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蔣介石曾攜宋美齡到江蘇宜興尋根祭祖——一則刊載於民國時期宜興《品報》的文章,把在史書中幾無交集的蔣介石和宜興,勾連在一起。蔣氏宗祖怎麼會在宜興?蔣介石又如何知道此事?在當時戰事吃緊的情況下,蔣介石夫婦宜興尋根祭祖又是怎麼樣一番景象?本期「檔案穿越」,讓我們順著往事秘檔的指引,踏上蔣介石始祖長眠的土地,解開這一系列的「謎」。在宜興市檔案館內,記者見到了解放前宜興地方報紙《品報》留存。翻至第752期,字體醒目的頭條新聞映入眼中:「蔣主席夫婦昨蒞都山祭墓」,副題則是「詣了(ǒu)亭侯墓靜默獻花圈並把晤族人」。根據報紙日期推斷,蔣氏夫婦此次宜興之行的時間應為1948年5月16日。這篇署名為「品報特派記者」的報導如是描述當日場景:蔣主席之專車於昨晨8時由京開出。一時十分抵達徐舍。隨行者除夫人外,並有軍務局長俞濟時。主席著黑馬褂,灰夾長袍,持手杖、戴紫色禮帽。夫人著紫紅色旗袍,罩黑色外衣,戴闊邊旅行草帽。車停徐舍河西北首電燈廠附近之廣場,兩分鐘後離車登預泊河旁之遊艇,向都山蕩進發。當時,蔣氏了亭侯墓位於宜興官林區都山以南約2裡。文中記載,蔣介石夫婦大約在當天下午兩點左右到達了亭侯墓地。「官林區長蔣澤雲以及族人蔣耀坤、蔣耀祖等已先行趕到迎接」。蔣、宋二人進獻花圈後,又在墓前並立靜默三分鐘之久。有意思的是,蔣介石此行與地方官員幾無接觸,而只是「根據族人地位予以見面」。言談中除了問起族中長序,還會閒聊地方治安等瑣事。在1個多小時的逗留行將結束時,蔣氏夫婦還與在場的蔣家後人合影,並「發放名片,囑有事可到南京找他」。匆匆而來,匆匆離去的蔣氏夫婦顯然讓當年宜興一眾政要鄉紳大失所望,對此《品報》這位記者也曾著文調侃:「議長邵貫洪,以地方人民代表資格,事先分別向各機關首長羅集名片,擬於主席蒞宜時投刺,無如專車過宜未獲片刻停留,大批卡片只能原璧奉還。」「主席來宜消息,十五日傳抵此間,交通旅社全部房間為縣府包光,房間紛紛出新。主席並未在宜停留,該旅社豈能蓬蓽生輝,真是福薄了。」「宜興陶器本可一出風頭,凡城內陶器店中名手出品,莫不羅列於保安大隊部主席行館。主席過宜未停留,所有陶器全部退還,惜哉,惜哉。」
[page]
蔣介石來了,柴油機聲嚇得族人家家閉戶祭祖儀式很簡單,結束後,老蔣和族人合影了幾十張蔣氏夫婦宜興祭祖,因為種種原因,今時很少能在史書中看到。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知情者都對此諱莫如深,直至他們老去。但顯然,即便是在60多年後的今天,再踏足都山那片土地,仍能尋到歷史留與後世的印痕和記憶。宗偉方為記者找來了74歲的蔣建中老人,他是官林鎮一所中學的退休歷史老師,更巧合的是,當年圍觀蔣氏夫婦祭祖的人群中,就有9歲蔣建中瘦小的身影。「那是個大晴天,我和夥伴在都山蕩的灘皮放牛。」這樣的畫面,曾無數次出現在蔣老的回憶裡——快到中午的時候,都山蕩西南入口處傳來了「噗噗」的柴油機聲音。「在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掛漿船的聲音,但在飽經戰亂的1948年,人們本能地警覺起來。」聲音響處,開過來一艘汽艇,依稀可以看到士兵的身影。「人們立即慌亂地奔跑,家家戶戶都把門關了,躲在裡面連聲音都不敢出。」不久之後,在家裡嚇得大氣不敢喘的蔣建中聽到外面有人喊,說蔣介石主席和夫人來鄉裡祭拜祖先了。全家人半信半疑,但蔣建中已經忍不住,頭一個衝出了家門。「蔣向人群招手,我們這些被警衛攔住的蔣家村村民(直到現在,全村人仍全部姓蔣)全部湧了過去。蔣雙手捧著大花圈放到石碑前,退後兩步和宋美齡並排立正然後三鞠躬。整個儀式非常簡單。」在蔣建中的印象裡,行禮完畢後,蔣、宋二人站在石碑前照了相,又連聲喊「攝照」、「攝照」,和蔣家後人合照了幾十張照片。因為年紀小擠不上前,蔣建中始終未能從那張流傳至今的合影中找到自己。簡短的交流之後,蔣介石留下了一些囑咐,表示蔣侯的墓地還要擴大一點,遍植松柏,建成一個可供遊覽的景點,修一條接通寧杭路的公路,還要籌建一所中學,以培養後代等等。而關於《品報》中提及的名片,蔣建中後來從族長蔣耀坤處看到過多次,上面印著「蔣中正」三個字。蔣建中告訴記者,蔣耀坤和另外一位蔣家長輩後曾兩次到南京找蔣介石,都得到了接見。蔣介石還曾親筆題「世德清芬」匾額讓其帶回,「落款為蔣中正,沒有署幾世孫,而是在匾額上方正中加一朱紅篆體大方印『民國總統之璽』,高懸在祠堂進門大廳的正中。」奉化蔣介石為何宜興祭祖?
[page]
蔣介石偕夫人於1948年5月16日至宜興祖先了亭侯墓前行禮致敬。本版資料圖片由宜興市檔案館提供宜興蔣氏後人上書老蔣,讓他根據族譜找到了在宜興的根祖籍浙江奉化的蔣介石為什麼會到宜興尋根祭祖?記者注意到,在當日的《品報》上,編者似乎也考慮到可能有很多讀者會和今時記者一樣,對文中比比皆是的「了亭侯」以及素傳祖籍浙江奉化的蔣介石何以到宜興「祭祖」心生疑惑,故而在報紙中央醒目處附短文一則——《元首系出宜興,明清間徙溪口》。文中介紹,漢亭侯蔣澄,字少明,封於了亭,墓葬都山。明末廟毀,清初復建於城區東廟巷。蔣侯後裔支派繁衍,計108支,部分回圖(都山一個村)支後裔遷居浙省,即奉化蔣氏。「去年國府文官奉命蒞宜,調查蔣氏木本水源。參議院蔣乃人保回圖支,即檢家乘以呈,請即奉京呈核。蔣主席按是譜,核對奉化系出宜興約唐時徙浙江天台,宋元時徙奉化三嶺,明清間由三嶺徙溪口……」這段頗有些晦澀的短文,經宜興市檔案局副局長同時也是文史研究者的宗偉方解讀,還原了當年蔣介石苦覓祖根不得卻偶得於宜興的故事。「天下無二蔣,儘是九侯家。」宗偉方告訴記者,這是和宜興蔣家頗有淵源的蘇東坡所做詩文中的一句。所謂九侯,指的就是了亭侯蔣澄一門九兄弟,人人封侯而讓蔣家成為宜興乃至整個中國的名門望族。「據今人考證,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90%以上出自宜興蔣澄一脈。以蔣介石為例,五代時蔣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遷居寧波一事可以在史書中找到,及至明清,蔣仕傑遷到奉化武嶺禽孝鄉(即後來的溪口鎮),這就是蔣介石的先祖。」這段複雜的族脈遷徙,在1946年被時任宜興縣長的蔣家後人蔣如鏡知悉,他隨即上書蔣介石,詳述經過後表示:「奉化蔣氏與宜興蔣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記者隨後在《宜興縣誌》上看到,在蔣如鏡上書的同年,國民政府曾撥款到宜興,以供修葺蔣氏了亭侯墓地之用。這也佐證了宗偉方的講述,「蔣介石是個傳統家族觀念極強的人,一直在找尋自己浙江先祖再往上的族脈,調閱了幾乎浙江所有蔣氏家譜始終未果。他接到蔣如鏡的信件並在隨信族譜上找到與自己有關的線索後非常高興,在『得償多年心願大喜』之餘,以蔣澄後人身份親手寫下了《先系考序》。」如是,才有了1年多之後,彼時已被正式推選為總統即將就任的蔣介石,在戰事吃緊的百忙之中,輕車簡從奔赴宜興認祖尋根之事。
■延伸閱讀宜興蔣氏了亭侯墓重建在即那位繁衍了今世大多蔣姓後裔的了亭侯,墓碑安在?「早就沒了。」蔣建中很有些無奈。在官林一條村路步行幾百米,蔣老說「到了」,但記者卻並沒看到有墓園,順著蔣老手指方向,所見只是一灣魚池水域。原來,歷經戰火之後,了亭侯的墓碑早被破壞殆盡。「先是墓磚、墓泥被挖運到附近砌成了磚窯;然後墓碑被鑿開,有的用作豬圈圍欄,有的作了圍牆;再後來碑座也被修進了碼頭,因殘破沉進了河裡;墓碑原來的位置也成了一個魚塘……」眼前種種,與地方志中關於了亭侯墓地「主墓佔地約1.3畝,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墓址地勢高亢,墓高約5米餘。主墓前立有高1.8米,寬約0.9米,厚0.2米的墓碑。碑前有個一米見方的石臺,石臺朝西正面有陽刻『漢了亭侯祭案』六字……」的記載,相去遠矣。在官林都山鄉民舊時存放骨灰的安息堂外雜草叢中,看到了已斷裂成三塊的了亭侯碑石。記載中的「上沿兩條盤龍浮雕,兩龍口之間有圓珠」早難分辨,唯有那「了亭侯墓」幾個正楷大字雖被從中斷開,仍勉強可認。記者在宜興市檔案館看到了當年蔣氏夫婦留影於此的照片,肅立碑前的蔣介石彼時剛當選總統,正站在人生的巔峰。可他不會想到,一年之後就將戰敗遠遁,與始祖和族人的第一次見面,已是永別。讀罷了亭侯的種種史記,再看今時其墓之荒涼,讓人不免會有些感傷。更遑論蔣建中這些宗室後人,長久地失去了這處最適於憑祭先祖的所在。不過所幸,歷經30多年輾轉呈請, 了亭侯墓重建計劃終於得以付諸行動。記者採訪時,已能看到推土機正在平整地面,作為重建項目的史實顧問,蔣建中告訴記者,原地重建後的蔣澄墓,將成為一座以之為中心的公園,供全天下的蔣家後人和遊客來此祭奠先祖、旅遊休閒。(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