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漢墓墓主或為漢武帝之女 曾被誤認為荊軻墓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刻有「元年右工」的文物

雙魚罐

梳有椎髻的女俑

  一座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的大型墓葬,一直被當地人誤認為荊軻墓。2009年至2010年,為了配合高速公路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對這座墓進行發掘後確認該墓為西漢高等級大墓,但墓主人身份一直是個謎。

  近日,經過對當年考古資料的整理、研究,負責該墓發掘的專家推測,墓主人身份極有可能是漢武帝之女鄂邑長公主。這一戲劇性的發現,也展現了考古工作的繁冗複雜和不確定性,正如專家所說:「這座墓主人的身份只能是推斷,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確認。」

  以訛傳訛 縣誌記載 「荊軻墓」在藍田

  為了使西安至商州的高速公路順利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從2009年9月開始對建設用地範圍內進行考古鑽探,發現3處史前遺址、4處古代墓葬群,共計70餘座古墓葬,而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大墓就是其中之一。

  支家溝村在西安市藍田縣,在村子的西北一高地上原本有個倒鬥狀的大土堆,在這裡世代居住的村民口口相傳,稱之為「荊軻墓」。至於這個說法最早從何時傳起已經無從考證。

  關於「荊軻墓」在藍田,唯一的官方記載就是藍田縣誌。「關於支家溝『荊軻墓』的最早文字記載出自於明朝的藍田縣誌,它是根據以往當地流傳較廣並得到大多數人支持的一種說法才彙編進去的,而後期的縣誌則是沿襲了這一記錄,根本沒法考證。」藍田縣誌的主編卞壽堂說,到了清朝,縣誌裡除說明「荊軻墓」的地理位置及外部形狀之外,還稱:「戰國時荊軻為燕太子丹客卿,受命刺殺秦王,事敗,被肢解而死,秦人憐之而葬於此。」在支家溝村民的口口相傳中,這座墓就是「荊軻墓」。卞壽堂說,荊軻刺秦王失敗並被肢解後,很多人自發地去撿荊軻的屍體,或許有的人撿到了,而有的人則只撿到了荊軻的衣服,但他們都將其下葬,這就出現了很多荊軻的「衣冠冢」,「藍田縣有記載的『荊軻墓』就有兩處,而全國其他地方傳說的『荊軻墓』還有很多。」

  「以訛傳訛,才會出現這種說法。」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段毅對記者說。

  墓葬形制規格 證實為漢代大墓

  支家溝村大墓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西北約500米處,灞河在此從東南折向西北,對墓葬所在地形成環抱之勢。整個墓園北為驪山山脈,南與白鹿原隔河相望,發掘前地面仍保存近10米高的封土。

  經考古發掘發現,支家溝大墓是長斜坡墓道豎穴土壙墓,平面略呈「甲」字形,全墓由墓垣、封土、墓道、前室、封門、後室等幾部分組成,呈現明顯的漢墓特點。主墓室位於前室之後,東西寬20.3米,南北進深19米,深約17米。墓道內填夯土,質地堅密,墓道東西兩壁共分布有6處壁龕,除1處空置外,其餘均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出土,以陶器和車馬器為主。據了解,在解剖封土過程中,中部偏南發現一處祭祀坑,出土物包含有少量動物骨骼、木炭、紅色漆皮、銅飾件等。「根據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可確認為西漢甲字形大墓。」負責支家溝大墓發掘工作的段毅說,12處位於墓道和前室兩側的壁龕放置各類隨葬品。這種使用壁龕安置隨葬品的方式與漢武帝茂陵叢葬坑K26相似。另外,高級西漢墓中以真馬殉葬,始於文景時期,到漢成帝時期趨於衰落,遂以車馬明器隨葬。而該墓明器數量明顯居多,僅有一具真馬殉葬,說明正處於真車馬殉葬的式微階段。

  「考古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座近年來少見的高等級漢代大墓,其墓主人身份很特殊。」

  宦者俑印章 印證墓主人皇室身份

  歷經千年,支家溝大墓也屢次被盜。考古人員在發掘中發現至少有四處盜洞,「主墓室兩處,墓道兩處。主墓室還被大火焚燒過。」雖然被盜嚴重,但仍有很多有價值的隨葬品出土。該墓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物和銅質車馬器件為主,還有金鑲玉、360餘枚「五銖錢」等。 出土的174件著衣式陶俑均為立俑,製作精美傳神、栩栩如生,髮式眾多面貌各異。段毅說,其製作時分頭顱、軀幹、腿、腳四大段模製而成,臉部的五官則是後期刻畫而成,故表情各異,豐富而生動,神態各異,陶俑表面施橙紅色彩或白彩陶衣,頭髮、眉毛、眼睛、鬍鬚等繪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紅描繪,均經過焙燒,色彩附著較好,雖歷經兩千餘年,有些色彩依然鮮亮如初。隨葬品中,有2件為宦者俑。段毅說,這些俑無論從製作形體還是精細程度,都與漢景帝陽陵所陳列的展品極為相似。此類陶俑屬西漢皇家用隨葬品,多發現於關中地區,除特賜外,一般不用於除皇室以外的大臣。宦者俑的出現說明墓主人應屬皇室成員。

  段毅說,在一壁龕出土的雙魚瓶,造型獨特,質地細膩堅密,製作規整,紋飾簡約質樸,雄渾大氣,身上刻有魚鱗和波折紋,因外形如魚形得名,雙魚瓶在我省是首次出現,全國罕見,有明顯的南方地域特徵。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內者令印」封泥,一繭形壺上刻有「大(太)官」字樣,「大(太)官」、「內者令」均是專門為皇室服務的官署機構。

  「從出土的與少府屬官有關係的文字材料,可以推測墓主人是皇室成員,幾處未被擾動的壁龕隨葬品安置凌亂,暗示墓主人的離世,事出突然,埋葬匆忙。」段毅說。

  檢索歷史文獻 推定為鄂邑長公主

  因為主墓室被大火焚燒過,只在墓室發現一塊人頭骨殘片,經鑑定為一成年女性遺骸,那麼這位女性是不是墓主人呢?這些年,段毅一直在尋找這方面的證據。「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及文字資料,推測墓主人所處的時間在漢武帝與昭帝之間,身份不低於列侯級別,極可能是位來自皇宮的高等級皇室成員,因葬於藍田,又出土帶有南方地域特徵的雙魚瓶,因此墓主人與這兩個地域都應密切相關。」段毅說,墓內還出土帶有「元年右工」紀年銘這樣帶有準確時間節點的文物,應與墓主人埋葬時間有重要關聯。

  段毅翻閱大量資料,最終在《漢書》中發現葬於藍田,且身份符合墓葬出土所示的,一是景帝廢太子臨江王劉榮;二是宣帝時期的霍皇后。但前者明顯早於支家溝墓葬年代上限且性別特徵不符,後者又與依據發掘推定的墓葬時間下限有一定差距,都應被排除在外。

  最終,經過與文獻、考古資料對比分析,段毅推測,墓主人疑為漢武帝之女鄂邑長公主。

  鄂邑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女兒,漢昭帝的姐姐。根據史料,鄂邑長公主丈夫為湖北的蓋侯,「鄂(今湖北一帶),縣名,屬江夏。公主所食曰邑。」鄂邑長公主名稱由此而來。

  歷史記載,漢武帝死後,年僅8歲的漢昭帝登基,以大將軍霍光輔佐。漢昭帝由唯一還活著的姐姐鄂邑公主撫養,隨後,鄂邑公主被封鄂邑長公主,將藍田作為湯沐邑(源於周代制度,後指國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賦稅的私邑)封賜給她。在元鳳元年(前80年),鄂邑長公主與燕王劉旦等合謀誅除霍光,事情敗露後自殺,葬地不詳。

  段毅說,鄂邑長公主在宮中撫養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眾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級隨葬品,如著衣式陶俑、宦者俑、「內者令」封泥等,是情理之中的。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帶,雙魚瓶與其身份相符的。此外,鄂邑長公主在元鳳元年自殺,與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紀念銘相吻合。

  「從文獻記載來看,昭帝採取了寬大的做法,對於鄂邑公主厚葬,另一方面,謀亂自殺系突發事件,所以埋葬過程勢必匆忙,這也是3處壁龕沒有被擾動但卻很凌亂的原因。而藍田是公主湯沐邑,封邑在今湖北境內,支家溝正位於通武關過商州而達荊楚的必經之路上,依照『視死如生』埋葬習俗,選擇這裡合乎情理。」段毅說。

  那麼,就此可以斷定支家溝大墓墓主人就是鄂邑長公主,段毅說,只能作推定並無法斷定,「除非文獻記載和地理位置非常吻合,這樣確切判斷的可能性就大些,即使這樣仍然會有很多歧義。支家溝大墓墓主人未來也不可能確定,只能是推定。」

相關焦點

  • 漢武帝長公主墓地確定 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的墓葬
    公元前80年,因為參與叛亂,漢武帝之女,漢昭帝之姊——鄂邑長公主在失敗後了結了自己的生命。不過她的政敵卻沒有把事情做絕,依然保留了她身後之事應有的待遇——獨立的陵園,高大的風土,豐厚的陪葬……   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她位於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的墓葬,被當地人誤認為荊軻墓。直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對這裡進行細緻的發掘與研究後,才為她重新正名。
  •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銘文可釐定為:  羋孟子乍中  叚厥婦中子  媵寶鼎其眉  壽萬年無疆  子孫保用享  任相宏解釋,這段文字中的「羋」是楚國的姓。《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整篇文字說的是羋孟子為中叚之婦中子做的一件銅鼎,祝其吉祥長壽,保育子孫享用,這是一件媵器。
  • 濟陽區三官廟漢墓解密工作有新進展,墓主或為豪門望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孟彤暉 濟南報導  近日,濟陽三官廟漢墓考古工作近期取得新進展,據濟南市考古所研究科科長郭俊峰介紹,濟陽區三官廟漢代墓葬(群)墓主為東漢晚期上層官僚或豪門望族。
  • 陝西發現西漢貴族大墓,墓主人曾權傾朝野,依舊逃不過被盜的命運
    漢墓十室九空不是空穴來風的,這座最大的墓同樣被盜墓賊光顧過,因此,考古專家必須進行搶救發掘,才能儘可能為國家挽回損失。在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之後,考古人員就開始發掘大墓了。理由嘛,就是衛青死的時候漢武帝還在位,按照漢朝規制,他的墓只可能在漢武帝的茂陵地帶,而鳳棲原這座墓,是屬於漢宣帝的杜陵範圍。也就是說墓主人應該和漢宣帝有某種關聯。後查閱史料,專家認為:這個衛將長史既能享受如此大規模的甲字型墓葬,又與漢宣帝有不一般的關係,那麼,此人很有可能就是張安世。
  • 超越三星堆和馬王堆的世紀大墓——南昌海昏侯墓,為什麼不那麼著名?
    海昏侯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在位僅僅27天,就因為昏庸無道而被大將霍光廢掉。 極具考古價值的海昏侯墓 海昏侯墓是2011年江西南昌大塘坪鄉的村民發現的,因為上報及時而得到完整保存,沒有遭到盜墓賊的破壞。
  • 海昏侯墓留下五大未解之謎 暫時無法提取劉賀DNA(圖)
    在《史記》中就記載,漢武帝曾藉檢查獻酎金不足為名,削弱和打擊諸侯王及列侯勢力。因此,從漢武帝開始,王侯一級的高等級貴族都會儲備大量黃金。  專家分析,劉賀有如此多的黃金,是因為劉賀的身份和經歷特別,而且史料記載劉賀被廢後,依然繼承了其父所有財產。「即使同為侯位,劉賀墓也比馬王堆漢墓更重要,因為劉賀畢竟是王子侯,而馬王堆漢墓的主人是功臣侯。」
  • 龜山漢墓墓主是誰?文物普查發現神秘銅印,專家鑑定後激動不已
    龜山漢墓被譽為是「東方金字塔」,至今留下了太多的神秘的謎團了,像什麼工精度之謎、崖洞墓開鑿之謎、星宿分布圖之謎、塞石之謎、劉注前殿未解之謎、壼門之謎等等,可以說是最為被專家感到不解的漢墓了。龜山漢墓具體坐落於江蘇徐州市鼓樓區龜山西麓,墓葬長83米,寬達33米,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建築方式確實是極為的罕見且困難,它是將整座山體給鑿空,然後在裡頭建造墓葬,墓葬又分為了客廳、臥室、馬廄、廚房等,按照專家的話來說,就是一座地下宮殿。
  • 4個慘死的盜墓賊引出一2000年漢墓:挖出化妝盒,墓主或是小鮮肉
    在2009年的時候,江蘇盱眙縣大雲山山頂就發生了一件令人吃驚的消息,那就是居然發現了4個死掉的盜墓賊,而這4個盜墓賊也因此為我們江蘇考古隊引出了一座2000年前的漢墓。因為這座古墓是全封閉,墓中根本沒有什麼空氣的流通,所以一般很多有技術的盜墓賊都會提前準備好通風機,可是這一夥盜墓賊卻沒有這樣做,他們安排4個人進入墓室拿文物面,另外安排2個人在外面把風。
  • 徐州獅子山發現楚王墓,墓主是哪代楚王?其王后之墓揭示出真相
    歷史上江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漢朝時期的徐州有著和都城一樣的繁華,是當時的大城市;劉邦建國之後不久,便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把徐州這塊"龍興之地"交給他管;劉邦和劉交的關係甚密
  • 一座漢墓補全一段歷史,江都王的絕地求生:大雲山漢墓的神秘往事
    從墓葬規模來看,這是一處極為壯觀的陵園式諸侯王級別的西漢古墓群,墓園內發現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車馬坑1座,各種等級的陪葬墓13座。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牆,裡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築群,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蹟存在。
  • 一座古墓曾被王莽平毀,考古隊趕到:千隻燕子為墓主銜石埋骨
    一座古墓曾被王莽平毀,考古隊趕到:千隻燕子為墓主銜石埋骨 這座古墓為定陶靈聖湖漢墓,被評為2012年的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靈聖湖漢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據悉此墓原本為3座大型封土墓葬,不過早年被平毀,後來為了加強對墓區保護,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菏澤市文物管理處等聯合組成了考古隊,在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之後對此墓進行了清理髮掘。
  • 一炮炸出千年漢墓,出土一件大碼「孕婦裝」,專家:墓主是大胖子
    滿城漢墓說起劉勝的金縷玉衣,那必須得從滿城漢墓開始說起,話說滿城漢墓的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建築,它矗立在三個小山村,分別是北陵山村、南陵山村與守陵村,村中的老百姓都知道這裡有墓葬,據悉埋葬的王侯滿城漢墓而後這個事情自然是馬上通知給當地文物局,接下來自然就是考古隊的事情了,經過一番勘測之後,的確這裡就是一處墓葬,而且從山洞中發現的陶器來看,此墓是西漢時期的墓葬無疑,而且很可能還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墓
  • 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的墓,為何在墓室中沒發現劉勝的屍骨?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是否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件事雖然有些不清不楚,但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很多倒是真的,而滿城漢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在整體的墓葬發掘中卻只見到了中山靖王的金縷玉衣,卻沒發現他的屍骨,這是為啥?
  • 陝西寶雞發現8座漢墓 當地首現秦式玉人(圖)
    那麼,秦玉人緣何出土於漢墓呢?  2000年前木梳也分寬齒細齒  此次發現的8座漢墓位於寶雞市高新區馬營鎮涼泉村東,發掘工作接近尾聲。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介紹,這8座墓葬均為斜坡道式土洞墓。但也有M7、M8是多室結構的墓葬,較少見,主室墓向規整、寬敞,2具骨骸;側室窄狹,斜扭向主室靠攏。
  • 走近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臨沂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古代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為黃色,西崗為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山,均系漢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來,先後發掘墓葬百餘座,出土大批珍貴文物,現已在銀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上月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發現4座並排而立的東晉磚墓,出土了銅印、畫像磚、金飾等近百件文物。其中,不乏造型靈秀的「動物」,如握在手中的滑石豬、用於裝點服飾的金魚、金鳥,每一種動物形象都有特定的含義。晉人把這些生靈安放在長眠之地,以構建一個並不寂寞的往生世界。
  •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盛世往事」:國博展滿城漢墓考古50年
    2018年是河北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12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紀念特展「漢世雄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幕,151套724件文物中,一級文物比例高達五分之二。其中,劉勝的金縷玉衣,更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借展。此次展出文物規格之高,在滿城漢墓文物參與的國內外交流展中是史無前例的。
  •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將亮相首博 部分寶貝首次露面
    從漢賦中取義既與展覽所揭示的時代相符,句子的本身又是形容文物之好,金銅玉漆木器皆色彩絢爛,耀眼欲炫。以此為展覽名,不僅是對展覽文物價值的客觀描述,也是對展覽所展示的漢代文化的學術概括。  「墓主身份」成最大看點,很可能是做過皇帝的漢武帝之孫劉賀  海昏侯墓園是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自2011年開始發掘至2015年底,已出土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編、草編、紡織品和簡牘、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近2萬件,數量已經超越了著名漢墓長沙馬王堆。
  • 滿城漢墓的發掘——重見天日的漢朝中山王與他的精美陪葬品
    滿城漢墓二號墓但是西漢年間,中山國有十位國王,葬於滿城漢墓的中山王到底是誰?隨著考古發掘工程的不斷推進,在中室的泥土裡清理出隨葬品中間,一件青銅「作鍅」的出土讓墓主人的身份終於顯現了。根據當時負責考古的學者介紹,這件青銅「作鍅」是漢代宴請賓客時用來盛酒的器具,它的頂部刻有「中山內府卅四年」的字樣。在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時間只以數計。三十四年,也就是中山國國王在位年數。
  • 考古專家稱韓森冢是秦王陵 墓主是誰曾爭議千年
    家住韓森寨附近的西安石棉廠退休職工武振華40多年前第一次聽到「韓森冢」,就誤認為是「韓信冢」,心想那一定是埋葬漢大將軍韓信的地方。  79歲韓森寨人王矛化很早就聽人說韓森冢是韓信的冢。  宋敏求也認為,「其冢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應為「秦莊襄王壽陵」。  曾被專家排除在秦陵以外  到了現代,人們的觀點讓韓森冢離秦莊襄王越來越遠。  我市著名地名專家葛慧認為,「韓森冢」是漢武帝孫子劉進的墓,人稱「皇孫冢」。隨著時間推移,由於諧音,人們誤傳為「韓森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