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講課稿
【導入】在春秋戰國的歷史畫卷上,有一位人物,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荊軻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脈絡】(預習完成)本文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閱讀時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脈絡。
(一) 刺之因: (「秦將王翦破趙──願足下更慮之」) ——開端(矛盾出現)。
(二) 刺之備:(「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 ——發展(矛盾發展)。
(三) 刺之時:(「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高潮(矛盾激化——不得不解決)。
(四)刺之果:(末段)——結局(矛盾解決)。
荊軻刺秦王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刺之因——開端)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 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秦武陽 一作:秦舞陽)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可能是戰國劍客蓋聶)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刺之備——發展:「準備信物」、「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刺之時——高潮)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刺之果——結局)
【背景】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
1.為行刺做了哪些準備?
「準備信物」、「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無可奈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2.易水送別感情基調?並中文中找到依據。(可討論)
明確:悲、壯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著荊軻此去兇多吉少,可謂是生人做死別。形成一種悽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為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中音樂由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渲染悲壯氣氛。
「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3.所要表現的是荊軻,為什麼要寫送行的賓客?如《口技》中的「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觀眾的表情是為了突出口技人技藝高超。(次要任務對主要人物的烘託)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只用一個動作就突出表現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概括】塑造人物形象:正:1.動作,外貌,神態,語言,穿著。側:環境,氛圍,音樂,次要人物烘託或反襯
【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
「秦武陽年十二就殺人,見秦王竟「色變振恐」,引起了眾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形勢危急。
猝然生變「荊軻顧笑武陽」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使秦君臣上下疑竇消除。
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
「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
【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荊軻「取──奉──發──把──持──揕」;秦王「驚──起──絕──拔──操──急」,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後竟出現「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
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是形式變化的轉折點。
「笑」、「罵」,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和英雄虎膽。
議荊軻
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讚揚他「江湖俠骨」。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
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關於刺殺秦王一事: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
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兼併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併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併,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從個人角度來看,荊軻是個英雄,他不畏強大的秦國勢力,毅然刺殺秦始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何等的豪言壯語,何等的氣魄。這便是上古的「俠」,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將生命置於度外。這便是「俠」的動人心魄的悲壯。古俠不是今人,時代的局限讓他們無法理解歷史的必然趨勢,只能憑著仁、義等的傳統俠士品德來衡量世事。因此,從一個古俠的角度來評價,荊軻是當之無愧的千古英雄。「刺客」象徵著俠的傲骨,比之專諸、聶政、要離要更勝一籌。所以,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一詞多義
【發】1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打開
2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出發
3發盡上指冠 頭髮
【故】1故遣將守關者 特意
2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緣故
3鯫生說我……故聽之 所以
4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5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登上
6軻自知事不就 成功
7故人具雞黍 老,舊
【誠】1誠能得樊將軍首 如果真的
2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的確,確實
【度】
1度我至軍中,君乃入 估計
2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常態,氣度
【顧】
1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2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3大行不顧細謹 顧忌,考慮
【為】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2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3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4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5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6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出
【而】1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並且,表遞進
2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錶轉折
4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5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於「地」或不譯,表修飾
【還】1、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動詞,回來)──《荊軻刺秦王》
2、秦王還柱而走(動詞,通「環」,繞)──《荊軻刺秦王》
3、居十白,扁鵲望桓挨還走(動詞,通「旋」,掉轉身)──《扁鵲見蔡桓公》
4、計日以還(動詞,歸還)──《黃生借書說》
5、一尊還酹江月(副詞,還是,hái)──《念奴嬌。赤壁懷古》
6、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副詞,通「旋」,早脫,立即,xuán)──《周亞夫軍細柳營》
【振】1、誠振怖大王之威(動詞,通「震」,懼怕)──《荊軻刺秦王》
2、振長策而御宇內(動詞,揮動)──《過秦論》
3、大命將泛,莫之振救(通「賑」,賑濟)
4、遷我如振振落葉(動詞,振動)
5、振奮作聲(動詞,振作)
6、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動詞,通「震」,震動)──《過秦論》
【奉】1、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雙手捧著)──《荊軻刺秦王》
2、軻既取圖奉之(獻上)──《荊軻刺秦王》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詞)──《荊軻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詞)──《荊軻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軍隊,名詞)──《荊軻刺秦王》
4、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名詞,戰爭、戰役)
5、猶厭言兵(名詞,戰爭)──《揚州慢》
【窮】
1、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動詞)──《荊軻刺秦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困厄,走投無路,動詞)──《荊軻刺秦王》
【陳】
1、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動詞)──《荊軻刺秦王》
2、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動詞)──《荊軻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事)──《荊軻刺秦王》
2、乃遂私見樊矜期(私自,)──《荊軻刺秦王》
【顧】
1、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動詞,回頭看)──《荊軻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錶轉折,不過,只是)──《荊軻刺秦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動詞,探望、拜訪)──《出師表》
4、顧戀慈母(動詞,思念)
5、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反而,卻)──《為學》
【親】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荊軻刺秦王》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名詞,父母)──《廉頗藺相如列傳》
3、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副詞,親自)
4、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形容詞,親密,親近)
【深】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荊軻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形容詞,深刻)──《遊褒禪山記》
3、夜深忽夢少年事(形容詞,(時間)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詞,深度。一說,形容詞)──《贈汪倫》
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副詞,很,十分)
【教】
1、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2、曲罷曾教善才服(動詞,使,讓,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執十戚舞(名詞,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織(動詞,傳授知識技能,jiāo)──《孔雀東南飛》
【解】
1、可裡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荊軻刺秦王》
2、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庖丁解牛》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動詞,分開)
4、土崩瓦解(動詞,分裂,渙散)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解答)──《師說》
6、解元(鄉試中第一名為「解元」,jiè)
【資】
1、持千金之資幣物(名詞,資財、錢物)──《荊軻刺秦王》
2、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名詞,資本,依據)
3、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動詞,資助)
4、唯是脯資餼牽竭矣(名詞,通「粢」,穀類總稱,糧食)
【圖】
1、乃駭而圖之(動詞,圖謀,籌劃)
2、圖窮匕首見(名詞,地圖)──《荊軻刺秦王》
3、不圖子自歸(動詞,想,反覆考慮)
【室】
1、拔劍,劍長,操其室(名詞,劍鞘)──《荊軻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詞,居所)──《陋室銘》
3、今其室十無一焉(名詞,家)──《捕蛇者說》
【被】
1、秦王復擊軻,被八創(動詞,遭受)──《荊軻刺秦王》
2、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詞,表被動)──《五人墓碑記》
3、被明月兮佩寶璐(動詞,通「披」,戴)──《離騷》
【請】
1、乃請荊卿曰(動詞,請求)──《荊軻刺秦王》
2、請辭決矣(動詞,請允許我)──《荊軻刺秦王》
3、乃置酒請之(動詞,邀請)
4、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動詞,謁見,拜見)
【次】
1、以次進(名詞,次序)──《荊軻刺秦王》
2、之次所旁叢祠中(動詞,駐紮)──《陳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名詞,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名詞,憑據,信物)──《荊軻刺秦王》
2、聽其言而信其行(動詞,相信)──《論語》
3、言必信,行必果(動詞,講信用)──《論語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詞,(言語)真實)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實,真實)──《捕蛇者說》
5、信可樂也(副詞,實在,的確)
6、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語(名詞,信使)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信託之人)
7、低眉信手續續彈(副詞,隨意、隨便)──《琵琶行》
8、欲信大義於天下(動詞,通「伸」,伸張)
9、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曹劌論戰》
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屈原列傳》
【遇】
1、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動詞,對待)──《荊軻刺秦王》
2、度道裡會遇之禮畢(動詞,相遇,相會)──《廉頗藺相如列傳》
3、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動詞,遇到)──《論語》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詞,機遇)
5、不如因善遇之(對待,)──《鴻門宴》
【辭】
1、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動詞,辭別,告辭)──《荊軻刺秦王》
今者出,未辭也(告辭,動詞)──《鴻門宴》
2、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動詞,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動詞,推辭)──《鴻門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動詞,推辭)──《鴻門宴》
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動詞,計較,講究)──《鴻門宴》
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動詞,擅長)──《屈原列傳》
5、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名詞,文辭,指文學)──《屈原列傳》
【遺】
1、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動詞,贈送)──《荊軻刺秦王》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放棄,動詞)──《師說》
3、至唐李勃始訪其遺蹤(動詞,遺留)──《石鐘山記》
4、使人遺趙王書(動詞,送給)──《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
1、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動詞,舉起)──《荊軻刺秦王》
2、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指身子向上起)──《荊軻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詞,牽,拉)──《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趙使者藺相如(動詞,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動詞,引導,率領)──《赤壁之戰》
6、李憑箜篌引(名詞,樂府詩體的一種)──《李憑箜篌引》
【卒】
1、繕甲兵,具卒乘(名詞,士卒,士兵)
2、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赤壁之戰》
3、卒成帝業(動詞,終於)──《出師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倉猝)──《荊軻刺秦王》
【就】
1、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登上,動詞)──《荊軻刺秦王》
2、軻自知事不就(動詞,成功)──《荊軻刺秦王》
【豈】
1、將軍豈有意乎(副詞,是否,是不是)──《荊軻刺秦王》
2、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副詞,表示訪問語氣,難道)──《荊軻刺秦王》
3、豈可得哉(疑問代詞,怎麼)──《荊軻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詞,憑藉)──《荊軻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介詞,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刀試人(介詞,用)──《荊軻刺秦王》
3、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連詞,表目的,用來……的)──《荊軻刺秦王》
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連詞,表目的,來)──《荊軻刺秦王》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介詞,因為)──《荊軻刺秦王》
5、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荊軻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連詞,而)──《荊軻刺秦王》
7、以次進(介詞,按照)──《荊軻刺秦王》
8、以故荊軻逐秦王(連詞,因此)──《荊軻刺秦王》
【乃】
1、家祭無忘告乃翁(代詞,你,你的)──《示兒》
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動詞,是)──《遊褒禪山記》
乃欲以生劫之(判斷動詞,是)──《荊軻刺秦王》
3、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副詞,於是,就)──《荊軻刺秦王》
4、乃今得聞教(副詞,卻,竟然)──《荊軻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詞,只,僅僅)──《荊軻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代詞,您)──《荊軻刺秦王》
2、秦王購之金千斤(代詞,指樊將軍的首級)──《荊軻刺秦王》
3、為之奈何(代詞,這件事)──《荊軻刺秦王》
4、願得將軍之手記以獻秦(結構助詞,的)──《荊軻刺秦王》
5、頃之未發(用在時間副詞後面,湊足音節,不譯)──《荊軻刺秦王》
6、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荊軻刺秦王》
另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