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改革結碩果 鄉村治理譜新篇
——秦州區玉泉鎮七裡墩村市域社會治理見聞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王曉華 見習記者 劉嘉
秦州區玉泉鎮七裡墩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也是玉泉鎮首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示範點。七裡墩村共有常住戶273戶772人,在短短幾年時間「華麗轉身」,從以前的髒亂差到如今的示範村。
現狀:
村容村貌整潔 村民生活幸福
11月27日上午,記者在七裡墩新村小區看到,乾淨整潔的路面、停放有序的車輛和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小區建於2008年,是為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將老村部分居民搬遷至此安置而建的。
在村主任陳君亮的帶領下,記者一路向南上山走進七裡墩村老村。「把門口堆放的東西清理乾淨,別影響整體環境。」「這個地方的衛生要保持好,經常打掃打掃。」一路上,陳君亮提醒著村民。他幾乎每天都要在村裡走一圈,發現什麼情況就及時處理。
「以前的七裡墩村給人們的印象是汙水橫流、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在村容村貌大不一樣了。」陳君亮說,大部分村民住上了二層或三層小樓,汙水處理有專門的排汙管道,水家溝河道也已被加固修建,如今老村舊貌煥然一新。
「收入增加了,居住條件改善了,村裡環境也越來越好。村裡每年有分紅,孩子在外打工收入也很好,家裡多餘的房子還可賺租金,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村民胡雙全站在自家新建的小二層樓房前高興地說。
改革:
探索發展模式 盤活土地資源
近年來,七裡墩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科學跨越,富民強村」的思路,依託本村區位優勢,盤活土地資源,通過房屋出租、土地入股,引入七裡墩建材市場、森美家具廣場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功能,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年增長,在全鎮「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新思路上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
「我們『兩委』班子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將沿街一、二層鋪面對外出租,為村民每人每年增收分紅900元。村裡集體以66畝土地入股七裡墩建材市場,以30畝土地入股森美家具市場,形成『村集體+公司+農戶+土地』模式,村民每人每年可得到穩定分紅。」陳君亮說。
此外,村『兩委』班子還積極探索「鄉村旅遊+合作社+農戶」模式,將205戶村民的600餘畝撂荒地入股天水市土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農事體驗和鄉村旅遊,採取「保底分紅+二次收益分紅+務工收入」的分配方式,確保群眾收益有保障,成為秦州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中的亮點。
如今,七裡墩新時代購物廣場和農貿市場改造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村『兩委』班子多方尋找商機,與投資方籤訂項目意向書,為村民增收進一步拓寬新思路。
治理:
下大力氣整治 居住環境改善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水家溝河道正在開挖修建。陳君亮說,水家溝河道一直以來都是髒亂差,汙水橫流、垃圾遍地、氣味難聞,村裡積極與玉泉鎮政府協調,投入20餘萬元對河道進行全面治理,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
七裡墩村長期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河長制落實及「兩違」整治工作,定期組織人員對村莊小巷道等難治理區域打掃清理,清運村莊、河道垃圾及雜物。同時,村上制訂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制度,開展環衛工清潔與村民打掃相結合的模式,保證村莊乾淨整潔。
村上還下大力氣對空心院落全部進行了拆除,對村民陳舊牆面及村衛生室、文化室、水泵房的牆面進行了粉刷,對新村小區、村莊、農戶房前屋後的積存垃圾、佔道堆放的砂石、雜物、殭屍車進行了全面清理,對全村違章建築進行了全面摸排並拆除。
村上組織人員對村莊、小區的主幹道兩側和空閒荒坡、荒地進行了綠化,面積達上千平方米,栽植各種苗木300多株,播撒花種面積約1000平方米,並安排專人管理養護。村莊環境整治與綠化覆蓋率的提高,讓村民居住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下一步,七裡墩村將借鑑其他地方先進經驗,把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連成一個責任及利益的共同體,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