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常常被動或主動地分享到一些外國教育的利好信息,如德國奶奶和中國外婆的教育PK,如美國學校從來不公布孩子分數而中國教育卻赤裸裸地排名,如日本孩子大冬天不穿衣服練體質而中國孩子捂得嚴嚴實實卻體質不如人……首先申明,我並沒有崇洋媚外的心態,我一直認為,各國教育理念必存長短之處,只有揚長避短,學人和己之優利,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
我也困惑——
國外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有沒有一本書真實記錄下中美教育的差異化,聽清楚,我們需要的是真實、全面的記錄,圖文並茂那是更好,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
中國的教育也有可取之處,畢竟高考是目前國內人才選拔最公平的機制,而學校教育體制也不是一人一力所能轉變的,而孩子教育的關鍵其實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
有沒有最直接有效的學習參考?讓我們把外國好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用在家庭教育上,讓教育也來一次中西合璧。
面對陳丁鴻老師呈現給大家的《在美國上小學》這本書,可以說我不是讀完的,而是啃完的,是那種細嚼慢咽的啃。此書講述的是陳老師培訓兒子Leo這些年「東奔西跑」的小學生活經歷,讓我們一同深度接觸中美兩國不同的小學教育。
陳老師認為:中國的小學教育側重系統地傳授基礎知識,紮實地培養基本的學習技能,縝密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熟練應對老師的各種方法。美國小學的教育則重在讓孩子擁有自立的能力與負責任的精神,培養孩子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從而去適應社會、適應現實、適應生活。
如上所述,美國小學的教育注重適應能力的培養,所以本書開頭第一章便分享了關於「教孩子學會生活」的主題。在針對小學提出了六項任務,其中第一條增進兒童的身體健康與發展兒童的強健體格,第二條增進兒童的心理健康與發展兒童的健全人格。如何將這些籠統的目標與實際結合的呢?美國小學無處不在的品德教育。這讓我想起了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的「德行」科,排第一位。品德教育不是美國小學教育中的一門課,而是用很多特別的方式傳遞每個人應具有的價值觀,比如一棵樹,樹的枝椏分別是榮譽、慈悲、奉獻、尊重、責任心和活力。而這些都是孩子引以為榮的品德,面對艱難險阻的勇氣,面對生活學習的樂觀。
童子軍,這個詞在我們的爺爺奶奶那輩中,也許並不陌生,可我們的下一代壓根就無法解除這個詞了。可在現在的美國小學教育中,童子軍成了具有優良品格小公民的代名詞。專門有個組織,不同於學校,童子軍的座右銘是做最好的自己。一般是由家長志願者組織,這個組織有手冊、有徽章,有統一制服,定期開展訓練遊戲和競賽項目,鍛鍊孩子的解決問題和應對生活的能力。
引導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這是公認的教育。在國內,有條件的學校有自己的圖書館,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社區圖書館,老師會定期推薦適合孩子年齡的讀物,小學三年級之後不再已記背為主,而需要閱讀理解和文字表達能力。這閱讀是美國小學的作業,每天必須完成30分鐘的閱讀,為了給孩子挪出閱讀時間,又不影響體育鍛鍊,布置作業會相對少些。一旦多數孩子因為作業不能完成而影響了閱讀,或許等待學校和老師的可能就是家長委員會的建議信。在低年級便開設閱讀寫作課,會讓孩子寫讀後感。
一聽到讀後感,可能大人都會頭疼,看書就算了,還要長篇大論地寫感想,太煩人了。可美國小學的讀後感要求並不高,不需要完成一篇獨立的文章,而是針對一些問題進行回答。這一點,家長可以從孩子低年級開始借鑑。只要孩子看了書,動了腦子,都可以回答這些簡單模式的問題,如你為什麼選擇這本書,你對本書的評價如何(五顆星,孩子根據書在心中的分量給星星數),主人公有哪些,請描述下主人公。孩子雖然回答這些問題很簡單,但堅持去做,長期以往,其實就可以串聯成一篇文章。從簡單開始,讓孩子養成閱讀而後有感的學習思路。
可是又有家長質疑,孩子作業都做不完,哪有時間閱讀?這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撇開作業量不談,我們家長該怎麼為孩子創造閱讀的時間和養成習慣呢?最關鍵的前提,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完成作業一定是事半功倍。
那麼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在第二篇章就談到了這個現實的話題。
有幾個細節,不分主次地總結分享至此:
1、每個教室有自己的主題,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布置。每天不同的課程可能需要到不同的教室去。(一般在小學高年級中展開這種「走班」式上課。)
2、周末沒有作業,考試成績保密。如果孩子們之間彼此問成績,可能會受到老師懲罰。因為老師不希望考得不好的同學受到大家的歧視,從而打擊他學習這門課的自信心。當然,有一點和中國教育是一致的,希望家長能配合學校,一起來監督自己的孩子放學後能按時、獨立、高質量的完成作業。有意思的是,美國小學對於不同年級的家庭作業有時間規定,四年級要求40分鐘作業,30分鐘閱讀,五年級要求50分鐘作業,30分鐘閱讀,越低年級,作業時間和閱讀時間遞減。
這裡,讓我想起孩子幼兒園的班主任王老師,她不像別的老師,她們的幼兒園也不像別的幼兒園,幾乎每天都會安排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她主張偶爾一周一次的安排少量作業,幾分鐘完成,而且大班仍屬於學前班,沒必要過早的背上書包,下學期可以考慮背書包,讓孩子慢慢過渡。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美國小學的課堂作業比較少,但課外興趣班的學習研究項目較多,也會有一些作業。說到成績保密,也不是完全保密。比如每張試卷上會有一個分數,分母代表總分或者題目總數,瘋子代表哈子的分數或是做對的題目數,另外還有一個百分數,意味著孩子的成績在百分之多少的孩子前面。
3、每天都有體育課。這一點,好像我們的小學還做不到。
4、英文學習由淺入深,最需要堅持的是閱讀的積累。書中提到,英語學習有自然拼讀法,剛剛學習語言文字的小孩子去讀,去感知,看字讀音,聽音寫字,不從音標學。當然,年級越高,語法等會加深難度。
此書通過真實全面地展現美國小學的現狀,讓我們直觀清晰的了解哪些是我們家長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去承擔起孩子教育的責任。
感謝此書,為我打開了另一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