡是給一個旁觀者帶來愉快的贊成情感的任何精神活動或品質,就是美德,而惡則相反。贊成或譴責不可能是判斷之所為,兒只能是心情的作用;不是思辨的命題或斷定,而是能動的感受或情感。
10、事實方面的錯誤和正當性方面的錯誤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兩者中通常一個是犯罪,而另一個則不是的理由。(鍋人不能很好地區分這二者:往往想通過證明他人陳述事實方面的錯誤來「證明」他人「正當性」方面的錯誤,這是一種人格上的偽善,背後起作用的是想「支配」他人的「權力欲」。)當俄狄浦斯殺死拉伊俄斯,他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從一些無辜的、無意的情況出發,對自己從事的活動形成了錯誤的看法。而當尼祿殺死小阿格麗品娜,他對他們倆之間的一切關係和一切事實情節都事先知道,但是在他殘酷的內心中,報復、恐懼或利慾的衝動壓到了責任心和仁愛感。對這些情感,他因為承諂納媚和長期窮兇極惡而變得麻木了。
11、罪惡或不道德行為並不是可以作為理智對象的特定事實或關係,它完全是從不贊成的情感中產生出來的。理性是冷漠而超脫的,因此不是行動的動力,它告訴我們趨樂避苦的方法,以此僅僅對我們由欲望或愛好引起的衝動進行指導;趣味是給人以苦和樂的,苦和樂構成了人的痛苦和幸福,因此趣味就成了行動的動因,而且是欲望和意志的第一個源泉或推動力。
12、人格價值完全取決於是否具有對自己或對他人有用或使之愉快的精神品質。因此,禁慾苦修這種僧侶道德,它與人們所欲求達到的那一切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它們使人的理智變得遲鈍,使心靈變得冷酷,使想像變得混沌,使脾性變得乖戾。因此它恰恰是德行的反面,應當把它們列入罪惡之列。
13、歷史學家,甚至常識告訴我們,不管完全平等的概念看上去多麼合理,實際上它們歸根到底是行不通的。於是,財產權的觀念在一切文明社會中變成必不可少的,正義由此而變得對社會有用了,而且僅僅由此,正義的價值和道德責任才出現了。
14、共同的利益和效用可靠地提供了有關各方正確和錯誤的標準。只有那些心胸更加寬闊的人才會由此發展到熱心為他人謀利益,對他人的幸福抱有真實情感。
以上文字參考休謨《論道德原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