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滿煎糕哪個部分最好吃?

2021-01-09 廈門日報

美味「滿煎糕」

作者 / 李向群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友人告訴我,每周日都要去八市逛一下,為年過八旬的父母親買「滿煎糕」。

「滿煎糕」是廈門老市民的喜愛。一大早洗漱完畢,熱茶一泡,在香茶徐徐入口之後,咬一口「滿煎糕」,那「開放式」的雙層脆皮和內裡鬆軟適中的發糕,再加上中間夾著的芝麻糖花,立刻讓你唇齒含香,之後,再啜上一口熱茶,這時,你就知道「滿煎糕」有多好吃了。

「滿煎糕」的製作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因為火候決定著「滿煎糕」的口感,所以,店家選用是一口有邊沿的生鐵平底鍋。這種鍋也叫「平鼎」,邊沿大概一寸高,受熱面積大且均勻,我們閩南人煎餅、煎「蚵仔煎」用的就是這種專用廚具。

做「滿煎糕」之前,店家先得調製好麵漿:麵粉裡調入水,加入些許發粉和白糖或紅糖,調出來的麵漿稀稠得當,較理想的狀態是用「獻嘴碗」(廈門人家常用的廣口飯碗)舀起麵漿,能將碗中麵漿緩緩倒出而不再有太多麵漿殘留碗中為宜。

店家控制著「平鼎」燒熱的溫度,恰到好處時,用「獻嘴碗」 舀起麵漿,對著已經抹了一點點清油的「平鼎」,自外向內繞著圈把麵漿倒入。一碗「獻嘴碗」麵漿,就是做一大份「滿煎糕」的用量,店家對此瞭然於心。將麵漿倒入「平鼎」之後,不一會兒,絲絲焦糊味衝破麵漿表面上冒出的氣泡而形成的氣孔,散發了出來,這時,店家就得趕快用平鍋鏟順著「平鼎」邊沿向鍋底鏟,避免黏鍋現象的產生。

氣泡還在往上冒,誘人的香氣在預告:麵漿已經熟透,已經成為「糕」了。這時,動作嫻熟的店家會抓起一把芝麻糖花均勻地撒在「糕」上,極快地用平鍋鏟將一半的「糕」鏟起敷在另一半之上,也就是說,一個單層的圓變成一個雙層的半圓。然後,店家用亮晃晃的不鏽鋼刀將半圓狀的「糕」先橫向切開,切出個小一點的半圓,小半圓切成兩塊,小半圓以下再切三塊。

據說,小半圓切成兩塊口味最好,因為這兩塊貼在「平鼎」邊沿而形成的焦了的「脆邊」實在好吃。難怪,聰明的食客們總是在店家分切時,跟店家絮絮叨叨地「套近乎」,就是為了讓店家把這一兩塊最好吃的賣給他。

作者

李向群,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原廈門市語言學會副會長、秘書長。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許夢潔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黃靜芬 羅小州 審核:楊佳音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閩南祖傳「切糕」 泉州「滿煎糕」好吃又實惠
    泉州小吃「滿煎糕」俗語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用這句話來形容後坂小區黃阿姨做的滿煎糕,一點不為過。啥叫滿煎糕?這可是具有閩南特色的傳統面點哦,它的原料是麵粉和紅糖,剛起爐時像個圓盤,經刀切成一塊塊狀似三角形,猶如閩南版「切糕」。清晨起來,胃口還沒完全打開,喝上一杯剛榨好的豆漿,配上剛出爐還冒著香氣的滿煎糕,日子頓時神清氣爽。話題回到黃阿姨的滿煎糕,那可是遠近聞名。
  • 閩南特色小吃 之 滿煎糕
    滿煎糕也是裝載著滿滿的美好的童年回憶,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每年中必有一次,因拜拜要用,會一次性做很多,可以吃個十來天都不成問題,實在是吃不完,就曬成幹來進行儲藏,隨吃隨取,曬過的滿煎糕,口感非常的硬Q。
  • 廈門滿煎糕,糕點的柔軟香甜,蔗糖與花生的酥脆,最佳拍檔
    糕點在閩南民間還是相當流行的,今天老玉米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廈門的滿煎糕。滿煎糕呈錐形,內似蜂窩,食鬆軟,夾層香甜,是冬春季節的佳點。 清晨起來,胃口還沒完全打開,喝上一杯剛榨好的豆漿,配上剛出爐還冒著香氣的滿煎糕,日子頓時神清氣爽。簡直不要太幸福了!
  • 滿煎糕,這道充滿古早味的早餐,你吃過嗎?
    滿煎糕,這道充滿古早味的早餐,你吃過嗎?滿煎糕,滿是達到極點的意思(閩南話裡讀muan,第三音),是閩南人常吃的一道面點,糕外表平平,中間層的「細胞」比較大,切面層看起來呈牙齒狀,剛出爐的時候吃,表皮有點脆,中間糕體很Q。如果放到隔天,表皮由於接觸空氣太久會軟掉。
  • 閩南特色的早點之一滿煎糕,好吃做法簡單
    滿煎糕是閩南特色的早點之一,形狀呈錐形,內似蜂窩,食鬆軟,夾層香甜,是冬春季節的佳品。同時這也是一款有歷史的糕點,和清代左宗棠有關。詳情這裡不贅述,具體可以百度。小時候想吃都得到立夏那天才能吃到,因為在小編的家鄉在立夏那天就會打面或煎滿煎糕拜拜。
  • 開了二十多年的店,一塊滿煎糕成就甜美的記憶,每天可以做幾百鍋
    金黃誘人的滿煎糕「滿煎糕」一個根據閩南發音命名的食物,有的還把它叫做閩南的銅鑼燒。滿煎糕起源於清,後面又經閩南人傳播到臺灣、廣東和東南亞。很多老廈門人把它當作早點來吃,再配上一壺熱茶,早餐完美解決。而且八市這家滿煎糕可以說是廈門人心中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了,這家用簡單的一個小吃徵服了周邊甚至遊客的味蕾。滿煎糕價格不貴,可以說是很便宜,早餐一塊就夠只需兩三塊錢。滿煎糕的口味有三種,分別是黑芝麻、紅糖和花生,花生和黑芝麻都是磨碎夾在中間的。
  • 泉州人的早餐「滿煎糕」 皮香鬆軟餡甜可口
    核心提示  說起泉州人的早餐,除了廣受歡迎的面線糊外,還有另一樣美食——滿煎糕。這道獨具閩南特色的傳統糕點,吃起來麵粉糕體鬆軟滑潤,中間夾層的紅糖餡香甜可口,再配上一杯剛榨好的豆漿,頓覺神清氣爽。日前,記者來到泉州市區東塗社區後坂小區一家店鋪,探訪滿煎糕的製作過程。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古早味曼煎糕
    「古早」是個閩南話詞彙,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古時候」、「早時候」。這一詞彙不僅流行於閩南語系的泉州、潮汕、臺灣等地,也成為東南亞不同族系華人間的一個共有詞彙。古早味,就是用傳統方法製作的東西,可以理解為值得懷念的味道。比如古早味的老宅子、古早味的臭豆腐。
  • 花生湯黃金豆腐袋,滿煎糕還有芋包,這都是些什麼神仙美食
    花生湯黃金豆腐袋,滿煎糕還有芋包,這都是些什麼神仙美食廈門靠海,除了有很多海鮮和美景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美食。這些美食聽著很新鮮,讓人不禁好奇心大動,食慾跟著也就上來了,有的美食做法也不難,了解了之後可以試著自己做一下,既好吃又有趣。
  • 閩南夜話|美味的滿月油飯
    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在閩南農村,遇上家中嬰兒滿月,許多人家會做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油飯,在嬰兒滿月那天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收到油飯的人家,會將自家的米放些在裝油飯的盤子裡,向送油飯的人說:「讓嬰兒頭殼硬!」這是祝福嬰兒健康成長的吉利話,也叫「壓盤」。「壓盤」也有用面線的,吉利話則改成「讓嬰兒長歲壽!」
  • 閩南夜話|蚊香裡的記憶
    有一次,他在捎帶蚊香的時候,很認真地對我說:「今天,黑豆伯要考考你,謎面是『海水衝洗臭水溝,室內點蚊香驅蚊』,讓你猜一句閩南俚語。」我冥思苦想好一陣子,終於想出來:「變無蚊。」 「變無蚊」這句閩南語,本意是指無所適從,無計可施,而黑豆伯出的謎面恰好是指雙管齊下,蚊子無路可逃。眾人聞之,隨即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爽朗笑聲。黑豆伯為了獎勵我,還特意送我一整卷用牛皮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蚊香片。
  • 閩南夜話|百家村的「豆腐西施」
    當時百家村有兩三家豆腐店,「豆腐西施」的店離我家最近,她家的豆腐也最好吃。當然,我愛到她家買豆腐,不僅是因為她模樣好看,還因為她對我們這些饞嘴的小孩是最大方的,有時見我拿了豆腐還不走,她會盛一小碗豆腐腦給我吃。對我來說,聽聽她那動聽的聲音,看看她那美麗的笑容,買豆腐都成了一種享受。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吃時,先喝一口濃湯,醒舌暖胃;然後,輕輕一吸,粉粿順滑入口,一不小心,就會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來不及品味就滑進肚子了;第三口,留了個神,細嚼慢咽,粉粿Q彈,各種濃鬱的滋味帶來豐盈的口感,令人慾罷不能——這麼好吃的番薯粉粿,我每次都吃得「差點連舌頭都吞下去」!
  • 閩南夜話|「有空來泡茶」
    廈門的茶作者 / 小一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在閩南話裡,茶可以搭配很多動詞,比如喝茶、吃茶、泡茶。小時候常聽說「閩南功夫茶」的名號,卻完全不知所以,就像笑話裡說的那樣,誤以為會泡功夫茶的都是武林高手,用功夫泡茶。長大之後才知道,所謂功夫茶講究的是泡茶的功夫。曾見過高手泡茶,將茶壺放在茶几中央,再將茶杯圍成圓形擺在茶壺四周,只見他深吸一口氣,提起壺把,壺口九十度向下,快速地繞著茶杯轉圈,眨眼的工夫,一個個空杯已然被注滿了茶水。
  • 閩南夜話|石碼五香,家鄉的味道
    「五香」要好吃,選肉很關鍵。石碼五香通常選用肥瘦適中的五花肉,這樣做出來的五香油而不膩,口感好。五香主要分生坯和油炸兩種。先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加上適量的洋蔥、澱粉、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等,調拌入味後,以豆腐衣為外皮,裹成直徑約2~3釐米的長桶狀,這就是五香生坯。
  • 閩南夜話|想念那碗香氣撲鼻的油飯
    閩南油飯作者/ 林素紅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在閩南,曾經流行著一種主食——油飯。油飯是用糯米,配上海蠣幹、香菇、肉丁等食材烹製而成的「鹹乾飯」,是閩南人逢年過節,孩子滿月時要吃的主食。它曾經在閩南人的餐桌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寄託著人們對飯油肉滿、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小時候,每當有親朋好友笑容滿面地捧著一大碗油飯送上門時,我們便知曉他們家有喜事了。
  • 閩南夜話|思鄉佳品青果豉
    因為橄欖成熟的時候是青色的,稱為青果,而加工過程與閩南農村常制的豆豉差不多,「青果豉」便因此而得名。因其有清涼生津的作用,也叫「清津果」。它是經鹽漬加工製成的,所以還有「橄欖鹽」這一名稱。上世紀三十年代,橄欖鹽多以藥用為主,常人非病不買。數年後,有名的顏家春蜜餞鋪將其配方改良,製成食品、藥用兩者皆宜的甘草蜜餞,即「青果豉」。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而這些因素,在閩南童謠裡也有,比如《天烏烏》這首童謠:「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公做媒人,土蝨做查某(女人)。龜吹笙,鱉打鼓,水雞扛轎目凸凸,田嬰(蜻蜓)舉旗喊辛苦。火螢挑燈來照路,蝦姑擔盤勒屎肚。老鼠沿路拍鑼鼓,為著龍王要娶某。魚蝦水卒真辛苦,照見一個水查某。」
  • 閩南夜話|難忘那碗熱氣騰騰的麵茶
    母親炒麵茶作者 / 燕子呢喃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姐姐買了一袋麵茶送我,說是吃過幾家後,認為這個品牌的麵茶最好吃,讓我當早餐。大概是期望值太高,吃完總覺得沒有兒時母親炒的麵茶好吃。小時候,我們家裡四個兄弟姐妹都在念書,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母親善於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生活過得還不錯,從小到大我們四個孩子都沒挨過餓。母親是左鄰右捨出了名的巧手,偶爾會自製肉鬆、魚鬆,醃製鹹鴨蛋、鹹菜、蘿蔔乾來佐飯,所以當時我們家的夥食還算是不錯的。
  • 同安區幼兒園辦閩南文化節 孩子們說好開心
    歌仔戲培訓  ●同安區西湖小學:  宋江陣  ●其他學校:  編寫閩南文化校本教材  與周邊社區互動學習閩南文化――12月28日至29日,同安區實驗幼兒園舉辦一年一度的閩南文化節,現場邀請閩南民間藝人展示傳統手藝、更有各種閩南美食任意吃、現場體驗閩南傳統美食製作等活動,吸引了1700多名孩子和家長共同品味同安深厚的歷史文化。  同安區教育局在弘揚閩南文化、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上不遺餘力,長期以來在全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傳承活動,「從娃娃抓起」,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