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求學》5
5、赴成都西南氣象學校
——遊覽杜甫草堂
《成都求學》是我退休後記述的一組散文,它記述了我赴四川成都求學的全過程。
成都求學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件關鍵性的大事,部隊軍校錘鍊的軍人作風,規範了我一生的行為;它讓我獲得了為國家工作的資歷,能夠為黨為人民工作;它讓我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成家立業,養家餬口。
為了將這組散文發到今日頭條上,讓頭條友們分享我那段青春年華的快樂和幸福,在文字上略加潤色,主要內容未作修改。
我們到達學校的第一天,像部隊一樣,隊長給我們發被褥、衣服和生活用品,還發了一個月的零花錢。記不清是幾百塊(一百元相當於現在的1元)錢,隊長說這是軍校大學生的待遇。
接著,隊長帶著我們安排宿舍,熟悉環境,便讓同學們休息了。
第二天,學校組織新生遊覽成都杜甫草堂,這是學校組織我們的第一次集體遊樂活動,大家都玩得很痛快。
成都杜甫草堂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原籍湖北襄陽。20歲起,他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10年。
755年「安史之亂」 爆發後,杜甫逃往鳳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
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這就是杜甫草堂的來歷。杜甫在草堂前後住了四年,寫詩240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杜甫入蜀,當時四川的軍政一把手(節度使)嚴武慕名去看望杜甫,嚴武是文武全才,也會寫詩。後來二人成了好朋友,杜甫在成都經濟上十分困難,嚴武一直在接濟他。後來,嚴武讓杜甫在他的官衙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了好友,也斷了經濟上的來源,生活難以為繼,他在成都待不下去了。
765年杜甫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漂泊於荊、湘,以舟為家,生活上全靠朋友接濟。
770年杜甫在窮困潦倒中,病逝於湘江舟中,享年59歲。
杜甫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歌,流傳至今的有1450多首,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毀損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
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18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
解放後,杜甫草堂也得到了新生,修繕一新,成為成都最著名的景區之一。
杜甫草堂有許多名人對聯,可惜我當時沒抄下來,現從網上搜得草堂的對聯中,抄幾副獻給網友們:
葉劍英題大廨:
忠愛託詩人,李謫仙差許齊名,奚屑三唐科第;
棲遲因地主,嚴節度頗稱知己,尚留數畝湖山。
朱德題詩史堂:
新松恨不高千尺;
惡竹應須斬萬竿。
陳毅集杜詩題詩史堂: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題詩史堂:
地有千秋,南來尋承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裡,東去問襄陽耆伯,幾人相憶在江樓。
玩了這一天後,我們正式開學上課了。在這所學校,我學習了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通訊技術,但最重要的是:我在這所軍事學校裡接受了部隊生活的鍛鍊,它規範了我一生的工作和生活。晚年來,我更體會到,四川行,是我人生路上的紅色起點。
2019、4、22、
朱升2020、9、19、
54年5月在成都送許淑英同學回蘄春
54年3月在黃州送張嗣進主任回蘄州
卞華、卞清利、許淑英、陳文英、陳源俊和與我一同報考成都西南氣象學校的同學們及其家人:你們好。
看到此文,請與我聯繫。
我的地址:湖北省蘄春縣漕河鎮建銀花苑
電話:15697244715
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