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點,從新宿站走出來,就被迎面而來的冷風吹了個趔趄。人一冷就想吃肉,尤其是大塊的肉,渴望著撕咬咀嚼時的滿足感和飽腹感。這念頭一起來,就按捺不住了,就像被蚊子叮了個包,下意識就要去撓兩下,不撓不行。於是趕緊找了附近一家還在營業的燒肉店。名字起得很直白,燒肉dondon。
這是家煙火氣十足的,類似於居酒屋的小店,就位於歌舞伎町——全亞洲最大的紅燈區。是嘛,夜生活豐富的地方,夜宵怎麼會少呢?
這裡的燒鳥店和燒肉店都很多,不論日式還是韓式,生意都不錯。按照定位找到這家店,被告知客滿,需要稍等。還好只用等5分鐘,不然看著屋內升騰的熱氣,保不齊就直接換別家了。
果然很快就排到。推開門,煙氣和香氣就夾雜在空調的熱氣裡撲面而來。用半秒鐘皺了下眉頭——衣服上這一身味兒不知道啥時候能散去了——隨即熱切地投身於這煙燻火燎之中。
落座,吧檯小哥就遞上了餐具、蘸料、熱毛巾和菜單。雖然菜單上有中英韓日四國語言,但小哥並不善談,英文說得也不流利,中文就更別提了。環顧四周,除了邊上兩位操著美音的年輕人,清一水兒的日本人,於是就放心大膽地點菜了。
吃烤肉,怎麼能少了啤酒?酒水種類不少,看到薑汁啤酒更是不能錯過。自從幾年前打開薑汁啤酒的大門,就一去不回頭。它雖然帶著啤酒倆字,但幾乎等同於碳酸飲料。那淡淡的姜味和甜味,配合著二氧化碳的氣泡,簡直神作。
本來想點份厚切牛舌,但是估清了。吧檯小哥推薦了薄切牛舌配青蔥,看樣子是店裡的招牌。雖然菜單裡就有照片,但出現在眼前時,還是被那厚厚一層蔥花給驚到了。
店家用的是舌根,是牛舌中最美味的部分,兼具緊實與柔嫩。平時吃滷豬舌,也是最愛這部分。小心翼翼地夾起一片放在烤網上,滿心期待地看著牛舌變色、蔥花變軟。吃烤肉的美味,一部分就來自這份等待吧。
在烤好的牛舌上擠幾滴檸檬汁,卷著熟蔥花一起放入口中,脆韌兼備,混合著青蔥的香甜和淡淡的辛辣,再讓明朗的酸味一激,不禁拍手叫絕。不愧是招牌。
在烤牛舌的當兒,一盤肩胛肉就端上來了。量不大,只有六片。肉片紋理清晰,色澤和氣味都算新鮮,但不夠細膩。
菜單上有鹽烤和醬烤兩種,個人推薦鹽烤。烤好的肩胛肉香氣四溢、肉味濃鬱。店裡配的調味汁清淡微甜,沾一點味道也不錯。
緊接著是肥腸。作為肥腸愛好者,無論是吃麵條還是吃燒烤,去哪兒都不會把它忘掉的。被忘掉的,是膽固醇和嘌呤。
烤肥腸很考驗耐心,把它們放在烤網上,等著表皮收縮,脂肪被灼燒滴油,激起一簇又一簇小火苗,直到原本光滑潔白的身子變得焦黑起皺,才算圓滿。這時候的肥腸外皮焦脆柔韌,內裡嫩滑多汁。
把肥腸和肩胛肉盡數吃到肚裡,請店員換了個烤網,灌幾口啤酒,慵懶地舒展下身子,雖然被煙燻著(排風扇的風量小到懷疑它沒開),也是十分愜意。
等著換烤網的功夫,順帶觀察了下吧檯。只有4名店員,切肉、切菜、收銀、打雜,各司其職,效率極高。正好趕上換班,一位自帶微笑的清秀小哥換下了我們跟前兇巴巴的長髮大叔。
短暫休息片刻,烤網換好,就開始向五花肉和菲力牛排發起總攻了。
五花肉和肥腸一樣需要多烤一會兒,等到把脂肪烤化,表面微焦,那脆韌的口感和滿嘴的油,一定會讓滿足感爆棚的。五花肉需要蘸料才好吃,不過之前已經刷過薄薄一層醬汁,肉裡已經透著鹹甜鮮香,即便不再蘸料,味道也是很好的。
最後一道是菲力牛排。不得不說,肉切得有點……醜。牛排肉質尚可,但稍微有點松,不是那麼細膩。
烤牛排的時間完全因人而異,個人偏好前後各半分鐘。蘸一點單獨配的甜醬油,再夾一小撮山葵泥放上去,囫圇個地放入嘴裡,就會體驗到棉花糖一般的柔軟和淡淡的甜味。點睛的是這抹山葵泥,那股辛辣忽地衝上腦門,把肉的鮮甜帶上了新一層高度,碰撞出更複雜的口感。
雖說減肥這件事永遠屬於明天,但畢竟已是深夜,不敢吃太多,這些已經足夠。總體來說,吃得還算滿意,性價比不錯。肉的品質和調味為中等偏上,環境和服務一般。我喜歡這煙燻火燎的氛圍,煙火氣十足,但也不是誰都受得了。
吃完烤肉,走在寒風裡,感覺三天都不會冷了呢!願每個人,都能暢快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對了,烤肉好不好吃,最關鍵的除了肉,還要有位會烤肉的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