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樹新風。倡導光碟行動,反對餐飲浪費,保持一米線排隊,提倡垃圾分類……武漢在餐飲、旅遊、社區建設等城市細節管理上,不斷推進文明創建行動。武漢大小餐廳紛紛推出小份菜和免費打包盒;武漢景區排隊一米線隨處可見;武漢社區居民自發進行垃圾分類。
■ 一籠包子吃到剩一個 也要打包帶走
這一個月,長江日報記者隨機走訪了湖錦、三五醇、小藍鯨、老鄉雞、豪客來、洪山賓館等多家武漢知名且規模不等的中西餐廳。在現場看到,小碗菜、例份菜、打包盒、公勺公筷已成為武漢餐廳的標配。
面對餐廳細緻多樣的服務,只花七八百元辦一桌酒席的武漢人越來越多,只點兩個菜就在豪華酒店吃一頓的武漢人也不少。
餐廳提供了更多不同價位、不同分量的菜品選擇,排骨可以按根點,扇貝可以按只賣,武漢消費者外出就餐時按需點餐的選擇變得多樣化。「吃不完就打包帶走」成為武漢人崇尚的餐飲消費新風尚。
因為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8月10日起,武漢老鄉雞多家門店相繼將圓形菜碗換成了容量更小的平盤。武漢洪山賓館自助餐廳為主動光碟的食客提供了小禮品獎勵。為方便餐廳食客將喝不完的飲品打包帶走,武漢荷花亭中餐廳連鎖店將所有的玻璃杯換成隨時可帶走的磨砂杯。
在中北路南京大牌檔,整個8月的打包盒用量比7月增加了兩倍多。「現在,我們服務員桌桌提醒打包,消費者會主動配合。」
中北路南京大牌檔面向家庭平價消費,該店經理張五羊說,現在每桌都是按人頭點餐,不會多點。武漢市民中自覺反對餐飲浪費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有道菜叫『天王烤鴨包』,12元一份,一籠三個包子。若是以前,吃到剩一個,估計就沒人要了。而現在,吃到剩一個,顧客也會打包帶走。」
(長江日報記者張珺)
■ 不到10分鐘 100多個「半個饅頭」賣完了
40克一個的小饅頭,不到10分鐘,第一批100多個就被職工們購買一空。4日中午,記者在武鋼好生活公司三煉鋼食堂看到,「半份飯菜」「半個饅頭」和微信點餐等節約措施的施行,正在逐漸改變著職工們的就餐習慣。
武鋼現共有38個職工食堂,服務1.8萬餘名職工就餐。武鋼好生活公司供餐事業部總經理林訓建說,所有食堂除了做好「光碟行動」的宣傳外,多措並舉,堅決制止餐飲浪費。
記者在三煉鋼食堂看到,這裡的菜品分量只有飯盒的一半,米飯則有三種規格:最大分量的米飯,食堂師傅打滿了還用勺子壓一壓,再加上小半勺子,最小分量的米飯則不到飯盒的一半,飯菜價格相應降低。
在餐廳的洗碗間裡,一位洗碗阿姨告訴記者,現在從流水線上進來的餐具明顯乾淨多了,剩菜剩飯少了很多。三煉鋼食堂推出的小饅頭,實際分量只有普通饅頭的1/3,被職工們習慣地稱為「半個饅頭」。當天中午,第一鍋出籠的100多個,被前來就餐的職工很快買完。在煉鋼廠工作多年的王師傅一次買了一包普通饅頭和兩大包「半個饅頭」。王師傅揚起其中一袋小饅頭,解釋說是幫別人買的。「小饅頭適合家裡老人孩子吃,也不浪費,大家都覺得挺好的。」
武鋼好生活公司供餐事業部支部書記範青霞說,目前,職工們很多通過電話和微信訂餐,吃多少,訂多少,食堂做多少。「有的廠做得更好,比如在僅200多名職工的鋼電公司,如果不提前預訂,甚至還沒有多餘的盒飯提供。這些措施都大大減少了餐飲浪費,現在每天的泔水發生量減少到以前的1/3左右。」
(長江日報記者陳玲 通訊員舒偉軍 曹晶 程楊)
■ 新增百餘分類垃圾桶
東湖新城社區顏值越來越高
近日,為提高轄區居民生活質量,優化小區環境,東湖新城社區組織社區工作人員、黨員下沉幹部、物業保潔人員開展「清潔家園」為主題的愛國衛生大掃除活動。
活動中,志願者們按照分工,拿上掃帚、鏟子、除膠劑等工具,對小區內花花綠綠的垃圾廣告進行大清除;同時,集中清理新城社區樓道雜物、蜘蛛網及綠化帶裡的枯枝樹葉等垃圾。
至今,已有近400名新城社區居民自發地加入到清潔隊伍中來。「看到志願者每天忙進忙出,我就在居民群裡呼籲大家一起大掃除,沒想到一呼百應。」清潔活動中,東湖新城社區居民尚阿姨不僅清理了自家門上的「牛皮癬」,還把鄰居家的大門鏟得乾乾淨淨。「小區環境好了,大家住得都舒服。」尚阿姨笑著說。
此外,東湖新城社區新增130個分類垃圾桶及兩個垃圾分類集中點。記者現場看到,一進東湖新城社區大門,四個不鏽鋼分類垃圾桶連成一排,桶身上分別寫著「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十分醒目。
「藍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箱,紙片、飲料瓶都可以丟進來。」在分類垃圾桶前,一位媽媽正在教孩子看桶身上的標識,引導孩子把牛奶盒扔進正確垃圾桶。
據東湖新城社區工作人員熊文靜介紹,為打造文明健康的小區居住環境,小區進出口宣傳欄做了垃圾分類宣傳海報,每棟樓張貼了垃圾分類倡議書,網格員上門入戶時也會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小知識。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李文婕 通訊員彭衝)
■ 專碗專筷+公筷公勺 全家人比賽「光碟」
全家六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碗筷,再配上公筷公勺,武漢市「最美家庭」李娜一家踐行分餐制9個多月以來,全家人都爭著「光碟」。「用了公筷公勺之後,菜品接觸不到口水,既乾淨衛生,還養成了吃多少夾多少的習慣,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分餐和節約的意識。」
李娜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7歲、小女兒1歲半。一家三代人住在一起,李娜很早就開始注意用餐衛生。大女兒開始吃輔食後,就有了自己的專屬餐具,之後加入到大人餐桌後,全家人都用上了專碗專筷。每個人有不同顏色和花紋的筷子、碗,一到飯點,大女兒就會從廚房拿出自己最愛的「大黃鴨」碗和紅色的筷子。
今年年初,李娜提議吃飯時用上公筷公勺,一菜一筷、一湯一勺。吃飯夾菜時,先用公筷夾菜放到自己碗裡。「以前吃飯時,都是吃一口夾一口,現在用上公筷後,每個人都按需夾菜,孩子們也養成了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李娜說,「分餐制」讓全家人受益不少。
這種文明用餐習慣還影響了身邊的人。李娜的家人和朋友來家裡聚餐時,看到她家「專碗專筷+公筷公勺」的方式,先是感到好奇、不習慣,後來漸漸地意識到分餐的重要性,也接受了這種方式,在自家吃飯時也用起了公筷公勺。「分餐更衛生、健康,還能讓每個家庭成員自覺養成吃好不浪費的習慣。」李娜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分餐制」的行列。
(長江日報記者朱佳琦 通訊員孫文靜)
■ 分流登船、輕聲觀演
「知音號」文明健康遊成江上最美風景
6日晚上7時許,在「知音號」入口處,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按照要求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後,依次隔開距離排隊進入知音號碼頭,在夜色中從棧橋行至躉船觀影區。
「請各位船客佩戴好您的口罩,按照地標間隔一米耐心等待。」6日晚,記者現場看到,「知音號」遊客服務中心、電子大屏、景觀小品等載體,都成了文明健康旅遊宣傳的「窗口」。文明環境的營造從售票環節就已體現,通過溫馨提示注意事項讓遊客首先有了心理預知。取票處、景區入口、登船口等處均設有「一米線」標識,遊客按照標識有序排隊。
按票面信息,廣東的遊客寧暢和朋友在B區等候登船。「知音號」劇場部高級主管姜斯棋介紹,為了確保遊客秩序,讓大家擁有更好的觀劇體驗,「知音號」在遊客數量控制的基礎上,設計了A、B、C三條不同的觀演線路,讓遊客分流從3個不同的登船口出發,按照3個不同的觀演順序依次觀演。寧暢和朋友在登船後的108分鐘裡,按照觀演線路B,沉浸下來體驗一幕幕老漢口故事。「開放式的演出中,觀眾沒有奔跑吵鬧,現場演出秩序良好,體驗感非常不錯。」寧暢說,「武漢越來越美,武漢人也很有素質。」
「您好,請不要攀爬欄杆,注意安全。」看到有遊客試圖坐上棧橋欄杆拍照,「知音號」安保班長劉澤青當即走向前提醒。和劉澤青一樣的文明引導員和安保人員遍布「知音號」30個固定點位和30多個流動崗位,給遊客提供幫助的同時,廣泛開展文明告知、文明引導、文明提醒、文明規勸等服務。
文明健康旅遊元素串聯「知音號」全船和演出全程,成為遊客心中的加分項。記者了解到,每段演出觀眾轉場時,保潔員迅速對場內設施表面進行消毒;船上每名工作人員隨身攜帶口罩,方便有需要的遊客;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和自動感應手部消毒機在顯眼位置擺放。
在甲板上、開放式走廊上,文明引導員「盯上」遊客手中的垃圾,發現遊客手上有垃圾立刻上前接過,扔到指定的垃圾桶裡。
(長江日報記者葉飛豔 通訊員江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