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獎一年:專注青蒿素研究 獲500萬經費

2020-12-22 環球網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領獎。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新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揭曉。

去年此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及一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屠呦呦獲獎因其首先發現中草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她的發現在抗瘧疾新藥青蒿素的開發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時隔一年之後,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了解到,目前屠呦呦及其團隊工作重點是攻克青蒿素在人體內的作用和代謝機理,暫無發展新藥的計劃。而屠呦呦獲諾獎以後,由其帶領的中國青蒿素研究團隊受到了更多關注和支持,其團隊成員坦言:「諾貝爾獎讓中國中醫藥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是屠呦呦研究團隊中的一員。在過去的一年中他深刻感受到了諾獎給青蒿素研究中心帶來的變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中醫是一個偉大寶庫這個觀點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對中醫藥研究也更加支持,可以預見中醫藥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不管是從應用還是研究的角度,我們團隊都在屠老師獲獎以後得到了一些發展。」廖福龍稱,不少企業提出了合作申請,同時團隊也在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基礎研究項目的過程中得到了支持。

查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可見,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類化合物抗瘧機理研究」項目,獲得了該基金的500萬元資金支持。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屠呦呦團隊在過去一年中發現了青蒿中存在新的抗瘧成分。廖福龍就此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一說法不盡然準確,「我們發現用青蒿素單獨做抗瘧實驗,以及用青蒿素中的其他成分和青蒿素配比在一起再做實驗,效果不一樣。後者的效果甚過前者,我們由此推斷,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一些成分,雖然本身沒有抗瘧的作用,但對於青蒿素抗瘧作用的發揮有促進作用,能夠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廖福龍強調,雖然青蒿素以外的成分也有一些被發現對治療瘧疾有效果,但治療效果能否優於青蒿素還沒有定論。「之前有媒體誤解我們發現了其他有效成分的就意味著能獨立出來發展成一種新藥,這種看法離實際的距離非常遙遠。」

研究新藥並不是屠呦呦團隊當下首要的目標。據廖福龍介紹,目前青蒿素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是青蒿素治療瘧疾的原理,其重點是青蒿以及其他相關成分進入體內後的代謝過程、與瘧原蟲的相互作用等。

「雖然現在已經公認,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之後,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雖然學界達成這一共識已經40多年了,但形成這一機制到底是什麼原因,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卻沒有人知道,這就是我們目前關注的事情。再比如青蒿素在體內代謝後變成雙氫青蒿素,比青蒿素的藥效還強,這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廖福龍說。

屠呦呦的諾獎效應已經逐步顯現。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經將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中藥所發展的重點任務,將闡明青蒿素類藥物的耐藥機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臨床應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該所「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並推薦申報國家有關創新項目。

而澎湃新聞記者在「自然科學基金查詢與分析系統」中,以「青蒿」為關鍵字檢索,在屠呦呦獲獎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19項醫學領域的項目獲得國家基金的支持。

除了政府機構的支持,企業也拋來了橄欖枝。今年9月,雲南昆藥集團宣布,擬以裡程碑付款(分階段付款)的方式,出資7000萬元,向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購買其所持有的屠呦呦教授團隊開發的雙氫青蒿素片新適應症-紅斑狼瘡研發項目臨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關專利及臨床批件。

廖福龍介紹稱,治療紅斑狼瘡是抗瘧之外,青蒿的又一重大應用突破。研究表明青蒿對於抗腫瘤、治療免疫抑制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屠老師由於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去年領獎以後患了一些小病,一些活動並沒能夠參加,外邊的活動很少參加,基本上只關注在業務的發展。在團隊中發揮中心主任的作用,一些大的方向、研究中的大事要經過她親自認定。」廖福龍說道。

相關焦點

  • 2016考研英語閱讀每日精選:屠呦呦獲諾獎
    Nobel win honors scientist   屠呦呦獲諾獎   導讀: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讓國人自豪。   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就開始進行抗瘧疾藥物研究,最終發現了青蒿素。青蒿素大幅地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這種瘧疾療法是由中醫草藥——青蒿而來。目前,使用青蒿素複方藥物已經成為治療瘧疾的標準療法。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 贊屠呦呦獲諾獎,尋穿越歷史古方正藥—陳李濟舒筋健腰丸
    贊屠呦呦獲諾獎,尋穿越歷史古方正藥—陳李濟舒筋健腰丸 時間: 2016-02-29 10:57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其「青蒿素」的科研源頭來自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源於南藥文化。同屬於南藥文化,陳李濟的「百年陳皮」是其中的經典代表。 摘要:   屠呦呦的諾貝爾獎,讓世界重新認識中醫藥。其「青蒿素」的科研源頭來自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源於南藥文化。同屬於南藥文化,陳李濟的「百年陳皮」是其中的經典代表。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  屠呦呦接受專訪稱獲諾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榮譽,表示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  據央視等媒體報導 沒有預告,沒有通知,北京時間5日晚間,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在家中通過電視得知自己摘取諾獎的消息。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年的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2萬元)。 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
  • 德音孔昭示我周行——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題:德音孔昭,示我周行——記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新網記者 張素86歲的屠呦呦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證書,成為首位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科學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屠呦呦並不陌生。
  • 德音孔昭,示我周行——記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題:德音孔昭,示我周行——記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記者 張素  86歲的屠呦呦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證書,成為首位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科學家。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屠呦呦並不陌生。
  • 青蒿素結構論文刊發始末,中國科技界差點與諾獎失之交臂
    以下,擬基於原始文獻資料,從科學社會史視角對《科學通報》1977年刊發這篇論文的經緯及其對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重要意義展開更進一步的考察。1 論文投稿背景1976 年2 月5 日,中醫研究院給衛生部錢信忠副部長寫了一封公函。
  • 青蒿素產業之王 昆藥集團國際化戰略「三部曲」
    6月17日,新華社一則有關諾獎得主屠呦呦及其團隊有關青蒿素研究最新進展的消息,點燃了資本市場對青蒿素概念的極大熱情,也讓全球青蒿素產業化領頭羊昆藥集團(600422)受到廣泛關注。截至6月19日,昆藥集團股票已連續三個交易日實現漲停。
  • 青蒿素抗瘧功效臨床驗證人:對青蒿素抗癌有信心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廣州10月10日電 (許青青)「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素抗瘧團隊正在進行青蒿素的抗腫瘤研究
  • 青蒿素與屠呦呦,讓人們想到些什麼?
    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者,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當前,屠呦呦的事跡已經進入中小學教材,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又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獲拉斯卡獎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雲無心:青蒿素保健品抗癌?風險比好處大
    本文來自消費者報導(微信ID:consumerreport ),並註明文章作者信息,及「轉載已獲消費者報導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消費者報導。 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得了諾貝爾獎,各種青蒿素保健品也上了貨架。 除了頗具搞笑意味的「諾貝爾獎青蒿餅」,美國原產的青蒿素膠囊也粉墨登場。
  • 澳洲新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4位中國科研員獲高額研究經費
    在最新頒布的澳大利亞科研理事會(ARC)發現早期職業研究員獎中,新南威爾斯大學所獲科研經費高達900多萬澳元(約合人民幣4500萬元)。這些經費將幫助學校處於科研生涯早期的青年研究者們進行科學、技術、工程、法律和人文等領域的科研創新。
  • 南京大學Nature子刊解析青蒿素作用機制
    青蒿素提取自傳統中藥,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瘧疾藥物,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的發現者、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此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不過,人們至今還沒有完全了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殺死瘧原蟲的機制。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
  • 2015世界中醫藥十大新聞發布 屠呦呦獲諾獎居首
    2016年1月10日,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在京發布「以嶺杯」2015年世界中醫藥十大新聞,「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居首。  據悉,本次活動由世界中聯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和世界中醫藥網承辦。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登上諾獎論壇,以《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為題,講述了中國科學家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讓全世界眼前一亮,感動之餘意識到中國醫藥學是一個開發潛力巨大的寶庫。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獲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頒發的諾獎證書。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為中國醫學界獲得最高獎項
    3位科學家獲獎約92萬美元 其中屠呦呦將獲得一半獎金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 屠呦呦團隊透露青蒿素研究進展 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
    2016年9月6日訊,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 屠呦呦在解決的「青蒿素耐藥」是什麼?
    文|記者 任悠悠6月1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解決現在青蒿素耐藥的問題,文章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雜誌》上。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但是,這並不妨礙大家進一步了解我們中國100%原創的青蒿素。青蒿素的新研究進展,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哪些影響?接著往下看,鵝娘帶你一一get今天的知識點。從建國初每年3000萬病例,到2017年首次實現無本地感染病例報告,我國即將成為全面消除瘧疾的國家,並計劃於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消除瘧疾。但是全球相當一部分國家仍在遭受瘧疾的肆虐。據數據報告顯示,全球共有91個國家和地區有瘧疾流行,其中15個國家的瘧疾患者(除印度外,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世界瘧疾患者總量的80%。而青蒿素對於世界瘧疾防控,意義重大。
  • 9位教師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9位教師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2-17 09:31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