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廈門遊玩,一定要去參觀廈門大學,毫不誇張的說,在這裡,你能體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心情,讓人流連忘返,而廈門大學還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
愛國華僑陳嘉庚為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19世紀末剛結婚時,陳嘉庚就把家裡面省下來的2000銀元拿了出來,創辦了「惕齋學塾」;上世紀初又資助創辦了不少小學學校。
上世紀20年代初,陳嘉庚創辦了廈門大學,後於1937年7月1日,又經他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了國立,但幾天後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而陳嘉庚發起成立了「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然後募捐了新加坡幣1000萬元,支持祖國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回國定居在了故鄉集美村,後又親自支持了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如果仔細看過廈門大學門匾上的「廈門大學」四字,其實不難發現其中的錯別字,「門」字少了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這又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說的是,廈門大學門匾上的字是出自魯迅之手,廈門大學剛創立初期,1926年8月,魯迅所寫的《彷徨》出版後,並前往了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後來廈門大學重建校舍,為紀念魯迅,並選用了魯迅的字。
而且那時候魯迅已經過世,所以是在魯迅手稿中選出的字,這種方法在書法裡名為「集字」,《徐氏法書記》中又講到:「梁大同中,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跡,以賜八王。」而這是最早的集字記載。
至於「廈門大學」為什麼門字少了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有人表示在草書字體中,這種寫法是沒有錯的,《說文解字》中講到:「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並且也是因為草書的字形簡單,所以容易被混淆。
魯迅不僅是我國的大文豪,也還是位書法家,郭沫若曾評價過魯迅的書法,說道:「遠逾宋唐,直攀魏晉。」
而在我國草書史上,還發生過一件趣事,宋徽宗年間官至右相的張商英特別喜歡寫草書,但並不精通,因為草書雖是求簡,但卻有章法,可張商英的草書就只剩下「簡」了。
有一天,張商英文思泉湧,就連忙拿起筆,揮筆寫下,並且還讓侄兒將詩句抄錄下來,結果有一處,張商英的侄兒實在看不明白,並詢問張商英,張商英也就停下筆去看,結果張商英左看右看,自己也沒認出來是什麼字,於是責怪道:「汝胡不早問?致予忘之!」
除此之外,後人還有新的講解,比如「門」字沒有一點可指做人要謙虛一點、包容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則可喻指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