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張愛玲作品的人,對她都應該很了解。
從小的出生環境和後來的遭遇,都在她的作品裡有所體現。
儘管她活得很通透,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很深刻的。
她是我為數不多喜歡作者中的一個,從《傾城之戀》到《金鎖記》,從《紅玫瑰與白玫瑰》到《半生緣》。
她筆下的生命或多或少都帶有她的印記。
林心如版的《半生緣》看的是最揪心的。
在那個時代,作為家裡年長的顧曼璐,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呵護,卻不得不為了生計奔波,過早的體驗人情冷暖。
對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顧母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
對曼璐,她覺得照顧家庭是她的責任,哪怕是曼璐因此做了舞女。
她只覺得只要能按時有錢花就是好的,她不在意曼璐受了委屈,也不知道她多難。
雖然她說因為家庭拖累了曼璐,覺得對不起她,但在她心裡,還是看不起曼璐的。
而對於曼楨,同樣出身的二女兒,她卻能百般呵護。
從小就聽家裡人說,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都是早熟的孩子。
因為沒有人依靠,因為見的事態太多,更能察言觀色,洞察人性;更能克制自己和隱忍。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學會奔跑。
想起跟一個朋友聊天,聊到家庭和父母。
因為前些年家裡出了一些變故,很長一段時間他過得都很低沉。後來換了一個城市和工作,慢慢的好起來了,到現在做了經理,負責幾個城市的銷售。
我們聊天他說,爸媽根本不知道這些年他有多難。之前不敢說,現在不能說。
因為現在的工資比較高,所以他經常給爸媽寄錢。爸媽以為他掙錢很容易,經常往家給錢,給得還不少。
可是他們不知道,我朋友經常凌晨才回去睡覺。
我見很多次他深夜發的朋友圈。裡面有不甘,有無奈,有無措,這些我們都不會跟親近的人說。
因為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事自己扛,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這是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是你潛移默化學來的,要改很難。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
其實,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都必須要靠自己努力去實現。
不管家庭條件如何,都不應該成為你不努力的藉口。
想要有所建樹,必須乘風破浪。
我身邊有很多家庭條件不好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們從沒有放棄自己,我們都在默默地努力。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遇到一個很好的同事。
她的家庭情況也很一般,同樣作為老大,我們倆有很多共鳴。
她上學期間,也是靠自己兼職養活自己。工作之後,也在兼顧照顧弟弟,弟弟在讀大學,經常打電話讓她給買東西。
儘管後來條件好了,她也沒有慣著弟弟,滿足他的任何需求。
而是給他講道理,做榜樣,讓他也不要被原生家庭影響。
這才是一個姐姐,或者說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
不因失敗否定自己,也不會為了一點點成績沾沾自喜。
努力在自己的領域裡閃閃發光,如果你閃亮又能幹,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可以打倒你的。
願我們大家都能正確的看待自己,你越強大,世界對你越好。
圖片均來自網頁,侵權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