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的審理思路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的審理思路

——兼談合併審理的思路創新

2016-01-28 14:50:17 | 來源:中國法院網東臺法院 | 作者:寇建東

  筆者在審判實踐中發現,刑事案件審理中,由於單位犯罪不僅要對單位進行處罰,也要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有時還包括其他責任人員)承擔刑事責任,若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成為受賄罪、挪用資金罪等特殊犯罪主體時,就會出現單位犯罪與他罪在責任主體這一疆域出現競合的情況。單位犯罪與他罪犯罪責任主體競合,導致了單位犯罪與他罪非一併提起公訴時的審理尷尬:是否應合併審理。

  一、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的審理困境

  1、是否合併審理不明確

  如依據《刑法》第385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第386條規定,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本法第383條規定進行處罰。第387條規定,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單位受賄罪往往伴隨著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的情形,從而導致單位受賄罪與受賄罪在責任主體的競合表現為:單位受賄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其他責任人員同時也是受賄罪的責任主體。針對這種情形,檢察院為了增加質效指標,往往會將涉及相同責任主體的受賄案與單位受賄案分別公訴至法院,從而給法院審理帶來困難。

  當前《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僅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合併審理作出了規定, 但對其他合併審理情形並未明確,即使有這方面的規定也還是處於零散、模糊的狀態。然而,由於立法的缺失,司法實踐中缺少指引,導致法院在面對單位犯罪與他罪出現「關聯性」 狀態時,能否合併審理,存在著爭議。

  2、分案審理帶來定罪量刑的瑕疵

  根據《刑法》定罪量刑相關原則,在對被告人進行定罪量刑時,既要考慮如何充分保障被告人、被害人、證人合法權益問題,還需要考慮單罪刑罰還是數罪併罰的問題。如單位受賄罪與挪用資金罪的犯罪主體競合時,若是分案審理,則不論哪一案件先行審結完畢,相同被告人都要面臨再次接受庭審或是再次接受宣判的命運,相同被害人、證人則要面對同一事實或是關聯事實再次出庭佐證、受到二次傷害的後果,極不利於體現「人權保護」。同時,由於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出現競合,往往會存在案件事實的交叉,當兩案(或是數案)分屬不同階段或是不同的法官進行審理時,一是造成案件事實因為關聯性被「折斷」而難以查清;二是造成法官難以充分把握被告人的犯罪動機或是犯罪事實,從而容易產生誤判;三是在案件審理完畢後,對被告人的刑罰執行階段,法官還需對 「先減後並」還是「先並後減」的問題進行審查,從而再次對被告人作出最終判罰,帶來了嚴重的司法訴累。

  二、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應以合併審理為宜

  雖然《刑事訴訟法》並未對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現象作出合併審理的明確規定,但筆者認為,案件合併審理的價值歸根結底應是體現在刑事訴訟中公正與效率的評析上,因此,從事實認定、法益保護、成本節省的角度來看,對這一情形進行合併審理更為妥當。

  1、合併審理有利於犯罪事實認定

  單位犯罪尤其是涉及高級管理人員的單位犯罪與本罪有關的受賄罪、挪用資金罪等罪中,數個案件之間在案件內容、相關證據及犯罪環節等方面是緊密相連的,對關聯的數案進行合併審理,一方面可以保證對事實和證據的全部性掌握,保證法官從全局性高度出發實現案件審理的公正與效率;另一方面還能使得數案之間在事實和證據上得到相關印證,從而更易查明犯罪事實的真實狀態。就如上文所述的單位受賄罪與受賄罪的犯罪責任主體的競合而言,高管人員的受賄行為往往與單位受賄的行為緊密相連,若分案處理,不僅給發現案件事實真相帶來困難,也容易導致遺漏犯罪罪行,難以實現從快打擊犯罪,規範定罪量刑的效果。因此,從有利於查明案件事實的角度來講,合併審理可以起到分案審理難以企及的效果。

  2、合併審理可以實現法益的最優保護

  由於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案件存在較大關聯性,從而在被害人、證人等方面可能存在相同的情況,如果進行分案審理,過多的審判及繁瑣的程序必然給被害人、證人帶來煩惱與疑慮,不僅在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創傷,在參審的積極性方面也會倍受打擊。因此,合併審理即可避免被害人、證人多次出庭、多次佐證的情況,保證了被害人、證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同時,當前《刑事訴訟法》所遵循的「人權保障」原則,強化了對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對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的合併審理,既能減少對被告人在審理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多重打擊,更能保障被告人在庭審中對案件的關聯性充分行使辯護權及最後陳述權。因此,從法益保護的角度來講,對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的合併審理更能體現法律的善良本意,實現法益的最優保護。

  3、合併審理將更能節省司法成本

  案件審理的公正與效率在刑事訴訟上具有統一、直接關聯的關係,而且有效率的配置司法資源是實現公正的保障。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分案審理中的瑕疵已顯露無疑,但如果進行合併審理,則能解決司法資源浪費帶來的定罪量刑困難,更好地實現「成本—效益」追求。對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進行合併審理,一方面能夠減少庭審次數,杜絕多次庭審所造成司法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更能保證同一法官對關聯案件審理的絕對性,實現對案情的最強把握,快速掌握案件事實,保證審理的更加公正與效率,避免出現「遲到的正義」。同時,在定罪量刑時,也可以根據犯罪的數量及情況對責任主體進行恰當定罪,根據犯罪的情節,一次性確定責任主體應承受的刑罰標準,避免「先減後並」與「先並後減」的隱患與司法資源浪費,從而在保證公正與效率的同時,從真正意義上節約了司法成本。

  三、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合併審理的注意事項

  1、注意不可僭越法律。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的合併審理,既要注重合併審理過程中的庭審規則、證據規則、程序規則等應有的法律保障,更要注重不能過度創新,從而出現僭越法律的現象。

  2、注意程序功能障礙。由於目前我國刑事庭審程序較多參照了當事人主義的訴訟結構模式,如果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的合併審理將會帶來如因被告人過多對舉證、辯論、質證等造成影響的程序功能障礙,則應考慮是否分案審理。

  3、注意羈押期限的影響。數案進行合併審理,雖然能夠對相同責任主體減少庭審過程,但若案件包括其他被告人,合併審理則可能造成其他被告人受到牽連,導致超出羈押期限的情形發生。針對此種情況,也不應過分追求合併審理。

  總體來講,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合併審理在保證不造成降低辦案質量、庭審流於形式、發揮不了庭審程序應有的功能的情況下進行。要避免出現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單位犯罪與他罪責任主體競合時的處理,如果科以人身刑罰的自然人主體都為相同人員則可以適用合併審理,如果存在部分不同自然人主體,則應以分案審理為宜。

相關焦點

  • 準確把握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競合關係
    對於符合洗錢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如何定罪處刑,存在爭議:一種意見認為,關於洗錢罪的規定屬特別法條,關於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規定屬一般法條,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條,以洗錢罪認定;另一種意見認為,當洗錢犯罪數額達到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情節嚴重的標準,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是想像競合關係,應當擇一重罪,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來認定。
  • 孫華璞|| 法律責任競合理論初探
    在數個法律責任構成中,責任主體始終為同一人,即犯罪、侵權或者行政違法行為均系一人之所為。這裡的一人,並非僅僅限於一個自然人,而是指同一責任主體。因為,在共同犯罪的情形下,數個自然人可能在共同故意指引下實施同一犯罪行為,所以同一責任主體有時可能表現為數個自然人。二是同一違法行為。責任主體僅實施了一個違法行為,即在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中僅存在一個違法行為,而不是多個違法行為。
  • 淺析單位犯罪的主體
    但是單位不是一個有思想,有行為的人,他是由人組成的一個組織,只有能過單位中的決策機構的意志上升為單位的意志,再通過相關責任人員來實施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單位要實施犯罪行為,必須要通過單位的有關責任人員的具體行為實施表現出來。
  • 瀆職相關犯罪的界限與競合
    、學生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玩忽職守的,卻可以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最高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但既然刑法根據主體、行業、職責、監管對象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罪名,配置了不同的法定刑,還是應該在明晰各罪特有構成要件的基礎上,對案件進行正確的定性。以下舉例進行討論。(一)食品監管瀆職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商檢徇私舞弊罪、商檢失職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動植物檢疫失職罪、放縱製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這些犯罪的主體均為司法工作人員以外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訴訟限制
    如此下去,將產生以下弊病:一是當事人籤訂合同時對侵權之訴並無預期心理,違反了法律預期性原則,同時民事合同平等協商的原則遭到破壞;二是當事人侵權之訴離不開合同的權利義務內容,審理侵權之訴仍需以合同之訴為基礎,在適用法律上繞彎曲折;三是侵權之訴不易分清因果關係,侵權損害範圍不易界定,出於保護被侵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考慮,侵權責任人往往容易被判決承擔遠大於違約責任範圍的賠償責任,缺少合理預見性,不利於穩定市場交易秩序
  • 《刑法》洗錢犯罪法條競合問題研究
    三者對於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罰則的規定既有交叉重疊又存在明顯差異(詳見表1),關係複雜,競合的關鍵在於犯罪的客觀方面:三個法條在行為方式上均對洗錢犯罪作出規定,但上遊犯罪有所區別,第312條規定的是所有犯罪類型,第191條、第349條分別規定為特定7類上遊犯罪和毒品犯罪。因此,可能出現一個洗錢行為同時符合多個洗錢犯罪規定的情況。
  • 淺析單位犯罪的司法認定思路
    筆者認為,認定一個犯罪行為是否屬於單位犯罪應當秉持如下思路:首先,看其主體是否為合法單位;其次,看其主觀是否屬於單位的意志;再次,看其客觀是否以單位的名義實施,是否執行單位意志而實施,是否執行單位職務而實施,非法利益是否為單位所有。本文將以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及座談會紀要為依據,結合具體罪名淺析單位犯罪的司法認定思路。
  • 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競合關係的理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百零二條【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想像競合犯之重罪與輕罪的判斷
    【分歧】  該案在審理過程中,出現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被告人黃某、廖某、艾某等十餘人的行為同時構成了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應擇一重罪處罰,對黃某等十餘人的行為應該定性為尋釁滋事罪。  比較罪的輕重可以有不同的視角,如果以犯罪危害性大小等作為判斷犯罪輕重大小的標準。筆者認為,以犯罪社會危害性大小等犯罪內在品質視角,會導致不同的人基於自身不同的立場、所處階層、成長經歷等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從罪名的視角來判斷,我們也無法對尋釁滋事罪、故意毀壞財物罪兩者何為重罪作出判斷,因兩罪規定的罪行、刑種數量、犯罪性質、法定刑基本上都不相同。
  • 釐清碎片化構成要件罪名界分競合效應
    罪名的競合關係是刑法理論中較為複雜的問題,司法實踐中經常由此引發出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的爭議。堅持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將規範化的案件事實完美嵌入相應罪名的犯罪構成,是通常的刑事認識思路。然而,實踐中有一種觀點值得引起注意,即當其中某一罪名因為證據欠缺或未達到追訴標準而難以認定時,將不同罪名中的某個具有相似屬性的碎片化構成要件予以重點評價,轉而傾向性地適用其他罪名,使本不具有競合關係的法條產生了似是而非的競合關係,並以此作為刑事認定的依據。這種歧義化的定罪思路值得警惕,容易擾亂刑法體系的罪名邏輯關係,影響依法正確理性判斷。
  • 單位犯罪主體的界定
    否則,雙罰制的規定就使罪與刑的關係發生了背離,與罪責自負、刑止於一身等現代刑法的基本原則相悖。第二種觀點主張,單位和自然人在單位犯罪中融為一體,結合成為一個犯罪主體並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單位犯罪中的單位主體和自然人主體在單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單位團體和其成員彼此異質的兩部分構成的一個複合體,組成單位犯罪主體的兩個部分在單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關係,而是彼此融合和互為表裡的關係。
  • 淺談僱主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類案件的現狀及審理思路
    在侵權責任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涉及此類案件的主要法律參考依據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人身損害司法解釋》)第十一條: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係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僱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 單位犯罪中無適格人員出庭可直接追究自然人責任
    沈萌等騙取出口退稅案—單位犯罪中無適格人員出庭可直接追究自然人責任【裁判要旨】公訴機關沒有指控單位犯罪,而直接指控自然人犯罪的,人民法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按照單位犯罪的條款追究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 陳潔瓊:汙染環境罪與非法經營罪競合適用帶來的問題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不具有超標排放汙染物、非法傾倒汙染物或者其他違法造成環境汙染的情形的,可以認定非法經營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論處。」根據這一規定,無證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環境汙染刑事案件,將會產生汙染環境罪和非法經營罪的競合,可能會面臨最高刑十五年有期徒刑的處罰。
  • 司法前沿|工傷保險責任與民事侵權責任的競合與衝突處理
    然而,由於勞動者因工受傷情況的紛繁複雜,造成了作為社會法調整對象的工傷保險和作為傳統民法調整對象的侵權責任之間產生了諸多的競合與衝突,給司法審判工作帶來了一些難題。準確、及時、公正地審理工傷保險民事糾紛案件,不僅事關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
  • 犯罪構成要件之間是互斥還是競合(重合)
    周銘川博士認為,「由於不存在構成要素完全相同的兩種犯罪,故一國刑法所規定的不同犯罪之間,只能屬於排他關係,即邏輯上的全異關係,包括矛盾關係和反對關係,而不可能屬於所謂同一、中立、交叉或特別關係。」其推理的邏輯是,既然「從構成要件理論來講,不可能存在構成要素完全相同的兩種犯罪,因此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行為可以同時完全符合兩種犯罪的犯罪構成的情況」[5]。
  • 科研成果 | 犯罪競合的體系位置與原則 ——以德國競合理論為參照
    例如《刑法》第233、235條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重傷罪的成立為一般過失為要件,但第335條醫療事故罪的成立則必須存在「嚴重不負責任」的重大過失。醫療事故罪中包含了過失致人、致人重傷的要素,卻設置了更嚴格的入罪標準,本罪也可以被視為針對醫療行為所設置的減輕構成。
  • 單位犯罪的主體確立標準
    本文以單位承擔刑事責任的立法精神依據,通過對單位犯罪主體的功能和構造的分析,意圖確立刑罰適用中如何認定單位犯罪的主體標準和範圍,澄清一些司法適用中的誤區。  [關鍵詞]:單位犯罪  主體  標準  一、單位的社會化人格  作為刑法調整意義上的單位,是從日常極不規範的單位用語中脫離而出,確立哪些單位可以作為獨立刑事責任主體的首要前提是必須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獨立「人格」,即可以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必須是有獨立的整體意志,具有社會公示性的社會化人格的組織。
  • 單位犯罪的認定與處罰(下)
    單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個人又實施其他犯罪的,應當區分以下三種情況分別認定:  1.兼犯異種他罪的,如行為人既犯單位受賄罪,又犯受賄罪的,因其行為已經分別符合兩個獨立的犯罪構成,應當認定數罪,實行數罪併罰。
  • 責任競合案件審判淺論
    在《合同法》頒布以前的審判實踐中,雖然也存在著請求權競合的法律問題,但有關法律規範是模糊的抽象的,缺乏明確性,導致其請求權的競合在法律實踐中是「猶抱琵琶半掩臉」,但隨著《合同法》的頒布,請求權的競合完全的明朗化、具體化,可以說《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受害人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完全可以明確違約請求與侵權請求互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