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江蘇宜興尋根祭祖只見族人不見官(圖)

2021-01-09 環球網

1948年5月,蔣介石曾攜宋美齡到江蘇宜興尋根祭祖——一則刊載於民國時期宜興《品報》的文章,把在史書中幾無交集的蔣介石和宜興,勾連在一起。蔣氏宗祖怎麼會在宜興?蔣介石又如何知道此事?在當時戰事吃緊的情況下,蔣介石夫婦宜興尋根祭祖又是怎麼樣一番景象?本期「檔案穿越」,讓我們順著往事秘檔的指引,踏上蔣介石始祖長眠的土地,解開這一系列的「謎」。在宜興市檔案館內,記者見到了解放前宜興地方報紙《品報》留存。翻至第752期,字體醒目的頭條新聞映入眼中:「蔣主席夫婦昨蒞都山祭墓」,副題則是「詣了(ǒu)亭侯墓靜默獻花圈並把晤族人」。根據報紙日期推斷,蔣氏夫婦此次宜興之行的時間應為1948年5月16日。這篇署名為「品報特派記者」的報導如是描述當日場景:蔣主席之專車於昨晨8時由京開出。一時十分抵達徐舍。隨行者除夫人外,並有軍務局長俞濟時。主席著黑馬褂,灰夾長袍,持手杖、戴紫色禮帽。夫人著紫紅色旗袍,罩黑色外衣,戴闊邊旅行草帽。車停徐舍河西北首電燈廠附近之廣場,兩分鐘後離車登預泊河旁之遊艇,向都山蕩進發。當時,蔣氏了亭侯墓位於宜興官林區都山以南約2裡。文中記載,蔣介石夫婦大約在當天下午兩點左右到達了亭侯墓地。「官林區長蔣澤雲以及族人蔣耀坤、蔣耀祖等已先行趕到迎接」。蔣、宋二人進獻花圈後,又在墓前並立靜默三分鐘之久。有意思的是,蔣介石此行與地方官員幾無接觸,而只是「根據族人地位予以見面」。言談中除了問起族中長序,還會閒聊地方治安等瑣事。在1個多小時的逗留行將結束時,蔣氏夫婦還與在場的蔣家後人合影,並「發放名片,囑有事可到南京找他」。匆匆而來,匆匆離去的蔣氏夫婦顯然讓當年宜興一眾政要鄉紳大失所望,對此《品報》這位記者也曾著文調侃:「議長邵貫洪,以地方人民代表資格,事先分別向各機關首長羅集名片,擬於主席蒞宜時投刺,無如專車過宜未獲片刻停留,大批卡片只能原璧奉還。」「主席來宜消息,十五日傳抵此間,交通旅社全部房間為縣府包光,房間紛紛出新。主席並未在宜停留,該旅社豈能蓬蓽生輝,真是福薄了。」「宜興陶器本可一出風頭,凡城內陶器店中名手出品,莫不羅列於保安大隊部主席行館。主席過宜未停留,所有陶器全部退還,惜哉,惜哉。」

[page]

蔣介石來了,柴油機聲嚇得族人家家閉戶祭祖儀式很簡單,結束後,老蔣和族人合影了幾十張蔣氏夫婦宜興祭祖,因為種種原因,今時很少能在史書中看到。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知情者都對此諱莫如深,直至他們老去。但顯然,即便是在60多年後的今天,再踏足都山那片土地,仍能尋到歷史留與後世的印痕和記憶。宗偉方為記者找來了74歲的蔣建中老人,他是官林鎮一所中學的退休歷史老師,更巧合的是,當年圍觀蔣氏夫婦祭祖的人群中,就有9歲蔣建中瘦小的身影。「那是個大晴天,我和夥伴在都山蕩的灘皮放牛。」這樣的畫面,曾無數次出現在蔣老的回憶裡——快到中午的時候,都山蕩西南入口處傳來了「噗噗」的柴油機聲音。「在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掛漿船的聲音,但在飽經戰亂的1948年,人們本能地警覺起來。」聲音響處,開過來一艘汽艇,依稀可以看到士兵的身影。「人們立即慌亂地奔跑,家家戶戶都把門關了,躲在裡面連聲音都不敢出。」不久之後,在家裡嚇得大氣不敢喘的蔣建中聽到外面有人喊,說蔣介石主席和夫人來鄉裡祭拜祖先了。全家人半信半疑,但蔣建中已經忍不住,頭一個衝出了家門。「蔣向人群招手,我們這些被警衛攔住的蔣家村村民(直到現在,全村人仍全部姓蔣)全部湧了過去。蔣雙手捧著大花圈放到石碑前,退後兩步和宋美齡並排立正然後三鞠躬。整個儀式非常簡單。」在蔣建中的印象裡,行禮完畢後,蔣、宋二人站在石碑前照了相,又連聲喊「攝照」、「攝照」,和蔣家後人合照了幾十張照片。因為年紀小擠不上前,蔣建中始終未能從那張流傳至今的合影中找到自己。簡短的交流之後,蔣介石留下了一些囑咐,表示蔣侯的墓地還要擴大一點,遍植松柏,建成一個可供遊覽的景點,修一條接通寧杭路的公路,還要籌建一所中學,以培養後代等等。而關於《品報》中提及的名片,蔣建中後來從族長蔣耀坤處看到過多次,上面印著「蔣中正」三個字。蔣建中告訴記者,蔣耀坤和另外一位蔣家長輩後曾兩次到南京找蔣介石,都得到了接見。蔣介石還曾親筆題「世德清芬」匾額讓其帶回,「落款為蔣中正,沒有署幾世孫,而是在匾額上方正中加一朱紅篆體大方印『民國總統之璽』,高懸在祠堂進門大廳的正中。」奉化蔣介石為何宜興祭祖?

[page]

蔣介石偕夫人於1948年5月16日至宜興祖先了亭侯墓前行禮致敬。本版資料圖片由宜興市檔案館提供宜興蔣氏後人上書老蔣,讓他根據族譜找到了在宜興的根祖籍浙江奉化的蔣介石為什麼會到宜興尋根祭祖?記者注意到,在當日的《品報》上,編者似乎也考慮到可能有很多讀者會和今時記者一樣,對文中比比皆是的「了亭侯」以及素傳祖籍浙江奉化的蔣介石何以到宜興「祭祖」心生疑惑,故而在報紙中央醒目處附短文一則——《元首系出宜興,明清間徙溪口》。文中介紹,漢亭侯蔣澄,字少明,封於了亭,墓葬都山。明末廟毀,清初復建於城區東廟巷。蔣侯後裔支派繁衍,計108支,部分回圖(都山一個村)支後裔遷居浙省,即奉化蔣氏。「去年國府文官奉命蒞宜,調查蔣氏木本水源。參議院蔣乃人保回圖支,即檢家乘以呈,請即奉京呈核。蔣主席按是譜,核對奉化系出宜興約唐時徙浙江天台,宋元時徙奉化三嶺,明清間由三嶺徙溪口……」這段頗有些晦澀的短文,經宜興市檔案局副局長同時也是文史研究者的宗偉方解讀,還原了當年蔣介石苦覓祖根不得卻偶得於宜興的故事。「天下無二蔣,儘是九侯家。」宗偉方告訴記者,這是和宜興蔣家頗有淵源的蘇東坡所做詩文中的一句。所謂九侯,指的就是了亭侯蔣澄一門九兄弟,人人封侯而讓蔣家成為宜興乃至整個中國的名門望族。「據今人考證,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90%以上出自宜興蔣澄一脈。以蔣介石為例,五代時蔣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遷居寧波一事可以在史書中找到,及至明清,蔣仕傑遷到奉化武嶺禽孝鄉(即後來的溪口鎮),這就是蔣介石的先祖。」這段複雜的族脈遷徙,在1946年被時任宜興縣長的蔣家後人蔣如鏡知悉,他隨即上書蔣介石,詳述經過後表示:「奉化蔣氏與宜興蔣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記者隨後在《宜興縣誌》上看到,在蔣如鏡上書的同年,國民政府曾撥款到宜興,以供修葺蔣氏了亭侯墓地之用。這也佐證了宗偉方的講述,「蔣介石是個傳統家族觀念極強的人,一直在找尋自己浙江先祖再往上的族脈,調閱了幾乎浙江所有蔣氏家譜始終未果。他接到蔣如鏡的信件並在隨信族譜上找到與自己有關的線索後非常高興,在『得償多年心願大喜』之餘,以蔣澄後人身份親手寫下了《先系考序》。」如是,才有了1年多之後,彼時已被正式推選為總統即將就任的蔣介石,在戰事吃緊的百忙之中,輕車簡從奔赴宜興認祖尋根之事。

■延伸閱讀宜興蔣氏了亭侯墓重建在即那位繁衍了今世大多蔣姓後裔的了亭侯,墓碑安在?「早就沒了。」蔣建中很有些無奈。在官林一條村路步行幾百米,蔣老說「到了」,但記者卻並沒看到有墓園,順著蔣老手指方向,所見只是一灣魚池水域。原來,歷經戰火之後,了亭侯的墓碑早被破壞殆盡。「先是墓磚、墓泥被挖運到附近砌成了磚窯;然後墓碑被鑿開,有的用作豬圈圍欄,有的作了圍牆;再後來碑座也被修進了碼頭,因殘破沉進了河裡;墓碑原來的位置也成了一個魚塘……」眼前種種,與地方志中關於了亭侯墓地「主墓佔地約1.3畝,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墓址地勢高亢,墓高約5米餘。主墓前立有高1.8米,寬約0.9米,厚0.2米的墓碑。碑前有個一米見方的石臺,石臺朝西正面有陽刻『漢了亭侯祭案』六字……」的記載,相去遠矣。在官林都山鄉民舊時存放骨灰的安息堂外雜草叢中,看到了已斷裂成三塊的了亭侯碑石。記載中的「上沿兩條盤龍浮雕,兩龍口之間有圓珠」早難分辨,唯有那「了亭侯墓」幾個正楷大字雖被從中斷開,仍勉強可認。記者在宜興市檔案館看到了當年蔣氏夫婦留影於此的照片,肅立碑前的蔣介石彼時剛當選總統,正站在人生的巔峰。可他不會想到,一年之後就將戰敗遠遁,與始祖和族人的第一次見面,已是永別。讀罷了亭侯的種種史記,再看今時其墓之荒涼,讓人不免會有些感傷。更遑論蔣建中這些宗室後人,長久地失去了這處最適於憑祭先祖的所在。不過所幸,歷經30多年輾轉呈請, 了亭侯墓重建計劃終於得以付諸行動。記者採訪時,已能看到推土機正在平整地面,作為重建項目的史實顧問,蔣建中告訴記者,原地重建後的蔣澄墓,將成為一座以之為中心的公園,供全天下的蔣家後人和遊客來此祭奠先祖、旅遊休閒。(張磊)

相關焦點

  •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 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李耳,字伯陽,諡曰聃,人稱老子,出生於河南省鹿邑縣,東周末年曾在洛陽為官,著道德經於函谷關,晚年歸隱於河南老君山。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 發布時間:2013-05-14 16:10:24 【編輯:張龍雲】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 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庚子年寒衣節祭祖大典隆重舉行
    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一),洪洞大槐樹庚子年寒衣節祭祖大典在景區祭祖廣場舉行。此次祭祖大典以「遊山西·讀歷史 敬先祖·興中華」為主題,海內外大槐樹移民後裔、研學團隊齊聚祖地,共祭移民先祖,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話民族鄉愁。(迎請神主)上午10時許,三通鼓響後,祭祖大典在莊嚴、肅穆、神聖的氛圍中拉開帷幕。
  • 樹高千丈不忘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
    大槐樹不僅是人們旅遊嚮往處,也是海內外數以億計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當作『家』、稱作『祖』、看作『根』,成為億萬人民心目中的故鄉。   剛進入園中,『根』字的影壁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樹高千丈也忘不了根,它仿佛在告誡著人們,古槐後裔無論走到哪裡也不能忘自己的祖先,不能忘了「根。
  • 老照片:70年代的江蘇宜興,宜興飯店,蛟橋河還知道嗎?
    這是一組上世紀江蘇宜興的老照片,當年的宜興已經遠去,我們只能透過當年的老照片來懷念當年的宜興,希望這組照片能讓你想起兒時的記憶,能夠想到當年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的江蘇宜興人民路附近,從當年的照片可以看到附近的樓房層次不齊,而且整個城市顯得特別擁擠,而現在這條路上的景色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對這裡還有印象嗎?
  • 山西大槐樹尋根祭祖景區看不到真正一代大槐樹,文化是主打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根」字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題寫。
  • 全球華人共聚拜祖大典 尋根祭祖
    2002年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2002年4月15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經貿委、河南省旅遊局、鄭州市經貿委、鄭州市旅遊局主辦,新鄭市委、市政府承辦的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鄭市始祖山軒轅閣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泰國、日本、馬來西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來到這裡尋根祭祖。
  • 晉江安平金墩黃氏家廟遷建落成 海內外宗親祭祖尋根
    今日泉州網11月28日訊 (記者 黃如萍) 時值福建泉州名祠「安平黃氏家廟」遷建落成,來自菲律賓、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2500餘名黃氏宗親28日齊聚福建晉江祭祖尋根。黃偉強 攝敬獻果品、宣讀祭文、上香、行三鞠躬禮……當天凌晨,莊嚴肅穆的祭祖典禮在泉州安平黃氏家廟舉行,來自海內外的黃氏宗親身穿紅禮服,佩戴紅綬帶,按照古老的習俗,祭拜祖先,盡顯海內外黃氏宗親對祖先的崇敬和孝心。「依照閩南地區的民俗,黃氏家廟每年舉行盛大的冬祭活動,2011年因拆遷中斷了3年,今年冬祭也是黃氏家廟近年來比較大的一次祭祖活動。」
  • 尋根祭祖遊涿鹿黃帝城
    以中華三祖堂、黃帝城、黃帝泉、蚩尤寨、蚩尤泉為主要景點的中華三祖文化旅遊區,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來這裡尋根祭祖。4月4日,由張家口市桑乾河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涿鹿縣小礬山村承辦的「涿鹿橋山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在涿鹿縣欒莊鄉小礬山村橋山黃帝廟遺址前舉行。
  • 記一趟尋根祭祖的河北涿鹿黃帝城之行
    我們那屆原定的是到清華大學學習參觀,後來聽說是有變動就變成了前往涿鹿黃帝城尋根祭祖,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當時因為是班裡的語文課代表還作為學生代表在祭祖儀式完成後當眾發言呢,現在播放當時那張光碟,仍然回憶感滿滿。「千古文明開涿(zhuō)鹿」,涿鹿算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明的象徵。
  • 鄱陽瓦屑壩根親祭俗入省級「非遺」評選名錄 每年祭祖千人
    尋根拜祖  入省級「非遺」評選名錄  9日,記者從鄱陽縣有關部門了解到,蜚聲海內外的瓦屑壩移民聖地有了新的好消息。有專家認為,瓦屑壩移民涉及安徽、湖北、河南、四川、重慶、江蘇等省,應引起更多的重視,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宣傳,還要把鄂皖移民中流傳很廣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移民中葉落歸根的「厝棺」的習俗和萬壽寺廟會「打目蓮」等,一併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上申報,以獲取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對瓦屑壩文化遺產發展的焦急並非沒有理由。
  • 酵素創始人宋茂清攜閩南宗親到莆田尋根祭祖
    尋根祭祖12月14日,廈門電視臺帶領臺胞宋茂清,還有許多來自漳州、泉州等地的宗親到莆田尋根。臺胞宋茂清是「廈門益力康科研中心」的董事長,深耕酵素市場 20 多年,前不久他在廈門大嶝島宋氏祠堂拜訪,於是萌發了到莆田尋根問祖的願望,廈門電視臺記者知道後,就組織閩南宗親結伴同行。莆田城區早期有30多座宋氏宗祠,可是因種種原因目前已全部毀損。目前依然保存宋家香古荔枝樹,古樹已經萎縮的十分弱小,但它牽繫包括宋氏子孫在內的莆田人的一種情愫。
  • 臺灣楊氏宗親專程蒞臨代縣進行工商考察並尋根祭祖
    自上世紀90年代,臺灣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理事長楊清欽來代尋親祭祖,捐建學校、修繕文廟等公益事業後,陸續有臺灣宗親來代尋根祭祖,並經常慷慨解囊,支持代縣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臺灣朋友對代縣這片古老的土地充滿了深情和厚愛。今天,陳先生一行10人從臺灣遠道而來進行工商考察,拜謁祖先,共謀聯絡、發展大計,深感自豪和榮幸。
  • 為什麼客家人到河南尋根,現在河南人到山西大槐樹尋根?
    據歷史資料記載,河南是客家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從中原地區走出去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而且客家人講究根,所以才會來到河南來尋根。但是為啥河南人要到山西大槐樹尋根呢?不是說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而且河南是很多人的故鄉嗎?
  • 焦氏書稿丨[015] 焦足才尋根大會主持詞
    今天是個好日子,天氣晴朗,秋風送爽;今晚是個好時光,張燈結彩,樂聲嘹亮;來自全國各地近400位焦氏宗親歡聚一堂,代表150多萬本族親人,隆重召開「中華焦氏宗親尋根祭祖大會」,實現了我們三千多年的期盼和夢想,與會家人無不感到歡欣鼓舞,心花怒放。
  • 24年前,蔣介石的孫子回溪口祭祖,返程前說了一句話令人感慨不已
    這期間,他除了安排撤退事宜外,還舉行了祭祖和掃墓等活動。4月25日這天,老蔣無限眷戀地離開了溪口,撤往臺灣。臨行前,族人紛紛前來送行,有人問道:「總統,你什麼時候再回來呀?」蔣介石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伸出了三根手指,眾人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蔣介石也沒有做解釋。
  • 工作在外的我們怎樣清明祭祖
    如果異地遊子現定居地離祖居地不遠,一二天能夠往返,應該回去,而且還要帶上自己的後輩,給後輩講自己的童年故事,回憶與父輩的生活,讓他們尋根問祖,這即是傳統文化的傳遞,也是對自己已逝親人的慰籍。三、離老家較遠的情況。
  • 清明節是在世者尋根與感恩節
    清明節圖清明節是生者的尋根節,了解葉落歸根處。清明節使人知道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其實華人的清明節也就是華人的感恩節!掃墓祭祖清明節也就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是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 尋根祭祖,「大槐樹」記憶鄉愁
    10月28日(農曆十月初一),「洪洞大槐樹己亥年寒衣節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景區祭祖廣場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大槐樹移民後裔、研學遊團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齊聚一堂,共祭移民先祖,祈福國泰民安。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二年至永樂十五年,在移民的聚集地——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18次大規模的官方移民活動。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
  • 江蘇無錫周邊旅遊景點有啥?宜興竹海、徐霞客故居、淹城、天目湖
    一、江蘇無錫周邊附近的宜興竹海風景區旅遊景點推薦宜興地區竹子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竹海,宜興地區的竹海長寬400公裡,它在蘇、淅、皖三省佔地幾百平方公裡,位於竹海中心,風景區佔地面積600多萬平方米,它被譽為華東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蘇南第一峰,它是中國竹景、竹俗、竹文化的代表景點。
  • 不能殺豬竟然和蔣介石有關
    清明不是「清明」臺灣民間信仰「玄天上帝」,農曆三月三號是玄天上帝的「誕辰」,臺灣人會在這天「祭天」,也會祭祖祭墓,故這天又被臺灣一些長者稱為「古清明」。除此之外,祖籍是漳州的臺灣人,也不會在「清明」節氣這天掃墓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