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 | 那年 那巷 那石磨

2020-12-16 廈門日報

小巷石磨

作者 / 天賜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住在中山路第六市場邊上的南磚仔埕的巷子裡。巷子23號的門邊屋簷下有一圓形石墩,其上放置著一方石磨,石磨是誰家的,沒人曉得,這石磨順理成章地成了巷子人家的公用之物。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石磨,巷子裡的這方石磨一天也沒閒著,天天有人磨這磨那,磨米,做米糊;磨黃豆,做豆漿;磨花生,做花生漿;還有磨玉米、磨麥子的。

鄰裡關係很好,大清早出來磨東西,石磨旋轉發出「轟轟」的悶響,23號人家也不會責怪,有時見人推磨吃力,還會出來搭把手。附近人家都知道我們巷子裡有方公用石磨,都跑來用,誰磨完了,都會很自覺地把石磨洗得一乾二淨。有時石磨扶把的繩子斷了,使用的人就會去街上買來繩子換上;石磨用久了,齒會磨平,有人請來石匠鏨磨,工錢多少,有時巷裡居民組長挨家挨戶收取,也有家裡比較富裕的,一下子全付了。

一到年關,家家蒸年糕、炸炸棗,石磨從早到晚一刻也沒得停歇。大清早,地上就已經擺上了裝著米的大大小小的木桶,一個挨著一個,井然有序。住戶們不用在那等待,可以各自先忙家務事。這家快磨完了,會讓孩子跑過去叫你,沒人會插隊。若是誰家有急事,講一聲,鄰裡會互相禮讓,讓你先磨。

在小巷住了30多年,我從沒見過因爭磨吵架鬥嘴的。到了八點鐘,巷裡的男人們上班去了,孩子們上學去了,就剩大媽大嬸們,閒著沒事,你幫我推磨,我幫你下米,高興時,哼幾句歌,說幾個笑話。大家在一起,邊推磨邊聊天。

一晃30多年過去了,這方石磨已不見蹤影。可當年住過南磚仔埕巷子的人都忘不了那方石磨,忘不了當年推磨的情景,忘不了推磨時的喜樂,忘不了巷子裡的左鄰右舍。

作者

吳天賜,1951年出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優秀教師。愛好文學,興趣寫作,己在《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發表文章40多篇,參加"城市副刊"徵文活動,多次獲獎。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2019年福建這5城又將迎新發展!交通、學校、產業…143個大項目!

熬過今天,冷凍bye bye!暖暖和「流浪太陽」都在路上了!

刷屏!京劇版《鼓浪嶼之波》朋友圈火了!聽一遍不夠!

相關焦點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南安祖厝是一座帶天井的大房子,住著好幾戶人家,有一口公用的井和一方石磨。記得小時候,天剛亮,阿嬤起床忙活了。她麻利地將還帶著露珠的蘿蔔葉子齊頭削掉,用井水把蘿蔔表皮清洗乾淨,僅留出一兩根蘿蔔切成塊,其他的蘿蔔都切成細細長長的絲,稍微抓一下鹽,擠幹蘿蔔絲裡的水分,將發泡好的香菇和新鮮的豬腿肉都切成丁。
  • 閩南夜話|想念那碗香氣撲鼻的油飯
    閩南油飯作者/ 林素紅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在閩南,曾經流行著一種主食——油飯。油飯是用糯米,配上海蠣幹、香菇、肉丁等食材烹製而成的「鹹乾飯」,是閩南人逢年過節,孩子滿月時要吃的主食。它曾經在閩南人的餐桌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寄託著人們對飯油肉滿、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小時候,每當有親朋好友笑容滿面地捧著一大碗油飯送上門時,我們便知曉他們家有喜事了。
  • 閩南夜話|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做的糯米粿作者/林秀藝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會做些糕點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裡,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裡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糯米粿的糯米、花生和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糖也是村裡的糖廠生產的。
  • 閩南夜話|難忘那碗熱氣騰騰的麵茶
    時隔多年,有些東西吃過就沒了印象,唯獨母親炒的麵茶味道在我的記憶深處無法抹去,每次回味,心裡總覺得暖暖的,猶如看到兒時那一碗熱氣騰騰的麵茶,以及母親靜靜地收拾灶臺的背影。我想無論離家多久、離家多遠,這種難以忘懷的味道都會陪伴、溫暖我一輩子。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對我來說,聽聽她那動聽的聲音,看看她那美麗的笑容,買豆腐都成了一種享受。她家的豆腐質量也確實好,老豆腐有稜有角,不管煎煮燉炸,入口皆有濃鬱的豆香;水豆腐則細嫩柔軟,拿回家撒上蔥花和醬油,就是好滋味。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航拍器攝多年後,我們都搬離了百家村。一晃幾十年,我竟沒有回去過。
  • 閩南夜話|蚊香裡的記憶
    蚊香裡的記憶作者 /謝平貴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兒時的夏夜,我喜歡躺在那塊寬大的楠木板上,透過天窗打量著老宅外的月朗星稀,享受著穿堂風帶來的絲絲涼意有一次,他在捎帶蚊香的時候,很認真地對我說:「今天,黑豆伯要考考你,謎面是『海水衝洗臭水溝,室內點蚊香驅蚊』,讓你猜一句閩南俚語。」我冥思苦想好一陣子,終於想出來:「變無蚊。」 「變無蚊」這句閩南語,本意是指無所適從,無計可施,而黑豆伯出的謎面恰好是指雙管齊下,蚊子無路可逃。眾人聞之,隨即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爽朗笑聲。黑豆伯為了獎勵我,還特意送我一整卷用牛皮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蚊香片。
  • 閩南夜話|美味的滿月油飯
    滿月油飯作者 / 亞勉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老家翔安,親戚家的嬰兒滿月,送來了紅雞蛋和一大盆油飯,望著那一盆油光發亮的醬色油飯,我心裡樂開了花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在閩南農村,遇上家中嬰兒滿月,許多人家會做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油飯,在嬰兒滿月那天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收到油飯的人家,會將自家的米放些在裝油飯的盤子裡,向送油飯的人說:「讓嬰兒頭殼硬!」這是祝福嬰兒健康成長的吉利話,也叫「壓盤」。「壓盤」也有用面線的,吉利話則改成「讓嬰兒長歲壽!」
  • 夜讀|兒時記憶中的石磨
    我父親有三兄弟,分家時,石磨作為家當分給大哥(我父親)。兩位叔叔家並沒有再購置石磨,實際上仍是三家共用。農村逢年過節做米粿,非用石磨不可。三家使用石磨按規矩,誰先說誰先用,如遇急用者由大嫂(我母親)出面協調,不搶不爭,和諧用磨。一臺石磨也成為三妯娌和睦共處的見證,大家從未因為爭先後起紛爭。
  • 閩南夜話|「有空來泡茶」
    廈門的茶作者 / 小一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在閩南話裡,茶可以搭配很多動詞,比如喝茶、吃茶、泡茶。小時候常聽說「閩南功夫茶」的名號,卻完全不知所以,就像笑話裡說的那樣,誤以為會泡功夫茶的都是武林高手,用功夫泡茶。長大之後才知道,所謂功夫茶講究的是泡茶的功夫。曾見過高手泡茶,將茶壺放在茶几中央,再將茶杯圍成圓形擺在茶壺四周,只見他深吸一口氣,提起壺把,壺口九十度向下,快速地繞著茶杯轉圈,眨眼的工夫,一個個空杯已然被注滿了茶水。
  • 閩南夜話|滿煎糕哪個部分最好吃?
    一大早洗漱完畢,熱茶一泡,在香茶徐徐入口之後,咬一口「滿煎糕」,那「開放式」的雙層脆皮和內裡鬆軟適中的發糕,再加上中間夾著的芝麻糖花,立刻讓你唇齒含香,之後,再啜上一口熱茶,這時,你就知道「滿煎糕」有多好吃了。「滿煎糕」的製作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因為火候決定著「滿煎糕」的口感,所以,店家選用是一口有邊沿的生鐵平底鍋。
  • 閩南夜話|思鄉佳品青果豉
    因為橄欖成熟的時候是青色的,稱為青果,而加工過程與閩南農村常制的豆豉差不多,「青果豉」便因此而得名。因其有清涼生津的作用,也叫「清津果」。它是經鹽漬加工製成的,所以還有「橄欖鹽」這一名稱。上世紀三十年代,橄欖鹽多以藥用為主,常人非病不買。數年後,有名的顏家春蜜餞鋪將其配方改良,製成食品、藥用兩者皆宜的甘草蜜餞,即「青果豉」。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而這些因素,在閩南童謠裡也有,比如《天烏烏》這首童謠:「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公做媒人,土蝨做查某(女人)。龜吹笙,鱉打鼓,水雞扛轎目凸凸,田嬰(蜻蜓)舉旗喊辛苦。火螢挑燈來照路,蝦姑擔盤勒屎肚。老鼠沿路拍鑼鼓,為著龍王要娶某。魚蝦水卒真辛苦,照見一個水查某。」
  • 閩南夜話|百吃不膩的「菜脯」
    那時的婆婆為了給還在上學的先生增加營養,會在菜脯中加點豬肉末,先生說那是最好的下飯菜。我經常在家做「老菜脯豬肚雞」,取兩條「老菜脯」切小塊,豬肚一個,土雞一隻,洗淨切塊焯水,放入幾片姜,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待雞肉和豬肚燉得爛熟,便可品嘗。如此一鍋,營養豐富,消食開胃,大人小孩都喜歡。「菜脯蒸鱸魚」是小侄女的最愛。
  • 閩南夜話|祠堂裡的燈光,總讓我感到溫暖
    害怕聽到聲音,可是耳朵卻是越發地靈敏,越是不想聽到的聲音越是聽得到,遠處好像有狼在叫,路邊的樹林裡傳來沙沙的響聲……那時候我最期盼的是看到祠堂門前的紅燈籠。黑夜裡,那一簇桔黃的柔柔的燈光總讓我感受到溫暖,哪怕身體依舊寒冷,可心中早已經被那束火光溫暖。那一抹閃爍著燈光於昏暗中的我,像是一盞盞的指引燈,帶給我溫暖和希望。
  • 【淨緣原創】那街 那巷(聆聽抗疫詩作)
    那巷(抗疫詩作)文/淨緣(2)那街 那巷(抗疫詩作)文/淨緣 在城裡 打聽汪清街沒幾個人說得上那街那巷 在老城的往事裡徜徉煤都和共和國長子同樣響亮第一噸煤第一噸鋁第一臺機械挖掘機共和國有多少個「第一」都出自這裡那是東北漢子勒緊褲帶報孝母親的情懷這場戰疫讓老城又成了名城
  • 閩南夜話 咖喱高麗菜
    拉板車的日子作者 / 李向群原載於2010年11月25日《廈門日報》城市副刊38年前,我從廈門八中高中畢業,四處找「頭路」(閩南話:活計)。我到居委會幹過副業組,到中華派出所幹過幾天糾察隊。我當時半天能拉兩到三車,一天能賺一塊多錢,用現在的話形容,那是相當有錢啦。但是,省吃儉用更是當年人們的最基本的原則。就算有錢,也得省著點吃。於是,中午歇息時,就在篔簹港邊、浮嶼和海口一帶找間飲食店填飽肚子。我找到的最適合的店家就是當時大同路的「吳再添」。
  • 閩南夜話|石碼五香,家鄉的味道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那年,那狗,那情
    姥爺告訴我們,當時他去牽黑背時,它一直站在原地不走,那賣主只好掏出那張100元,拍拍狗的頭說「我收了人家錢了,跟著人家走吧,到那聽人家話,好好給人家看家,人家會對你好的。」狗這才一步三回頭地看看舊主人,跟著姥爺回了家。那隻黑背是真通人性,特別聽話,而且還很兇猛,是個看家護院的好手,後來黑背被再次賣掉了,當時我年紀還小,不知道具體原因,只知道我家的第一隻狗是黑背所生。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她們那一輩的人,經過饑荒、吃過苦,深知「粒粒皆辛苦」,是十分愛惜糧食的。「我已經吃不下了!」我拍拍肚子,眨巴著眼睛對母親說:「我們可以做點番薯粉粿,您不是說不能浪費糧食嘛!」用剩粥來做番薯粉粿,是我們家做番薯粉粿的小秘密。我們家人口眾多,大鍋煮飯,殘羹剩飯是常有的事。母親用剩粥製作番薯粉粿非常嫻熟。
  • 漳州「刣豬巷」由閩南話口音「待御巷」演化而來
    「待御巷」舊照  為什麼叫「刣豬巷」?是一處專事屠宰的巷子嗎?其實,「刣豬巷」並不是街坊裡弄,它真正名字叫「待御巷」,原址位於漳州舊城南門溪的水中陸地三臺洲之一。相傳,乾隆皇帝遊江南時,船隊經過南門溪時,見溪邊洗衣婦一個個跪著觀望,乾隆不懂閩南婦女是用跪姿洗衣服的,便問隨從這些婦人在做什麼?地方官員急中生智,乘機奉承道:「這是民女跪著迎候皇上。」乾隆一聽龍顏大悅,即興命名此地為「待御巷」。漳州市文史專家、市政協海峽文史資料館館長江煥明認為,待御巷名字的由來,還跟南宋末代皇帝趙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