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領獎。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新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揭曉。
去年此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及一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屠呦呦獲獎因其首先發現中草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她的發現在抗瘧疾新藥青蒿素的開發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時隔一年之後,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了解到,目前屠呦呦及其團隊工作重點是攻克青蒿素在人體內的作用和代謝機理,暫無發展新藥的計劃。而屠呦呦獲諾獎以後,由其帶領的中國青蒿素研究團隊受到了更多關注和支持,其團隊成員坦言:「諾貝爾獎讓中國中醫藥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是屠呦呦研究團隊中的一員。在過去的一年中他深刻感受到了諾獎給青蒿素研究中心帶來的變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中醫是一個偉大寶庫這個觀點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對中醫藥研究也更加支持,可以預見中醫藥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不管是從應用還是研究的角度,我們團隊都在屠老師獲獎以後得到了一些發展。」廖福龍稱,不少企業提出了合作申請,同時團隊也在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基礎研究項目的過程中得到了支持。
查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可見,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類化合物抗瘧機理研究」項目,獲得了該基金的500萬元資金支持。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屠呦呦團隊在過去一年中發現了青蒿中存在新的抗瘧成分。廖福龍就此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一說法不盡然準確,「我們發現用青蒿素單獨做抗瘧實驗,以及用青蒿素中的其他成分和青蒿素配比在一起再做實驗,效果不一樣。後者的效果甚過前者,我們由此推斷,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一些成分,雖然本身沒有抗瘧的作用,但對於青蒿素抗瘧作用的發揮有促進作用,能夠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廖福龍強調,雖然青蒿素以外的成分也有一些被發現對治療瘧疾有效果,但治療效果能否優於青蒿素還沒有定論。「之前有媒體誤解我們發現了其他有效成分的就意味著能獨立出來發展成一種新藥,這種看法離實際的距離非常遙遠。」
研究新藥並不是屠呦呦團隊當下首要的目標。據廖福龍介紹,目前青蒿素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是青蒿素治療瘧疾的原理,其重點是青蒿以及其他相關成分進入體內後的代謝過程、與瘧原蟲的相互作用等。
「雖然現在已經公認,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之後,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雖然學界達成這一共識已經40多年了,但形成這一機制到底是什麼原因,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卻沒有人知道,這就是我們目前關注的事情。再比如青蒿素在體內代謝後變成雙氫青蒿素,比青蒿素的藥效還強,這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廖福龍說。
屠呦呦的諾獎效應已經逐步顯現。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經將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藥所發展的重點任務,將闡明青蒿素類藥物的耐藥機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臨床應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該所「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並推薦申報國家有關創新項目。
而澎湃新聞記者在「自然科學基金查詢與分析系統」中,以「青蒿」為關鍵字檢索,在屠呦呦獲獎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19項醫學領域的項目獲得國家基金的支持。
除了政府機構的支持,企業也拋來了橄欖枝。今年9月,雲南昆藥集團宣布,擬以裡程碑付款(分階段付款)的方式,出資7000萬元,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購買其所持有的屠呦呦教授團隊開發的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症-紅斑狼瘡研發項目臨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關專利及臨床批件。
廖福龍介紹稱,治療紅斑狼瘡是抗瘧之外,青蒿的又一重大應用突破。研究表明青蒿對於抗腫瘤、治療免疫抑制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屠老師由於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去年領獎以後患了一些小病,一些活動並沒能夠參加,外邊的活動很少參加,基本上只關注在業務的發展。在團隊中發揮中心主任的作用,一些大的方向、研究中的大事要經過她親自認定。」廖福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