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荊軻刺秦王》

2021-03-04 老高的語文鄉

淺說《荊軻刺秦王》

 

如果不是歷史,誰能寫出這樣的故事。

課文一開始,秦國攻勢勢如破竹。此時的秦國已滅掉韓、趙兩國,雖說只是開始,但已是大勢所趨,而對包括燕國在內的其他四國來說,只能說是大勢已去。

秦王不是歷史學家,他恐怕不知道自己歷史的功績有多大,但他只知道他的理想有多大,他的理想遠遠大於他一次次侵佔的國土。燕國自然也不會因歷史之所趨而俯首稱臣,引頸就戮。本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節操,他們反抗了,但反抗的方式不太成熟——效法當年脅持齊桓公的曹沫,派人刺殺或脅持秦王,要他歸還各國的土地。

想法太天真了。秦國為了今天,已經前赴後繼地奮鬥了幾百年。勝利在望之際,哪裡會把一個弱小國家的脅迫放在眼裡。漫說你殺不死秦王,即使殺死了他,一個秦王倒下去,後面還不知道有多少個準秦王排著隊等著實現宏圖大業呢。

即使籤訂了條約又怎麼樣呢?從古至今,從中到外,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燕國早就是秦國的盤中餐,一時的精神會餐只會更加強烈地勾起將對方大快朵頤的欲望。

1939年,蘇德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兩年後,德軍大舉進攻蘇聯。

然而,歷史的真實遠遠出乎人們的意料。燕太子丹和荊軻就是按照脅持秦王的想法認真地做起了規劃。這感覺很像兩個大人嚴肅認真地玩起了過家家的遊戲。在他們眼裡,脅持秦王不是只能成功,而是一定會成功。

要想脅持秦王,就得接近秦王。但秦王豈是能隨便接近的?我想見川普,人家秘書一句話就能噎死我:我受累打聽打聽,您算老幾呀?!川普想要什麼?他想高舉美元大棒指點全世界。秦王想要什麼?秦王想要樊於期的頭,希望不費一兵一卒讓燕國直接姓了秦。地圖好辦,不管真假畫一個就行了。樊於期的頭就一個,人家也未必願意給。於是,荊軻把他的宏偉計劃講給樊於期聽,告訴樊於期自己一定能報得此仇。只是我報仇成功的時候,很遺憾,你看不見了。

樊於期有多恨秦王,有多想報仇啊。哪怕他只在死前看到了希望,也甘願自刎而死。

這一情景讓我想起魯迅的小說《鑄劍》。眉間尺相信黑衣人能為自己報仇,便一手將寶劍在項上一揮,頭便掉了。眉間尺將自己的頭和寶劍遞給黑衣人。

頭有了,地圖有了,荊軻還缺個助手。

找個助手是應該的,把陣仗搞大一點,免得荊軻一人前往容易引起對方懷疑。再有,關鍵時刻搭把手,二打一,殺秦王更有勝算。

然而,給荊軻當副手的竟然是個孩子。秦舞陽,十二歲,殺人,是個少年犯。

課文裡說,「人不敢與忤視」,如果誰看他一眼他就殺誰,這不是個瘋子嗎?

燕國實在沒人了嗎?讓個孩子當此大任?

那麼,被寄予厚望的荊軻呢?

《史記·刺客列傳》當中,荊軻並不是武藝高強的劍士,相反其中兩次寫到他和別人論劍,人家一瞪眼,荊軻就沒影了。後來因為田光的推薦,燕太子丹把荊軻奉為上賓,住最好的賓館,吃最好的飯食,穿最好的衣服,睡最美的女人。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一個人長時間經受這樣的禮遇之後,他會把真實的自己拉升為想像中誇張出來的自己。

易水邊,當他看到太子等人皆著白衣白冠為他送行的時候,荊軻醒了。他因為醒了而猶豫。但是,他不能再回頭,至少要給眾人留下一個決絕的背影。

想像著荊軻和秦舞陽遠去的背影和滾滾的煙塵,怎麼想怎麼覺得,燕國之計和二人此行怎麼就跟鬧著玩似的呢?

課文中最後六段,完全可以從小說的角度來欣賞。

秦舞陽果然出了問題。在大殿之上,在秦國君臣面前,小小年紀的秦舞陽立刻就崩潰了。我估計他當時甚至都有可能被嚇尿了吧。雖說荊軻見多識廣給出了最合理的解釋。但就刺秦大任而言,秦舞陽指望不上了,荊軻只能孤軍奮戰了。這是故事當中的第一次曲折。

第二次曲折在圖窮匕見之後。荊軻一手抓著秦王的衣袖,一手「揕之」。這樣的刺殺模式,荊軻跟樊於期說過,可能也無數次地演練過。今天,荊軻一絲不苟地照方抓藥。可能他忽略了一點,那個時候的人,衣袖是很長的。抓得到袖子,刺不到人。估計當時的荊軻恨死自己思慮不周,恨死秦王的服裝設計師了。

秦王是有武器的。他腰間掛著長劍。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長劍對付短刀,荊軻沒有勝算。但問題來了,劍鞘太緊了,劍拔不出來。劍鞘為什麼那麼近呢?反過來想,劍鞘太鬆了,走起路來,寶劍在後腰像個頑皮的孩子一跳一跳的,還可能發出「噠噠」的響聲,多有失秦王的尊嚴吶!可現如今呢,袖子救了秦王一命,寶劍卻要要了秦王的命。真是細節決定成敗啊!

秦王還能怎樣呢?跑吧!於是,一個緊張刺激又充滿童趣的畫面出現了,秦王繞著大殿裡的柱子跑,荊軻繞著柱子追。兩個人圍著柱子繞圈。秦王要快跑,不然就危險了;但不能跑得過快,不然也危險了。

那麼,周圍的大臣呢?這是故事的第三次曲折。

錯愕的大臣,一時間成了觀眾。

秦法規定,大臣上殿「不得持尺兵」。此時的他們不能離開,要麼算是臨陣脫逃,要麼時間來不及,要麼會為錯過一生難得一見的高光時刻而後悔不迭。於是,他們只能在一邊站腳助威,或者「以手共搏之」,像學生做廣播體操似的,象徵性地比劃兩下,而心裡想的是:荊軻此刻殺紅了眼,保命要緊。

難道只能這麼跑下去?追下去?看下去?

第四次曲折出現了。怎麼那麼寸,侍醫夏無且出現了。

夏無且是來給秦王送藥的,不是興奮劑。誰能想得到,此時此刻,藥罐子比藥還能救命。夏無且將藥罐子拋向荊軻,藥罐子飛彈一樣飛出去,給亡命奔跑的秦王贏得了拔劍的時間。

我在鹹陽機場見過一個秦時戰車的模型。車上有個武士,我特意關注了一下武士後背那把劍,確實很長,從腰間拔出很難。但若讓劍端高出於肩,手從肩上握住劍柄,便很方便將寶劍拔出。

拔出寶劍的秦王砍斷了荊軻的大腿。荊軻將手中的匕首扔出去,「不中」,「中柱」。

順便說一下,《史記》中關於上文的表述和課本中有所不同,不是「中柱」,多了一個字,是「中銅柱」。如果僅從表達效果來考量,自然是「中銅柱」更具表現力。那是荊軻拼勁最後的力氣向不可一世的秦王發出的最後一擊,是他生命中燦爛的一筆。

關於這段故事,《戰國策》基本上照搬了司馬遷的原筆。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來自於課本最後一句。課本上的最後一句是「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史記》中此一句是「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個人以為,「目眩良久」意思更豐富一些,既有秦王此時尚未消除的驚恐,也包含對群臣此時才一哄而上的憤怒,還有個人跑缺氧之後的頭暈腦脹。

總之,危險解除了,群臣也拿著武器上來了,邀功似的砍殺荊軻。但秦王只給夏無且黃金二百溢,並說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難為情的話:「無且愛我。」

荊軻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的,但我們為什麼依然對這篇文章津津樂道呢?無他,司馬遷寫得太好了。

對於過去的歷史,我們只能是旁觀者。但有的時候,我們當中有的人也是驚人相似的歷史的製造者。

相關焦點

  • 解析:荊軻刺秦王原文及翻譯 揭秘: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什麼意思?知道歷史的都應該知道《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荊軻刺秦王。荊軻是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因為秦國太強大了,所以才有荊軻刺秦王這個典故。下面為大家介紹荊軻刺秦王原文及翻譯。
  • 荊軻刺秦王之時 秦舞陽在幹啥
    這個方面的思考,讓我想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01/ 秦舞陽 過去經歷證明是個狠角色荊軻在受燕國太子委託刺殺秦王這個任務時候,給他配了一名助手,叫秦舞陽。百度介紹:秦舞陽(公元前239年或之前-公元前227年或之後),亦作秦武陽,戰國末期燕國武士,燕國賢將秦開之孫。
  • 原來,荊軻刺秦王的事兒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為緩解形勢並尋機刺殺秦王,被燕太子丹封為上卿的荊軻臨危受命,攜帶燕地富庶之區督亢圖(今河北涿縣一帶)與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去見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 仰天噓氣成白虹。」 一首豪氣幹雲的千古悲歌,酣暢淋漓,盪氣迴腸,彰顯出燕國壯士荊軻氣貫長虹、雄壯凜然的氣勢。
  • 荊軻刺秦王不過是一場頗負盛名的鬧劇
    荊軻刺秦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頗負盛名的刺殺行動,同時也被多數人認為是最失敗的一次。荊軻與秦王,近在咫尺而無侍衛在旁,一邊是養尊處優的皇帝,一邊是精於劍術的刺客,外加一把滿是毒液的匕首,為何荊軻在這麼有利的條件之下,都無法成功刺殺秦王?荊軻的失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言者云云。
  • 【荊軻刺秦王】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併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
  • 人教版必修一《荊軻刺秦王》教學設計
    第一部分(1—2)說明刺秦的緣起,是故事的開端。第一段,交代刺秦的背景。第二段,寫太子丹催促荊軻登程,荊軻提出條件,而太子「不忍」。5.第一段中「破」「虜」「進」「略」,這些動詞用得極妙,請同學們說說妙在哪裡?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狀況,有如黑雲壓城般的緊張氣氛。為後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6.
  • 「荊軻刺秦」是太子丹對燕國的保護?
    ———《六國論》 荊軻刺秦事件是一場影響頗大而且爭議甚深的刺客事件,很多人對於謀劃了這場行動的太子丹以及執行的這場行動的荊軻非常敬佩,認為他們一個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社稷鞠躬盡瘁,一個都為了報答恩情看穿了生死。
  • 夏無且:我目睹荊軻刺秦王
    王一邊跑,一邊拔腰下的佩劍,但佩劍太長了,一時無法拔出,王又將佩劍提在手上,向我跑來,他的身後緊追著荊軻。「無且,救我!」王說。我哪知道秦王會朝我跑過來,還高呼著「無且救我」,我只像個呆瓜,立在一旁,不知閃躲,手腳也不知道往哪裡放,眼見著荊軻就要抓住王的衣領,就要把匕首插進王的後背了。
  •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曰:「微太子言,臣願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
  • 荊軻刺秦王時,為何會選擇秦舞陽這個「半桶水」當副手?
    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荊軻功敗垂成,副手秦舞陽更是面見秦王的時候,嚇得差點露餡,那麼為何不讓更加勇敢的人陪荊軻去呢?首先荊軻的本意不是刺殺秦王,而是想要用自己的性命來威脅秦王,逼迫其放棄侵佔六國。其次副手秦舞陽是臨時上陣,原本荊軻要帶的是另外一位劍術高手,只因為當時情況比較緊急,就帶了秦舞陽這個「半桶水」。
  • 荊軻刺秦:居然是一場失敗的劫持計劃
    荊軻在死前才決定對秦王下狠手雖然在大眾心中,「荊軻刺秦王」是固定詞組,但如果讓荊軻描述自己的行為,他大概會用「劫秦」而不是「刺秦」。直到自己被重創,荊軻都沒有抱著和秦王政同歸於盡的必死之心。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劫持秦王,逼迫秦王向太子丹退還被侵佔的土地。作為計劃的主謀,太子丹給荊軻列出了「劫秦王」和「刺秦王」兩種方案。前一種方案來源於《刺客列傳》裡的第一位勇--曹沫。荊軻臨死前說的劫持計劃,其歷史原型是魯國將軍曹沫劫持齊桓公,逼齊桓公立約歸還侵佔的魯國之地。
  • 王者榮耀:學生翻譯文言文《荊軻刺秦王》,老師看了直接請家長!
    在學校老師叫學生們翻譯《荊軻刺秦王》這篇文言文,這位小朋友不得了,一看就是王者榮耀資深玩家,而且段位目測在星耀以上。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小學生比我們還厲害,這位小朋友肯定是一位荊軻的資深玩家,把荊軻分析的那麼透徹,當老師看完之後徹底懵了,直接叫了家長。
  • 荊軻的七次刺秦
    而那火焰旋即化作煙塵,荊軻死去了。1856年,美國西部,荊軻於此又一次敗於秦王嬴政。這一回距離他的第一次刺秦失敗,已過去了兩千年之久。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若沒有「圖窮匕見」,那不過是無比平常的一天。「但是你創造了歷史,今日必定載於史冊。你註定會成為華夏大地最著名的刺客,因為你竟膽敢行刺世界上最偉大的君王,即便你失敗了。」
  • 荊軻刺秦時,同去的秦舞陽嚇得發抖。為什麼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呢?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秦軍已經滅亡韓國、趙國,秦軍屯駐易水之南,兵鋒直逼燕國,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向燕太子丹進獻刺秦之計,以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燕國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然後藉機刺殺秦王,使秦軍無法再進攻燕國。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NO.4 .荊軻刺秦王《易水歌》
    遊歷燕國時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受命謀刺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未遂被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
  • 荊軻刺秦王(講稿)
    2、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動詞)──《荊軻刺秦王》【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事)──《荊軻刺秦王》2、乃遂私見樊矜期(私自,)──《荊軻刺秦王》【顧】1、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動詞,回頭看)──《荊軻刺秦王》2、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錶轉折,不過,只是)──《荊軻刺秦王》
  • 刺秦之殤:業務能力不足的荊軻就這樣被逼上了梁山
    於是,誕生了眾多典故的刺秦活動就這樣畫上了句號,遺憾之餘也透露了一些信息:貌似有點業務能力不足啊!此前曹沫說綁就綁,專諸說殺就殺,聶政更是從大門口一路割草模式過去的,反襯出荊軻的表現實在難言及格。事實上,名聲在外的荊軻之前的表現也一言難盡,他曾在榆次碰上了劍客聶蓋,兩人在討論劍道的時候出現爭執,後者只是瞪了一眼就把荊軻嚇跑了,甚至還沒動手;後來與魯勾踐的下棋爭執中又被後者的「怒而叱之」嚇得「嘿而逃去」,甚至都不敢在露面,刺秦失敗後魯勾踐說他「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技藝不精還不肯虛心求教,反而一走了之。
  • 奇聞趣事:今晚跟女神吃海鮮,吃完她說了句荊軻刺秦王,啥意思
    小編實在不理解荊軻刺秦王啥意思,求解答。1 一對夫妻吵架,男的吵不贏女的,直接躺在床上,一動不動。 女的就問,「你躺床上幹嘛」?男的回答,「死了」!女的又問,「死了怎麼還睜著眼」?「死不瞑目」!男的回答,女的又問,「那怎麼還呼吸」?
  • 刺秦!
    最近我給《國家人文歷史》寫一篇關於《史記》的文章,所以重新把《史記》翻了翻,尤其是《刺客列傳》,反覆讀了好幾遍,今天就來說說荊軻刺秦。
  • 中考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全文詳細翻譯
    荊 軻 刺 秦 王 選自《戰國策》 秦國大將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全部佔領了趙國的領土,向北進軍侵佔土地,直到燕國的南部邊界。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教荊軻說:「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渡過易水,那麼雖然想經常侍奉您,又哪裡能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