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一夏# 素有「中國最美大學」讚譽的廈門大學,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可見名氣之大。廈大除了擁山臨海古建築多,校園環境優美外,在教學成績,學術成就上也是中外聞名,十分了得。而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廈門大學大門上的那塊校名牌匾了,據說還是魯迅先生的手筆。讓人犯嘀咕的是,魯迅先生「題寫」的「廈門大學」4個字,居然似乎錯了兩個,「門」字少了一點,還沒有鉤,「學」字少了一個禿寶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果真是寫錯了嗎?
實際上,廈門大學的大門牌匾的這4個字,並非魯迅先生的當時現場書寫,而是後來人採用了書法上的「集字」方式,在魯迅先生的書稿作品中分別找出來,然後再拼出來的。書法中的所謂「集字」,就是從名家名人的親筆字跡之中,找到想要的字,再按照一定的審美和規格的需求拼起來,從而達到名人題寫的目的,這也是書法創作中的一種慣用手法。當然,集字同樣是一門藝術,具有很深的學問,並不是輕易簡單的拼湊,要是需要對原作者的書法風格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懂書法,並掌握再創作的規律,因此,好的集字作品,其難度真的不次於原作者的親筆書寫,比如在書法歷史上,比較著名且成功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就是沙門懷仁從王羲之的書法中集字而成,並將其刻製成為碑文,稱之為《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
當然,廈門大學之所以要用魯迅先生所寫的字來做其大門的牌匾,是因為魯迅和廈門大學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的。早在1926年到1927年間,魯迅先生曾在廈門大學擔任國文系的教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外,他還在這裡還撰寫了長達17萬多字的著作,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和學習他的精神,1952年時,廈門大學就設立了「魯迅紀念室」,而這個紀念室就是魯迅原來居住過的房間,現為「魯迅紀念館」。魯迅的集字「廈門大學」4個字,當然不會是錯字的。魯迅先生寫的是草書,「門」字少了一點,沒有鉤,是草書的一種寫法,並不是錯字。而「學」字也是採用了草書的寫法,因為在草書裡,「學」字是完全可以這樣寫的,有人解釋說 「門」字少一點,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包容一點,謙虛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是告訴我們學不封頂,學無止境的意思,其實不然,這恐怕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推想吧。
魯迅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稱得上是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水平很高,且擅長行草,能算得上是專業級別的了。他的書法既學習了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又參考了清代書法家何紹基的,因此所寫行書厚重而灑脫。為此,著名文學家,也擅長書法的郭沫若,曾經這樣評價魯迅的書法,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可見,魯迅的書法功底還是很深厚的。當年的時代,使用的還是繁體字,可是魯迅先生的這4個字,看起來都很簡潔,就是因為採用了草書的寫法,估計當時集字的人,也是考慮到這4個字和簡化字比較接近,最後才選擇了這4個字的吧。
綜上所述,由魯迅先生所寫的「廈門大學」這4個字的牌匾,不僅沒有寫錯,而且充滿彰顯了既古老又年輕的廈門大學,傳承和發揚魯迅先生「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精神,為祖國和人民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棟梁之材的態度和決心。近年來,廈門大學經過較大幅度的改造建設之後,在新的校門前,則採用了創始人陳嘉庚的集字校名。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