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8日 17:48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18日電 (李天然 鄧祥虎)六年扶貧艱辛路,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2015年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對口扶貧以來,石首市調關鎮武顯廟村幹群齊心攻堅、自強自立、苦幹實幹,書寫著波瀾壯闊、激蕩人心的脫貧奮進篇章,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脫貧感人故事。
以前常年在外打零工的貧困戶肖德軍,如今早已在家門口湖北豐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順利就業,當起上班族;年近七旬的貧困戶李必託,家裡種養了13畝的蝦稻連作田,還開了個榨油作坊,兒子也在疫情解封後到牧原集團務工;
日子有奔頭,脫貧有勁頭。武顯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39人已全部脫貧。
貧困群眾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離不開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的精準扶貧。
「決不讓一個人掉隊。」自2015年來以來,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啃下「硬骨頭」,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強化精準識別:實現從「叩門問需」到「精準施策」
時光回放到2015年,根據該市扶貧辦要求,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盡銳出戰,選派精兵強將工作組進駐武顯廟村。
武顯廟村國土面積3.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998畝,其中水田2698畝,全村人口476戶2042人,村民小組11個。但由於閉塞落後,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單一,基本靠天吃飯。2013年,該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
該如何加快貧困村脫貧突圍?黨委書記、局長曹輝多次召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商討發展對策,進村入戶了解詳情。
脫貧不脫貧,脫貧帳要核得準、算得細、理得清。「您家裡幾口人?經濟收入怎樣?身體狀況好嗎?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困難?」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工作隊隊長魏立鵬帶領隊員、結對幫扶幹部進村入戶,下足「繡花」功夫開展精準識別。
「家庭支出帳,花頭多,難算。每天要走訪十幾戶,大中午的頂著烈日走在村道上,沒有樹蔭,皮膚曬得又紅又疼。」白天完成走訪任務,晚上回到駐地,扶貧工作隊隊員還要連夜做好信息匯總工作。
農村帳不好算,是普遍現象。為了核算貧困戶的家庭支出,扶貧工作隊隊員反覆對貧困家庭的基本情況、政策享受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摸底,認真填寫入戶調查表,完善貧困戶檔案。遇到疑點數據,他們利用休息時間重新跟各村組反覆溝通,核實情況。
因病致貧31戶、因殘致貧18戶、因學致貧10戶、缺技術12戶……經反覆核查,武顯廟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39人,局機關及直屬單位幹部與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
全情投入,全心付出。2017年底武顯廟村通過省扶貧辦整村脫貧驗收出列。去年該村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有47戶,其中1.5萬元至2萬元的有14戶,2萬元至3萬元的有8戶,3萬元以上的有3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良好。
發展動能增強:實現從「產業薄弱」到「蝦稻滿田」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
武顯廟村屬半丘陵半平原地形,非常適合「蝦稻連作」模式。
2018年11月,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協商,成立了劉勇蝦稻連作專業合作社,積極推行「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
得知村民遇到蝦稻連作方面的技術難題,駐村工作隊多次邀請彭於喜等「土專家」到田間教學,給貧困戶和村民提供技術指導。
有了致富「法寶」,2014年全村只有上百畝蝦稻連作水田。2019年6月底,武顯廟村已經發展為2700畝,銷售小龍蝦70萬斤以上。
然而,沒想到2019年立秋後持續大旱,稻田漸漸乾涸,武顯廟村人都急了。
扶貧工作隊隊長魏立鵬,果斷決定引牛角湖的水灌溉稻田。2天2夜的開挖,水終於從湖中心被抽上溝渠,經過5000米水路延伸到乾渴的稻田,龍蝦得救了。
今年春,正當龍蝦生長時,遇到了疫情,道路封堵,飼料緊缺。
怎麼辦?扶貧工作隊多方聯繫飼料,收集疫情期間小龍蝦田間管理技術。3月1日,滿載飼料的貨車終於運抵武顯廟村,11噸飼料全部平價送到貧困戶群眾手中。
精準扶貧,產業先行。
不只是蝦稻連作,去年春,駐村工作隊鼓勵致富能人張祥勇帶頭,成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淘寶網上開設了「祥勇武顯廟農產品小店」,帶領村民,化零為整銷售土雞蛋。
找準特色產業,貧困村打開了致富門路。村黨支部書記郭錫林告訴記者,如今,武顯廟村培育2家專業合作社,遴選6名致富帶頭人,扶持帶動54戶貧困戶發展稻蝦連作和57戶貧困戶發展家禽養殖產業,實現特色產業帶貧率達10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率達90%,助力貧困戶穩定增收。
一曲「蝦稻滿田,雞鴨滿園」的田園牧歌在武顯廟村的田野上唱響。
各項政策落實:實現從「缺醫少學」到「全面保障」
每年6月雨季到來時,不少貧困戶家裡漏雨,難擋暴風雨的襲擊。
在摸清情況、制定維修清單的基礎上,扶貧工作隊請來具有豐富經驗、辦事可靠的老支書吳光榮老爹組織施工隊,投入8萬餘元資金,對20多個貧困戶和邊緣戶的房屋、廁所、門窗進行了改造。
村民李南方有兩個兒子,在貧困戶的評議中,因小兒子家條件很好,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李爹的大兒子病故後,媳婦改嫁,孫女李佳佳孤苦無依。
扶貧工作隊隊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小佳佳多次跑調關鎮民政辦,終於為李佳佳申報困境兒童獲得成功,得到政府每月發放的1300元救助,解決了這個失去父母孩子的學習生活費用問題。
「大病拖,小病扛,越病越貧、越貧越病。」去年,武顯廟村仍有25個疑似慢性病貧困對象沒有辦理慢保證,無法享受健康扶貧慢保政策。針對部分貧困戶對辦理慢保證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患者年齡偏大、行動不便、體檢費用偏高的問題,駐村工作隊組織25名疑似慢性病患者集中乘車赴石首人民醫院進行體檢,集中辦理慢保證。
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刻,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遇。就業成為最大民生。
貧困戶李勇一直在武漢藥店打工,卻遇今年初的疫情暴發,武漢回不去了。李勇和家人待在家裡,心焦如焚。
「我們幫你聯繫了石首牧原集團,可以去上班。」經多日奔走,駐村工作隊為他家帶了就業機會的好消息。如今,李勇憑藉著電工證,在石首牧原集團從事電工方面的工作,一個月工資7000多元。
不止李勇,駐村工作隊還主動開展春風行動,通過就地就近務工落實一批、動員本村能人帶走一批、增設公益崗位安排一批、開展技能培訓帶動一批,千方百計穩崗就業。截至2020年11月底,上崗就業貧困人口達107名。
為了儘快幫助貧困戶就業,市長江河道管理局與村裡光伏發電站、湖北豐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接合作,已經引導10多戶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在當地企業就近就業,實現「造血式」扶貧。
為幫助該村村民解決疫情經濟,駐村工作隊還號召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幹部職工開展消費扶貧,採購大米3200公斤、菜籽油1600公斤、雞蛋12000餘枚,土雞、小龍蝦、竹筍若干,採購農副產品金額達7萬元。
基礎設施改善:實現從「零星分散」到「全面覆蓋」
「咱們村二組連接路,下雨天泥濘不堪,車載稻穀根本運不出去,必須肩挑。」武顯廟村2組村民紛紛抱怨。
針對這個問題,去年夏,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在現有路基上,勘測路線、核算資金、開會動員、安排工期、鋪設砂石,鋪就出一條暖心砂石路。
「幹群齊心,其利斷金。」2組貧困戶吳光榮提起這事讚不絕口:「再也不用走坑坑窪窪的泥路,駐村工作隊幫我們解決了生活生產難題。」
這只是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完善武顯廟村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縮影。
自進駐該村以來,局黨委高度重視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幫扶幹部走村入戶,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並借力「6611」(開好六個會議、開展六講、一問、一訪)活動,收集整理群眾關心訴求的13類35個問題,涵蓋路面維修、溝渠疏挖、電路改造、橋涵改造、住房維修、村莊綠化等方方面面。
一系列強基措施隨後緊鑼密鼓展開——桂武渠堵塞不暢?該局及時撥付幫扶資金17.6萬元,清理桂武渠2100米;村民反映看病難?該局向上申請部分資金,投資14萬元,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旁修建標準化衛生所;自來水管網老化?該局多方協調,於2018年7月中旬完成了管網改造工程;村民出行沒有路燈?該局利用幫扶資金購買了30盞太陽能路燈,安裝於村主幹道路旁;村主幹道路太窄?該局出經費作為補助,開展主幹道拓寬工程,已於2019年1月完工;對症下藥,靶向治療。據不完全統計,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共投入資金180萬元用於武顯廟村脫貧攻堅,其中用於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90多萬元。
決戰決勝,曙光在前。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立足「精準」,著眼「打贏」,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戰場上勇往直前……
(編輯:丁喆)
關鍵詞: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