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滿煎糕」
作者 / 李向群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友人告訴我,每周日都要去八市逛一下,為年過八旬的父母親買「滿煎糕」。
「滿煎糕」是廈門老市民的喜愛。一大早洗漱完畢,熱茶一泡,在香茶徐徐入口之後,咬一口「滿煎糕」,那「開放式」的雙層脆皮和內裡鬆軟適中的發糕,再加上中間夾著的芝麻糖花,立刻讓你唇齒含香,之後,再啜上一口熱茶,這時,你就知道「滿煎糕」有多好吃了。
「滿煎糕」的製作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因為火候決定著「滿煎糕」的口感,所以,店家選用是一口有邊沿的生鐵平底鍋。這種鍋也叫「平鼎」,邊沿大概一寸高,受熱面積大且均勻,我們閩南人煎餅、煎「蚵仔煎」用的就是這種專用廚具。
做「滿煎糕」之前,店家先得調製好麵漿:麵粉裡調入水,加入些許發粉和白糖或紅糖,調出來的麵漿稀稠得當,較理想的狀態是用「獻嘴碗」(廈門人家常用的廣口飯碗)舀起麵漿,能將碗中麵漿緩緩倒出而不再有太多麵漿殘留碗中為宜。
店家控制著「平鼎」燒熱的溫度,恰到好處時,用「獻嘴碗」 舀起麵漿,對著已經抹了一點點清油的「平鼎」,自外向內繞著圈把麵漿倒入。一碗「獻嘴碗」麵漿,就是做一大份「滿煎糕」的用量,店家對此瞭然於心。將麵漿倒入「平鼎」之後,不一會兒,絲絲焦糊味衝破麵漿表面上冒出的氣泡而形成的氣孔,散發了出來,這時,店家就得趕快用平鍋鏟順著「平鼎」邊沿向鍋底鏟,避免黏鍋現象的產生。
氣泡還在往上冒,誘人的香氣在預告:麵漿已經熟透,已經成為「糕」了。這時,動作嫻熟的店家會抓起一把芝麻糖花均勻地撒在「糕」上,極快地用平鍋鏟將一半的「糕」鏟起敷在另一半之上,也就是說,一個單層的圓變成一個雙層的半圓。然後,店家用亮晃晃的不鏽鋼刀將半圓狀的「糕」先橫向切開,切出個小一點的半圓,小半圓切成兩塊,小半圓以下再切三塊。
據說,小半圓切成兩塊口味最好,因為這兩塊貼在「平鼎」邊沿而形成的焦了的「脆邊」實在好吃。難怪,聰明的食客們總是在店家分切時,跟店家絮絮叨叨地「套近乎」,就是為了讓店家把這一兩塊最好吃的賣給他。
作者
李向群,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原廈門市語言學會副會長、秘書長。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許夢潔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黃靜芬 羅小州 審核:楊佳音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