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佳品青果豉
作者 / 頡剛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年前,我和父親與旅居菲律賓的長輩通電話,話題不由轉到春節家宴的準備上。談及各類可口食材的準備,長輩忽地問我們,咱們家鄉人過年還吃青果豉嗎?
青果豉?外地的朋友多半不知其為何物。這是福建省特產橄欖的幼嫩果肉為原料,加上香料、中藥等製成,是廈門蜜餞廠的傳統品牌產品之一。因為橄欖成熟的時候是青色的,稱為青果,而加工過程與閩南農村常制的豆豉差不多,「青果豉」便因此而得名。因其有清涼生津的作用,也叫「清津果」。它是經鹽漬加工製成的,所以還有「橄欖鹽」這一名稱。上世紀三十年代,橄欖鹽多以藥用為主,常人非病不買。數年後,有名的顏家春蜜餞鋪將其配方改良,製成食品、藥用兩者皆宜的甘草蜜餞,即「青果豉」。
甜酸適度、鹹淡可口的青果豉不但清津潤喉,且具健胃消食之功效。一經推出,就從眾多蜜餞品類中脫穎而出。父親還記得,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中山路老街巷裡,時常有賣珠李仔(廈門民間對蜜餞的舊稱)的挑擔小販穿梭其間,吹著嗩吶招攬顧客,甚是趣味。他們的擔子上是裝著玻璃匣子的木箱子,從外面就可清楚地看到匣子裡裝著的各色誘人蜜餞,而最受孩子們青睞的往往就是青果豉。
上世紀八十年代,青果豉作為廈門蜜餞廠的拳頭產品,榮獲省級和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產品暢銷海內外。此時,售賣者已由挑擔小販改為食雜商店。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就會早早和奶奶來到位於中山公園對面的食雜店排隊買蜜餞。在我印象中,「點單率」最高的往往就是青果豉。這時的青果豉,包裝也已不是過去的簡易塑膠袋,而是青底紅標、裝潢考究的紙盒包裝。提到包裝,海外的這位長輩還談到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回廈探親的趣事。當時,他去朋友家拜訪,主人拿出青果豉請他吃。吃完青果豉,他竟向朋友討要空盒子。主人不解,疑惑外出多年的朋友怎麼收集起廢紙盒來。見他將空盒子整齊折好、小心地放入挎包,主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想把盒子帶回海外、留做紀念。
現如今,各類新潮時尚的休閒小食層出不窮,人們對傳統蜜餞的青睞度也大不如前了。而青果豉,這一特有的家鄉特產,留給閩南人、特別是旅居國外的華僑們,更多的是對於家鄉味道的一種眷念。
作者、朗讀者
林恆立,筆名頡剛。熱衷於探尋閩南方言與文化的奧妙,醉心於記錄家鄉鼓浪嶼的一切美好——音樂藝術、人文景致。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張洵 黃曉青 攝影:曾欣悅
編輯:陳少英 曾欣悅 審核:蔡文演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定了!廈門初三4月20日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