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石磨
作者 / 天賜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住在中山路第六市場邊上的南磚仔埕的巷子裡。巷子23號的門邊屋簷下有一圓形石墩,其上放置著一方石磨,石磨是誰家的,沒人曉得,這石磨順理成章地成了巷子人家的公用之物。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石磨,巷子裡的這方石磨一天也沒閒著,天天有人磨這磨那,磨米,做米糊;磨黃豆,做豆漿;磨花生,做花生漿;還有磨玉米、磨麥子的。
鄰裡關係很好,大清早出來磨東西,石磨旋轉發出「轟轟」的悶響,23號人家也不會責怪,有時見人推磨吃力,還會出來搭把手。附近人家都知道我們巷子裡有方公用石磨,都跑來用,誰磨完了,都會很自覺地把石磨洗得一乾二淨。有時石磨扶把的繩子斷了,使用的人就會去街上買來繩子換上;石磨用久了,齒會磨平,有人請來石匠鏨磨,工錢多少,有時巷裡居民組長挨家挨戶收取,也有家裡比較富裕的,一下子全付了。
一到年關,家家蒸年糕、炸炸棗,石磨從早到晚一刻也沒得停歇。大清早,地上就已經擺上了裝著米的大大小小的木桶,一個挨著一個,井然有序。住戶們不用在那等待,可以各自先忙家務事。這家快磨完了,會讓孩子跑過去叫你,沒人會插隊。若是誰家有急事,講一聲,鄰裡會互相禮讓,讓你先磨。
在小巷住了30多年,我從沒見過因爭磨吵架鬥嘴的。到了八點鐘,巷裡的男人們上班去了,孩子們上學去了,就剩大媽大嬸們,閒著沒事,你幫我推磨,我幫你下米,高興時,哼幾句歌,說幾個笑話。大家在一起,邊推磨邊聊天。
一晃30多年過去了,這方石磨已不見蹤影。可當年住過南磚仔埕巷子的人都忘不了那方石磨,忘不了當年推磨的情景,忘不了推磨時的喜樂,忘不了巷子裡的左鄰右舍。
作者
吳天賜,1951年出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優秀教師。愛好文學,興趣寫作,己在《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發表文章40多篇,參加"城市副刊"徵文活動,多次獲獎。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2019年福建這5城又將迎新發展!交通、學校、產業…143個大項目!
熬過今天,冷凍bye bye!暖暖和「流浪太陽」都在路上了!
刷屏!京劇版《鼓浪嶼之波》朋友圈火了!聽一遍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