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拍賣理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評論丨拍賣理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

孫立堅(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在拍賣理論(博弈論的應用分支)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兩位史丹福大學的師生組合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

這次獲獎者研究的問題確實是社會經濟活動中最為關鍵的交易條件(價格)的形成機制問題,它是經濟學這個學科面對資源稀缺的天然約束條件,如何拿捏市場和政府的作用,來解決資源配置達到最有效乃至公平的結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僅在某些特殊商品、特殊市場,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它的異質性帶來交換機制的變化所產生的新的價格形成規律,而且更應重視帶著各種偏好、收入能力各不相同、市場地位(獲取信息的能力等)差距懸殊的消費者(買方)的異質性行為及其對於市場活力(企業生產的動力和家庭消費的意願)以及由此帶來的價格變化的影響。

拍賣理論的最大現實意義就是繼續沿著近20年不斷成熟和發展起來的信息經濟學、博弈論、契約理論的技術路線,來探討一個賣方面對多個異質性的買方在無法達到信息完全和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做到把資源交到對它的使用價值更為知曉、珍惜的需求方手裡,不至於出現讓買賣雙方後悔而最終退出市場的資源錯配的格局。為此,賣方的這種探索「合理價格」(不一定是市場均衡價格)的交易機制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它既要確保異質性的買方有動力接受交易過程中賣方展示的交易條件(價格),又要確保任何交易過程中不能出現一方利益的增加是建立在犧牲另一方利益基礎上的「不道德」策略帶來的結果。這兩個在不完全市場中交易的前提條件是確保資源錯配問題限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這裡,我想談談今年拍賣理論獲獎的現實意義以及對中國經濟的指導意義。首先,稀缺的資源(生產性資源、難以複製的藝術品等)價值如何來發現?如何來交易?保羅·米爾格羅姆教授提出的「相關評價」「聯繫原理」(linkage principle),以及對於「同時向上叫價拍賣」(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的設計都很好地抓住了消費者異質性、市場行為關聯性的特徵來確保市場活力的拍賣方式和拍賣價格。另外,在1982年他在合作論文《拍賣和競爭性競價理論》(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中提出投標者的估價可能是關聯的,一個競拍人對拍品的較高評價也容易提高其他參與人的評價。也就是說,任何買方的報價不僅會顯示出他自己關於物品評價的信息,還會部分地透露出其他買者的私人信息(異質性)。這樣,一旦拍賣中有信息被揭露出來,競拍人就能猜測到彼此可能的出價,因此,對拍賣人而言,能為他帶來最高期望收益的拍賣必定是那些能最有效地削弱競拍人私人信息的拍賣。在英式拍賣機制中,就是米爾格羅姆教授指出的「關聯原理」在起作用,較早退出拍賣的競拍人的報價顯示了他們關於物品價值的寶貴信息,使得贏者的拍賣價格有效地被連接到所有未獲勝競拍人的估價上,因而才能讓他產生較高的收益。當然不排除競拍人為了儘早拿下自己心愛的「物品」,不惜血本報出更高價格的現象(而一旦獲得所有權又常常為不值得衝動而後悔,這種現象被稱為「贏者的詛咒」)。但在荷式拍賣機制中,由於價格沒有任何聯繫或聯繫得非常不充分,拍賣人的期望收益將是最小的。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在這類「特殊市場」中進行交易的消費者利益,且不會出現資源錯配的問題(逆選擇現象),制度設計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則市場的失敗導致交易的萎縮既損害了企業家的利益,更損害了追求幸福體驗的消費者利益。這對今天經濟下滑過程中的政策重心應該從貨幣化逆周期管理拓展到制度設計優化這個目標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營造「歧視性價格」交易機制不僅不會破壞市場活力,而且恰恰可以通過滿足異質性消費者的需求,來彌補規模生產的標的只盯住一部分看重「性價比」的客戶群體,而失去了完全可以進一步「捕捉到」的體驗高質量消費的客戶群體這一缺憾。儘管後者也許小眾,但是差異化的交易條件(重視差異化的消費結構)足夠讓已近陷入產能過剩的廠商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由於廠商為技術積累所進行的業務拓展帶來的新增成本,比起開拓質量市場帶來的高收益還是要小很多,所以,非線性定價的能力就決定了企業在競爭中能夠走多遠。這種思維就是一種供給決定需求的策略,也是這種策略讓政府意識到,制度設計為了確保市場活力也應該要包容廠商歧視性價格的運營模式。

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諸多產業出現初始固定投資與提供服務時的變動成本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現象。企業的生存需要將「產能成本」分攤給消費者,但又不至於造成市場萎縮,這樣的最優策略是否存在?威爾遜教授的合作論文《產能定價》與時俱進,彌補了這一理論空白,使得「非線性」定價機制對於現實成本和價格的模擬更加逼真了。產能定價理論中考慮的重要現象是:不同的消費者對於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的「量」和「質」是不同的。「量」即是指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質」在這裡的代理變量則是指廠商的「交貨時間」或「提供服務的時長」。消費者需求在「量」和「質」上的異質性使得廠商招致的「產能成本」與「變動成本」不同。

威爾遜等人的研究對於這一複雜問題進行了非常好的歸納。他們提出了「產能要價」(capacity charges)以及「服務要價」的概念。「產能要價」是由設備的最大產量決定的,而「服務要價」(彌補維持和運行成本的收入)是由設備的運行時間決定的;廠商在制定「最優價格方案」(optimal price schedule)時,在計算產能成本和服務使用成本的基礎上利用消費者的偏好差異來獲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於是,威爾遜等人得出了「產能要價」以及「服務要價」的「二維非線性定價規則」。這一規則的核心思想是,對具有異質性的消費者進行價格歧視,從而實現壟斷利潤最大化。這裡的「二維」即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需求的「量」和「質」上的差異。這一定價原則帶來的重要方便是,廠商並不需要去了解面對的每一個消費者的「偏好」如何;也就是不需要在討價還價中得知特定的消費者的更多的「偏好特徵」然後再確定價格。廠商所要做的只是,掌握整個市場上消費者的「偏好結構」(the structure of their preferences)是如何的(這比掌握每一消費者的偏好容易多了),利用消費者的「自我選擇性質」(self-selection properties),使不同偏好的消費者自動在「最優價格方案」中對號入座。比如,對於「量」需求少而「質」要求高的消費者而言,價格機制中只需要讓他們支付更低的「產能要價」(彌補固定成本)即可,比如印表機價格本身不貴,企業的利潤更多的是來自於這批消費者支付的更高的「服務要價」(彌補邊際成本),比如,墨粉和印表機的修理成本。同理,對於追求「量」的消費者群體,則應設計一個能夠支付更高的「產能要價」,和支付較低的「服務要價」即可。這種定製化的價格策略恰恰就是利用了消費者的異質性特點在不犧牲市場活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消費者和廠商「合作共贏」的價格形成機制。今天在通訊市場、版權市場等就有這種「歧視性價格」機制在發揮積極作用。人們的購買行為是有「需求外部性」(demand externalities)的;當有更多的人使用通訊服務,有更多的人購買版權時,通訊設備的邊際產能成本以及通訊服務的邊際成本會降下來;版權的使用費也可能因為購買規模變大而下降。威爾遜等人的模型提出了存在需求外部性時的最優定價原則。這時,決定廠商利潤的因素有如下三個:產能、使用量以及市場份額。而這三者是相互影響的。

第三,拍賣理論的現實意義和政策設計的指導意義就在於它把消費者利益、企業的商機和政府的功能都整合在一起了,提出了尊重市場異質性特徵來確立市場活力所需要的交易機制和交易條件的重要性。如果市場的這三個重要參與者中任何一方出現行為扭曲問題,那麼最終都會嚴重影響到效率乃至公平的實現,而且有可能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陷入長期錯配,甚至導致收入分配扭曲(不公平)而造成市場萎縮。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承認歧視性價格這樣一種交易條件和配套的交易機制,是今天政府必須要認知的市場特點。同時在今天的競爭環境當中,企業也要學會怎麼樣了解客戶,來設定「歧視性的價格」以確保自己的生存空間。尊重市場規律、用好市場手段諸如拍賣本領是企業必須要補的短板。

另一方面,今天政府如何來創造一個市場活力的營商環境和配套的制度體系也是這次拍賣理論給我們的又一個重要啟示。因為隨著經濟發展,整個經濟的交易網絡會日益走向複雜化,所以,政府不僅要激發市場的活力,同時還要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和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這樣行為的發生,這種治理能力顯得格外重要。

說到具體做法,應該反映在「放、管、服」這三個字上。放,就是要放鬆管制,充分發揮市場差異化的定價模式和消費者認可的經營模式所帶來的市場活力,而不能夠想當然去創造一個所謂的公平的機制,損害市場活力。管,就是要加強監管,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就需要思考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機制的設計當中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並不代表這個市場行為人是非理性的,所以我們要不斷完善制度設計。第二種可能性是有人濫用市場遊戲規則和歧視性價格的交易機制,利用信息不對稱損害弱勢群體利益,包括消費者,所以對於這一類性質的問題,國家要強化監管,讓這種行為付出昂貴代價。服,更多地強調政府必須在制度設計和信息披露等機制上提供更大的規範性、透明性和便利性的功能。為此,政府治理能力要與時俱進,不能夠讓政策效果違背初衷,成為阻礙營商環境優化的負面因素。

總之,今年瑞典皇家學院對經濟學諾獎人選的評定,可能是想通過拍賣理論告訴社會大眾:擺脫經濟低迷的困擾不能夠過度依賴政府貨幣化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市場自身活力修復的交易機制和交易條件的完善以及政府的包容和相關服務的跟進,這三者的合力作用,形成激發市場活力的價格形成機制,讓政府逆周期的宏觀政策管理效果充分發揮出來。

(作者:孫立堅編輯:洪曉文)

相關焦點

  • 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拍賣理論」究竟是什麼?
    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辭中寫道,「他們運用自己的見識,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拍賣理論」究竟是個啥,竟有如此的「魔力」?怎麼理解兩位教授的突出成就,他們的發現又如何深刻地影響了現實?
  • 改進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 兩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既有積極意義也有很大弊端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與失
    有人認為這種相對單一的經濟學發展路線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經濟學的統一,提高了經濟理論研究的精確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使人們對經濟現象的認識和判斷更加有根據。但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  總體上看,諾貝爾經濟學獎推動了西方經濟學的快速發展。40多年來,這一獎項表彰了西方經濟學的諸多重要研究成果,也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西方經濟學的最高獎。
  • 改變拍賣行業!今年這兩位美國人分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騰訊財經訊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騰訊財經訊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拍賣的「新形式」獲 2020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兩美國學者獲此殊榮
    (圖片來自北歐時報)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悅然教授公布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72歲的美國人保羅·米爾格龍(Paul R. Milgrom)和83歲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瑞典皇家科學院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2日上午11:45分在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們是為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
  • 諾貝爾經濟學獎「爆冷」?他們設計的新拍賣形式影響全球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值得一提的是,威爾遜是米爾格羅姆的論文導師。事實上,在開獎之前,路透社等機構都對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選做出了預測,兩位經濟學家並沒有進入獲獎熱門人選的名單。頒獎結束後,美媒打趣道,本屆經濟學獎再一次延續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常爆冷門的傳統。
  • 走近現實的經濟學--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點評
    10月9日,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 坎內曼和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的弗農 史密斯,因其對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奠基性貢獻分享了這一獎項。  坎內曼所致力研究的行為經濟學,是一門介於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試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進行修正,從而將更為複雜的人類行為分析融入標準的經濟理論之中。
  •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鮮出爐!怎樣和孩子解釋「拍賣理論」?
    這個理論有什麼用呢?兩位經濟學家有什麼研究趣事?聽灰鴿叔叔為孩子們深入淺出地分析。不想錯過優質信息,將我們設為星標🌟一起前行博雅小學堂的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大家好。我是灰鴿叔叔,這次我們來說說熱乎的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有一家出版社等著他們的作者排隊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作者以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為基礎以全新的統一的研究方法,指出公司收入並不具有完全的可抵押性(或者說流動性),並因此導致了對流動性的需求和流動性短缺,從而得出了對資產定價、投資決策和流動性管理具有深遠意義的結論。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
    騰訊財經訊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兩名美國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平分619萬元獎金
    諾貝爾獎「開獎周」接近尾聲,10月10日,繼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平獎等幾大獎項揭曉後,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正式揭曉——奧利弗·哈特、本格特·霍姆斯特羅姆榮獲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理由是表彰兩位經濟學家對契約理論的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像諾獎的其他獎項一樣,不公布候選人,這使得每年獎項的揭曉充滿懸念,然而卻始終沒有脫離對現實經濟世界的關注。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懂拍賣理論的人生,可以省很多錢
    昨天傍晚,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授予Paul Milgrom和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貢獻。我們的特約作者司馬懿趕稿一篇,來和大家聊一聊本屆諾獎得主及其「拍賣理論」。我:……是的,上午進門的那位老先生,就是202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Paul Milgrom。另外一位獲獎者Robert Wilson則是Milgrom的導師,他們的獲獎原因是對拍賣理論的貢獻和拍賣形式上的創新。
  • James Broughel:建議取消諾貝爾經濟學獎
    原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今天 【編者按】自然科學的「諾獎」有客觀性,而社會科學的「諾獎」體現的只是某些專家的意見,不具有客觀性。經濟學是「理解」的科學,不是「硬科學」。「好的」經濟學是研習者自己去發現和認識的,不是給定的,發現和理解好的經濟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經濟學的過程。諾獎不是學習經濟學的風向標。諾獎得主中經濟學沒有入門者大有人在。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為什麼是這兩位美國經濟學家?
    導語:昨日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這兩位經濟學家到底在拍賣理論方面有什麼建樹?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昨日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 【知識拓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起源和歷史
    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所設立的,同樣是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具有卓越貢獻的人。該獎的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1895年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個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個獎項地位相同,且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普遍認為是在經濟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我們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中)》中介紹了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2001-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的研究話題你也懂
    10月8日,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的研究。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推特諾德豪斯——研究氣候的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開克,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1967年在麻省理工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謬爾森和羅伯特·索羅。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拍賣理論可應用於疫苗分配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在13日與大會進行連線,並分享了拍賣理論在實際中的運用,他表示,拍賣理論也可應用於新冠疫苗的分配問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 十分鐘讀懂諾貝爾經濟學獎關鍵詞:契約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稱,兩名獲獎者創建的新契約理論工具對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十分具有價值。據悉,兩位經濟學家將平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總額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萬美元)。那麼,究竟什麼是契約理論?這兩位獲獎的經濟學家又分別對契約理論的發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契約理論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又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