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論「道德情感」:社會功利、自愛與關心

2021-02-08 冷冬長夜



1、在一切論題中,效用這個條件是引起我們讚許的根源。在一切有關行為功過的道德判定中,效用總是人們訴諸的根據。總之,效用是我們人類有關的主要道德的基礎。共同的利益和效用(社會功利)可靠地提供了有關各方面正確和錯誤的標準。


2、社會功利是正義的唯一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根據。正義這種德性完全是由於它對人類的交往和社會化狀態有必不可少的用處,才獲得其存在的。公平或正義的規則完全依賴於人們所處的特定狀態和條件,它們的發生和存在是由嚴格而經常地遵守這些規則給公眾帶來的功利所決定的。因此,人類的利益是所有法律和規則的唯一目的。


3、有一種所謂的「原則」頗為流行,但它與一切德性或道德情感完全不相容。因為它只能出自最墮落的心境,所以,它反過來,又傾向於更加助長那種墮落。這個所謂的「原則」就是:一切慈善都完全是虛偽的,友誼只是一種欺騙,公益精神是滑稽可笑的,忠誠只是為獲得信任和信賴的一種詭計。既然我們歸根到底只追求自己的私利,於是我們就披上這些絢麗的偽裝,為的是使他人去掉戒心,使它們更深入地陷入我們的欺騙和詭計之中。(「成王敗寇」與「人情練達」的「教導」就屬於這種「邏輯」)


4、如果任何人由於感情冷漠,或由於性情狹隘自私,對人類幸福和苦難的景象毫無感觸,那麼,他對善與惡的景象也一定同樣無動於衷。因為在另一方面,人們總是看到對人類利益的熱情關注是由對一切道德差別的敏銳感覺相伴隨的,這種感受亦即對施害者的強烈不滿,對人福祉的熱烈歡迎。(磚制與暴民是一體兩面的:磚制底下沒有任何「權利」,所以民眾普遍自私冷漠麻木。相反,在基本權利得到保障的地方,人們普遍熱情且更容易關懷他人)


5、在有些事例中,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是分開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放棄用自愛原則來說明一切道德情感的理論。我們必須採納一種更廣泛的愛,並且承認,社會的利益即使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與我們完全無關的。凡是對社會福利有益的一切事情都會直接得到我們的讚許和好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愛不論用何種方式指引他去關心他人,使他對社會有益,那麼,我對這個人是尊重的。如果他除了自己的滿足和享樂,對任何事情都不關心,那麼我就憎恨或蔑視他。當人們對善的一切熾情和偏愛都被窒息了,對惡的一切反感或厭惡都被消除了,這就使人們對善和惡的一切區分都無動於衷。(一切「罪惡」的源頭就在於「權利」的被剝奪:法家,政做民之所惡)


6、虛榮心主要就是在於:過分地炫耀自己的長處、榮譽和成就;公開地強求得到表揚和讚賞,以致冒犯了他人,過於傷害了他人潛在的虛榮心和功名心。此外,它也確實是內心缺少真正的尊嚴和崇高性的表現,這種尊嚴和崇高性是使任何品格都大為增色的。為什麼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人們的喝彩呢?就好像你不配正當地得到喝彩,好像你沒有理由期待那喝彩永遠伴隨著你似的。(虛榮是「愛」的缺乏,是情感未滿足的「惡果」,是對「認同」的渴望而不得)


7、迷信和正義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浮華的、無用的、累贅的,後者對於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存在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迷信的人缺乏「主體」意識,因而也缺乏「權利」意識,他們把一切都歸結為外界的偶然性和一種神秘莫測「力量」的結果,他們大多是充滿「僥倖心理」的「賭徒」,「自利」是他們的最高「準則」)


8、道德讚揚的一個主要根據應當在於任何品質或行為的有用性,顯然,在所有這類道德決定中,理性應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這個官能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品質或行為的傾向,指出它們對社會、對具有那些品質和有那些行為的人所產生的有益後果。那麼,理性和情感在決定是讚揚或是譴責中能起多大作用?


9、理性既對事實也對關係做出判斷。雖然理性在得到充分幫助和提高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給我們指出各種品質或行為的傾向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但是理性單獨並不足以形成任何道德譴責或贊成。為了選擇有益的傾向而非有害的傾向,情感在此必須有所表示。因此,道德是被情感決定的。它規定凡是給一個旁觀者帶來愉快的贊成情感的任何精神活動或品質,就是美德,而惡則相反。贊成或譴責不可能是判斷之所為,兒只能是心情的作用;不是思辨的命題或斷定,而是能動的感受或情感。


10、事實方面的錯誤和正當性方面的錯誤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兩者中通常一個是犯罪,而另一個則不是的理由。(鍋人不能很好地區分這二者:往往想通過證明他人陳述事實方面的錯誤來「證明」他人「正當性」方面的錯誤,這是一種人格上的偽善,背後起作用的是想「支配」他人的「權力欲」。)當俄狄浦斯殺死拉伊俄斯,他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從一些無辜的、無意的情況出發,對自己從事的活動形成了錯誤的看法。而當尼祿殺死小阿格麗品娜,他對他們倆之間的一切關係和一切事實情節都事先知道,但是在他殘酷的內心中,報復、恐懼或利慾的衝動壓到了責任心和仁愛感。對這些情感,他因為承諂納媚和長期窮兇極惡而變得麻木了。


11、罪惡或不道德行為並不是可以作為理智對象的特定事實或關係,它完全是從不贊成的情感中產生出來的。理性是冷漠而超脫的,因此不是行動的動力,它告訴我們趨樂避苦的方法,以此僅僅對我們由欲望或愛好引起的衝動進行指導;趣味是給人以苦和樂的,苦和樂構成了人的痛苦和幸福,因此趣味就成了行動的動因,而且是欲望和意志的第一個源泉或推動力。


12、人格價值完全取決於是否具有對自己或對他人有用或使之愉快的精神品質。因此,禁慾苦修這種僧侶道德,它與人們所欲求達到的那一切目的是背道而馳的,它們使人的理智變得遲鈍,使心靈變得冷酷,使想像變得混沌,使脾性變得乖戾。因此它恰恰是德行的反面,應當把它們列入罪惡之列。


13、歷史學家,甚至常識告訴我們,不管完全平等的概念看上去多麼合理,實際上它們歸根到底是行不通的。於是,財產權的觀念在一切文明社會中變成必不可少的,正義由此而變得對社會有用了,而且僅僅由此,正義的價值和道德責任才出現了。


14、共同的利益和效用可靠地提供了有關各方正確和錯誤的標準。只有那些心胸更加寬闊的人才會由此發展到熱心為他人謀利益,對他人的幸福抱有真實情感。


以上文字參考休謨《論道德原理》一書。

相關焦點

  •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功利行為?!
    因為車裡是一個狹小環境,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切斷了我們和外界的聯繫;我們在車內的自然屬性碾壓了社會屬性,原始的獸性在車內為所欲為。也就說,路怒症其實是社會屬性的缺失導致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道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做給別人看的,是一種功利行為。對一般人而言,自律其實是以他律為前提的。所以,我們儒家有一條最高的道德標準,叫做慎獨。
  • 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
    希望廣大院士善養浩然正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傳播真理、傳播真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為士則、行為世範,提攜後學、甘當人梯,在全社會樹立良好道德風尚。要發揮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導向性作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院士制度成為引導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健康成長的強大正能量!」
  • 趨樂避苦,就是自愛
    每一種人性觀都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於人性這個綜合體的認識,它們都以一定方式為認識人的豐富本質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人的問題是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關注的中心。他們把注意力集中於人的社會生活,力圖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說明人的社會生活現象。
  • 情感道德哲學以懷疑主義為根源?這種哲學是什麼?
    幸福主義強調情感滿足,而與此最切近的近代經驗主義的道德學說應該是休謨的情感倫理學,人們也稱其為情感道德學說。休謨的倫理學繼承的是情感倫理學一脈。他繼承了沙夫茲伯裡和哈奇森的情感倫理學學說,建立了自己的情感倫理學。可以說,康德的道德學說強調理性的實踐性,強調義務、道德命令而反對愛好等等,都是直接針對休謨倫理學的情感決定論的。
  • 人生四大境界莊子三鳥表達的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境界
    精神的貧道分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第一境界: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做事,這就是自然境界。事上磨練,功進無劫。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 功利也沒什麼不好!
    而利人利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有道德的功利行為。功利不好嗎?功利境界就不好了嗎?社會太過功利是否就不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這個社會一直受到利益的驅使,發展進步,可以說功利促使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關於「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是比較陌生的一個知識點,在這裡對此內容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主要包括:親社會兩難道德情境道德作為一個總的領域,包括許多不盡相同的具體方面。兒童對這些具體方面的判斷會有所不同。
  • 功利的社會最單純
    功利主義的思維,是追求結果效益最大化的思維,功利的社會,是只用效益和產出來衡量事物的社會,效益和產出都轉化為一個代名詞——錢。這樣功利的社會最單純,什麼東西都是可以用錢衡量的。對於錢這個東西,我們都不要自視清高,在這樣一個功利的社會下,連感情都可以用錢買,誰又能抑制對錢的欲望呢?
  • 尋找兒童道德發展規律,內化社會規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蘇霍姆林斯基道德發展成熟的標誌就是個體已經學會的自律,能從情感、認知和行為等方面依據已經內化的道德原則和社會規則行事,而不是根據本能和快樂原則辦事。這也可以說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級表現形式。道德發展與社會,學校,家庭密切相關,什麼是道德發展呢?心理學家認為:「道德發展就是指設計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改變。在道德發展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會達到這一的水平。道德發展是自控力最高級的表現形式道德發展成熟的人之所以願意遵從社會規則並不是因為他們期望獲得報酬或者害怕受到懲罰。
  • 女人「自愛」是內心強大的表現,也是優秀女人的一個標誌
    女人自愛是內心強大的表現,也是優秀女人的一個標誌,值得別人尊重自愛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也是一個優秀女人和男人的標誌。這裡一定要分清「自愛」和「自私」的區別,自愛更多的是偏向於正確的做人準則,而自私則更多的是指考慮自己的利益,兩者截然不同。尊重別人本身也是一種自愛,幫助別人,對痛苦的人感同深受也是一種自愛。自愛是一種品德的塑建。自私則是指一味地以自我我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
  • 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在四川歷年考試中,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涉及。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一、背景介紹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
  • 功利主義:當代功利主義的觀點,羅爾斯和諾齊克對最大功利的討論
    行動功利主力對一個具體行動提出道德要求,要求一個行為比任何其他可能行為至少產生一樣多的善。行動功利主義如果碰到如來自於不可實踐性的反駁、要求太高的反駁的話。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一些當代功利主義者提倡現則功利主義。規則功利主義者認為,功利主義並不要求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直接與最大功利原則掛鈎,但要求我們的行為通過一套規則間接地與最大功利原則掛鈎。
  • 幼兒的社會情感的發展有何表現方式
    社會感情是指人在社會中培養出來的與人交往並改善自身行為的感情幼兒時期的情感表現是什麼樣子的?每個年齡階段有什麼不同?(一)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3歲前幼兒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個別行為,如懂得摘花、咬人是不對的。中班幼兒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感情。
  • 從大學生辱罵外賣員事件談「尊重」:尊重他人,自尊自愛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步入社會前的一個過渡時期,也是他們將自己學來的東西進行實際運用的主要場所之一。,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孩子道德素質的高低,不是三兩句話說了算的,而是需要從學習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做起。如自尊自愛方面,在學校做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知錯就改等;在尊重他人方面,不給同學起外號,不嘲笑他人,懂禮貌知感恩等等。
  • 不是我們活得太過功利,而是這個社會太過現實
    有時候我們也會捫心自問一下,也會感慨是否是自己活得太過功利了。可是,現如今的社會就是如此的現實,我們也都是逼不得已而為之。也有太多的清新脫俗的人訴說著,是人們自己活得太過功利。不要去責怪這個社會,是自己把自己活得像個凡夫俗子一般。可在現實中,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去現實呢?當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強大的時候,又真的會有誰去在乎你、去關心你的想法呢?
  • 社會轉型期青少年亞道德試探
    我國目前倫理道德領域異常複雜,社會主流道德因社會改革、利益重組而變得「山重水複」,西方道德思潮的衝擊波正「一浪高過一浪」,傳統的以宗法、血緣、情感、人情為核心的倫理道德仍固著在許多人的意識中,國人的道德世界正經歷從未有過的混亂、迷惘、衝突與裂變,也預示著新的整合。
  •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你夠段位了嗎?
    在這個現實殘酷的社會,我們會被打擊,會懷疑自己。咪蒙的文章會讓我們找到一種宣洩的方式,找到繼續下去的力量。她的文章也大膽地說出我們不曾敢言的事情,吐槽社會的不良現象,為普通人發聲。咪蒙的代表作《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寫給不斷努力變得優秀的人。我不斷往上爬,不是為了被世界看見,而是想看見真箇世界啊。這句話相信很多人看過,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喜歡上了。
  • 愛不可功利,卻也最讓人功利!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關注小編哦,情感話題不間斷。希望你可以在我的文字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悟,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提到愛情,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很多人認為,愛情是使人變得功利的利器。因為要去愛一個人,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愛當今社會,兜裡沒有幾個錢,還真不敢輕言「愛」這個字。一是沒有底氣,二是窮讓「愛」變得奢侈。所以人們不得不功利,不得不從最實際的想法出發,去獲得愛情的保障和安全感。 所以在《戀愛先生》中,王巖在靳東指點之下,和心愛的女生結婚了。
  • 皮亞傑、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重難點梳理
    如喜歡美女,某門課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隨認知產生的情感成分。如對美女、課程的喜愛行為成分:行為的傾向。見到美女會朝美女靠近,對喜歡的課程不斷的學習品德的實質與結構1品德的實質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規範自己行動時所變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特徵。
  • 功利的社會讓我們丟了什麼:「韓國N號房」其實是蝴蝶效應的結局
    功利的社會讓我們丟了什麼?歷史書上的古人都在學著詩書禮義廉恥,學著做一個紳士,做一個金庸武俠裡的蓋世英雄,合上書的現代人顧著成績、升學率,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人性教育,教育不再是教書育人,丟了育人,只剩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