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慢點,等等我們的靈魂——讀《旋轉在石磨上的歲月》有感
劉傑
人生在世,好多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譬如我和楊華先生的邂逅和得到他的大作《旋轉在石磨上的歲月》,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楊華我是知道的,大約在10多年前,他曾任我所在縣的宣傳部長,恰好那年縣文聯成立,開會的時候,他主持會議並且做了書面講話,與會的我可以說和他有一面之交,只不過他在主席臺上,我在主席臺下,並不曾真正相識。後來在別人的敘述中得知,他是靜寧人。不久,楊華又回靜寧工作了。
未曾想過能和楊華再次發生交集。
2019年初夏,我應靜寧文聯邀請,參加一個採風活動,竟然毫無徵兆地和楊華重逢了。他高興地握著我的手,詢問幾個熟知朋友的情況,之後又籤贈我一本他的散文集《旋轉在石磨上的歲月》。
楊華在自序中這樣寫道:「放棄,意味著收穫!放棄的,是喧囂,是紛擾,是煩累;而收穫的,則是一種簡單,一種率真,一種平淡。正是這退後的一步,才使我擁有了足夠的時間,讓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走過的路,重新審視人生和未來。」人生最難是自知,尤其是步入仕途之後,好多人為了升遷,不自知也不量力,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到頭來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甚至身敗名裂。楊華是自知的,他明白「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於我來說,什麼是隨意的,什麼是無奈的,什麼是快樂的,什麼是痛苦的,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什麼是自己之外的……」惟其如此,他才毅然決然地回歸自己,靜心斂神,讀書寫作。
我和楊華雖然都是六零後,但10多年時間裡僅僅有過兩次相見,第一次還是陌路之人,而且他自幼在靜寧的黃土坡上長大,我則生長在蒼茫的關山林海,欣慰的是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沒有一絲隔膜,等讀完他的文字,更是相見恨晚。我喜歡楊華樸實無華,不加雕飾的文字,它講述的好多經歷就是我的翻版,這也許緣於我們年齡相近,且都是貧苦農家出身。
柏夫和李新立都是我喜歡和敬仰的作家,他們對楊華的寫作特點和優秀作品做了全方位的詮釋和剖析,為讀者讀懂楊華做了很好的引導。讀完《旋轉在石磨上的歲月》,我的感覺是真誠、樸實、感恩和回饋。第一輯「性情走筆」所選19篇文字多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尤以《那些生活在鄉村的鳥兒們》《垂手而立》《青杏》和《書緣》生動感人。《那些生活在鄉村的鳥兒們》裡,作者用空靈雋永的文字,把那些鄉村常見的麻雀、喜鵲、斑鳩、小杜鵑、大杜鵑和燕子,從它們的外貌特徵和生活習性,做了精彩的描寫,生動鮮活,詼諧有趣,我想每一個在鄉村長大的人,誰會忘記這些多年的玩伴呢?《垂手而立》中的自我反思,《青杏》裡發自內心的追悔,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誠。第二輯「鄉情記憶」收編的18篇文字,應該是作者對鄉村的感恩,雖然那是一個清貧到家無隔夜之糧,饔飧不繼的歲月,但是那種純粹的真誠和美好,銘刻在每一個人的心頭,揮之不去,難以忘記。《旋轉在石磨上的歲月》,作者把推磨這個苦差事描述的生動有趣,甚至苦中有樂,讓讀者在感受生活艱難的同時又忍俊不禁。作者在文末有自己的感悟「其實,只要留心,你會發現,人世間有很多事是由旋轉的圓組成的呢,不是嗎?光滑的磨道上留下一圈圈頭尾相連的圓,孩子們在重複的圓上長大;從秋播到夏收,從夏收再到秋播,一年四季轉了一個圓;從前吃著自然生長的蔬菜,後來吃大棚裡反季節的,現在卻又感覺還是自然生長的好,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上;人呢,從自己的哭聲裡,別人的笑聲裡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在別人的哭聲裡離開這個世界,完成了人生的一個大圓,這個大圓,正是由和磨道裡一樣旋轉著的眾多小圓組成的……」「故鄉地名瑣憶」和「小學舊事」系列文字,都能讀出作者對故土的深情,樸素真誠,令人動容。《城裡的燈泡比月亮還亮》和《那年那月,我眼熱的公家門和公家人》則引起了我心底的共鳴,嚮往燈泡的明亮和端上公家的飯碗,是多少鄉村父母和孩子夢寐以求的啊!第三輯「親情素描」裡的9篇文字是作者對親情的感恩和回饋,尤以《父親的生日禮物》和《母親的「電話號碼薄」》令人共鳴。在我們碎小的時候,父母不止一次地詢問長大了做什麼,管不管他們。我們昂首挺胸,聲音洪亮,言之鑿鑿地承諾長大了要給父母買好吃的,可是當我們長大,父母老邁,又何曾吃過幾次我們買的「好東西」呢?第四輯「世情評彈」所選8篇作品,都是作者有感而發,語言冷峻犀利,和前面的溫婉抒情形成鮮明對比。
《旋轉在磨盤上的歲月》是一本優秀的散文隨筆集,裡面的不少篇章被多家報刊選載和轉載,都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作者在日後的寫作中,能夠有意識的思考當下鄉村民眾的內心糾結和矛盾,關注新時期鄉村凸顯的焦點,那麼呈現給讀者的文字就會多一點鈣質,多幾分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