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成都
日前,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
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
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一經播出
即刻轟動了全世界各地的網友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替李白「著急」
該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
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
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
是陌生又新奇的
事實上
這部紀錄片的標題就出自史學家
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
《Tufu:china’s greatest poet》
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
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
麥可·伍德
從文案上看,他可絕對是個杜甫的「迷弟」了
他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
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
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片中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
帶來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
宇文所安
劉陶陶
不僅如此,BBC
請來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
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朗誦杜甫的詩
莎劇腔朗讀杜甫的詩是種怎樣的體驗?
↓↓↓
BBC向世界介紹杜甫
「世上有但丁,有莎翁,還有杜甫。」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
迄今仍在世的詩歌傳統,綿延超三千年
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影片一開頭,BBC就甩出了強烈對比——
「在東方,他是不朽之一
在西方,幾乎沒人聽說過他。」
簡單的一句話,配上東方的意境山水圖
讓人不由得對東方的這個「他」萬分好奇
關於他的地位,紀錄片中也給出了總結——
世上有但丁,有莎翁,還有杜甫
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
和比較視閾中展開講述
生於712年的杜甫
經歷了唐朝的由盛及衰
杜甫出生於一個有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
當他降生後,其家庭的聲勢
已經不如往日顯赫
出身社會中上層書香門第的杜甫
自然有著飽讀詩書、以筆為劍、忠言進諫
侍奉天子的使命感
當時的杜甫年輕氣盛,寫下《壯遊》一詩:
《壯遊》(My Brave Adventures)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When I was still only in my seventh year
My mind was already full of heroic deeds
My first poem was about the Phoenix
The harbinger of a sagacious reign
A new age of wisdom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When I was in my ninth year
I had already written enough poems
To fill a satchel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I was temperamental and I was already overfond of wine
I needed it to soften an uncompromising hatred of wickedness and hypocrisy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Exhilarated by wine, we cast our glances over the entire universe
And all vulgar worldliness dwindled into oblivion
主持人麥可·伍德走訪杜甫足跡
唐代文化高度繁榮,杜甫的文學靈感
離不開幼時接觸過的多元藝術形式
幼年的杜甫記錄下觀賞開元盛世
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及其弟子的演出
寫下詩句: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㸌如羿射九日落
When she bent back, you saw nine suns falling shot down by Yi, the god of archers
矯如群帝驂龍翔
When she leapt, 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
來如雷霆收震怒
When she advanced you expected thunder and lightning from a gathering storm
罷如江海凝清光
And when she stopped, you saw the soft light over a vast, calm sea
短暫當官隨後對仕途失去信心
就在這時,杜甫結識了人生中的摯友李白
兩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靈魂」相遇了
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
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
李白去世後
杜甫在《夢李白》中對他的思念肝腸寸斷: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I feel as if you are no longer mortal,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so great.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
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
他對百姓的關懷
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
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被俘為囚
與家人分離,只能通過詩句遙寄思念
如這首《月夜》:
香霧雲鬟溼,
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
清輝玉臂寒。
Her jade arms col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何時倚虛幌,
When shall we lean in the empty window together in brightness
雙照淚痕幹。
Our tears dried up?
流離中,杜甫寫下對破碎山河的悽然
凝於《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而在最後,這個一生蹉跎的詩人
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
重走杜甫足跡——草堂
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紀錄片中,麥可·伍德
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不僅讓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依次在片中出現
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
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
更是讓成都和杜甫草堂再次進入了全世界的視線
紀錄片截圖
在錦裡的街頭,麥可·伍德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念了一首《成都府》
錦裡古街,紀錄片中的截圖
而在成都的第二站
麥可·伍德選擇了草堂
寓居成都,是杜甫人生重要階段之一
現代學者、詩人馮至說過:
「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因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便成為了BBC這場「杜甫發現之旅」
不可錯過的一站
關於草堂的地位,紀錄片裡這樣描述
——杜甫草堂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杜甫草堂,紀錄片截圖
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都還那麼喜歡杜甫?
為什麼中國遊客會從全國各地到草堂打卡?
帶著這樣的疑問,麥可·伍德
隨機採訪了草堂的遊客
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稚齡小兒
大家都有著各自不能拒絕杜甫的理由
△ BBC紀錄片_《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其中一對年輕夫婦讓自己的女兒
給麥可·伍德念了一首《春夜喜雨》
這讓麥可·伍德讚不絕口
欣喜地和小女孩合影
竹林幽幽,清泉潺潺
啼鳴翠柳的黃鸝,橫上青天的白鷺
草堂清新婉麗的自然風光
使得杜甫心情頗為舒暢
得以享受人生中的片刻「偷閒」
在草堂的那些年
杜甫創作的詩歌愈發貼近平凡人的生活
是草堂給了杜甫一份安定
是成都撫平了杜甫的哀傷
誠如宇文所安說,詩人一到成都
就覺得自己和世界都安定舒適了
對於杜甫來說,成都的幾年是豐富多產的時期
他在繼續發展舊的詩歌興趣的同時
又形成了新的關注
伴隨著成都遠郊春景
伊恩·麥克萊恩用「莎劇腔」
念了《卜居》《江村》的英譯:
這兩首關於成都生活的詩
體現出成都安逸的氛圍對於杜甫的影響
他得以遠離煩憂,著迷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一蔬一飯、下棋、垂釣,從中找到無限樂趣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錦觀日報)
自古詩人例到蜀
成都是古代詩人的精神故鄉
一座草堂,給了杜甫一個安穩的家
留下了杜甫與成都的千古佳話
也留下了杜甫200多首佳作
然而,「自古詩人例到蜀」
我們翻開歷史,不難發現,除了杜甫
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
都曾經在成都留下過足跡
或宦遊或寓居
而後詩歌漸入佳境
歷代詩人入蜀,尤在唐宋時期最盛
如唐代楊炯、盧照鄰、沈佺期、張九齡
孟浩然、王維、駱賓王、白居易、薛濤等
都先後來到蜀地,留下了大量傳世經典之作
更有趣的是
唐詩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
天府文化重要信息和豐富細節:
「遊子去遊多不歸。」
原來早在唐代
成都就已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因為這裡,除了草堂還有錦江
望江樓
西嶺雪山
錦裡
浣花溪等成都的打卡聖地
浣花溪公園
在宋朝,與成都結下深厚情誼
和緣分的詩人、詞人也有很多
他們不約而同來到成都,在這裡逗留
在這裡生活,放飛夢想
有寫出《一寸金·井絡天開》的柳永初
寫出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
青羊宮
還有從成都出發赴京趕考的三蘇父子
儘管蘇軾在成都停留的時間不長
但對成都一直念念不忘
他在《臨江仙·送王箴》詞寫道: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三蘇雕像
南宋中期,著名詩人陸遊
與範成大相繼入蜀
書寫了宋代成都最奪目的篇章
離開成都的範成大
心心念念總是成都的花事
他在詞作《念奴嬌》中傾訴衷腸:
「十年舊事,醉京花蜀酒,萬葩千萼。
陸遊對於宋代成都的意義
堪比唐代杜甫,他熱愛城市
園林、山水、民俗、物產、花草
飲食、文化,涉及世俗生活的所有方面
《南村別墅圖》 (明)杜瓊作 上海博物館藏
從某種意義來講
成都作為「詩歌之城」
從唐代起便有了鮮明的特點
許多中國詩人都把遊歷尋訪成都
作為自己的一個夙願和嚮往
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千百年來成都
似乎孕育了一種詩性的氣場
它憑特殊的地理環境
和能把時間放慢的市井生活
成了不同歷史時期許多詩人
在詩歌上的棲居地
是許多文學家精神上的故鄉
是無數詩人嚮往的遠方
眾多詩人的創作高峰都在成都
他樂觀包容、 優雅時尚、創新開放、友善而有溫度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曾說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
但從古自今也出現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比如讓杜甫能夠成為大師的作品
便是在成都的生活中創作完成
陸遊自己說「四到錦城」
加起來居住了6年左右,創作了幾百首詩作
女詩人薛濤留存近100首詩
《成都文類》收錄宋代詩人範成大50首作品
詩人們在成都所創作出的詩歌
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
成都向來有重視鄉邦文獻搜集彙編的傳統
在地域文學的保護和傳播上具有很強的自覺意識
南宋袁說友組織編輯有關成都地區
詩文分類的總集《成都文類》
明代楊慎編撰的《全蜀藝文志》等
都說明了古代成都燦爛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也說「詩家律手在成都」
詩人們來到成都就能寫出更好的作品
文學造詣就能更上一層樓,無論在情感內容
還是藝術審美上都呈現上升的走向
甚至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縱觀歷史
成都為什麼讓一眾詩人靈感爆棚?
是什麼讓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
在文學的繁榮史上從未有過低落
甚至一直保持在高峰姿態?
這座唐代就是全國人才聚集地的城市
到底有什麼特別?
首先,能吸引眾多詩人的前往
是因為他繁榮且優雅時尚
揚一益二
表明了唐代成都在全國的地位
以成都為中心千裡沃野的平原地帶
可以說是中國農耕文明最精細發達
同時也是存續時間最長的地方
還有唐代時期,成都「喧然名都會」的熱鬧
「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詩意
處處透露著成都的時尚優雅與繁榮
其次,是因為成都天性樂觀且包容
以史為鏡,成都的包容
讓他與一些歷史名人間產生了互動
世人皆知是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國」
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卻是當時的「秦人」
李白在成都
治蜀興川的諸葛亮也是「外來戶」
卻為今天的成都留下了一個聞名遐邇的人文景點
李白、杜甫、陸遊……這些都是古時的「蓉漂」
客居成都期間均寫下大量傳世佳作
甚至攀上創作高峰
古往今來,成都上善若水般的包容
不僅讓文人騷客有棲身之所
讓眾多人才能一展所長
也讓成都培育著獨具特色的天府文化
逐漸沉澱出動靜皆宜、快慢兼容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新格局
陸遊畫像
成都創新開放
歷代文人在成都創作的詩文作品
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具有創造性
許多名篇大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創之功
或者達到了藝術的巔峰
比如漢賦的一大半輝煌就在成都
司馬相如、揚雄、王褒這些成都人
創造了漢賦氣勢磅礴、辭藻華麗的特殊樣式
杜甫入蜀後的絕句創作
從蜀中民歌、方言、民俗等中汲取養分
在李白、王昌齡等人的詩句以外
另闢絕句清新自然之境
花間集
後蜀趙崇祚將晚唐五代時期
宦遊於蜀,或籍貫在蜀的溫庭筠
韋莊、歐陽炯、孫光憲等18位作者的
500多首作品編選為《花間集》
《花間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編輯的第一部詞集
西蜀文人在相對安寧富庶的環境下
創作出了一批描寫綺羅香澤
兒女情長的作品,開宋代文人詞之先風
成都,友善熱情而有溫度
千年前,杜甫帶著家人來到成都
便受到了朋友高適等人的熱情款待
一座草堂,更是當時的「人才公寓」
留住了詩聖杜甫
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不僅如此宇文所安在《盛唐詩》中
如是評價:「在成都期間,杜甫的律詩創作
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
在《對雪》和《野望》一類沉鬱嚴肅的律詩之外
杜甫還形成了一種律詩風格
具有古體隱逸詩的全部輕鬆明快筆調
在此類詩中,經常出現快樂自得的形象
與他此前輾轉流寓時期「滿目悲生事
因人作遠遊」形成鮮明的反差
換言之,是成都的友善、安逸
和有溫度慰藉了杜甫漂泊的心靈
也教會了他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熱愛生活
BBC的紀錄片
讓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再次亮眼世界
也再次讓世人的目光聚焦在成都
這座「詩歌之城」上
他不僅以清新溫潤的自然環境
為歷代蜀籍或客蜀的文人們
提供了安定舒適的生存環境
更以其悠閒安逸的民風、民俗
極具包容性的地域文化深深地吸引
並感染著歷代文人
成都優雅時尚的城市文化形象
也通過詩詞特有的表現方式
在橫向的空間和縱向的時間中
獲得了廣泛而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在眾多寫成都的詩句中
你最愛哪一首?
留言告訴小微吧
綜合:BBC、中國詩歌網
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出發、天府文化等
快了快了!成都地鐵今年開通的5條線路最新進展(線路)
萬萬沒想到!早上8點的省圖門口是這樣的畫風(視頻)
昨天的九寨溝下大雪了!網友:羨慕冰雪奇緣裡的694名遊客(視頻)
這條「成都最美梧桐大道」太驚豔!綿延10公裡,像是進入空調房(視頻)
成都周邊9處薔薇花海瀑布,美到炸裂(攻略)
李伯清講評書的悅來茶館要變這樣啦(視頻)
方所首家社區書店、貨櫃生活館…...成都這5家寶藏新(首)店,必逛!
為期不遠的五一假期,解鎖成都7個戶外新耍式(攻略)
成都地鐵,又操了你們不該操的心(視頻)
饞!今年成都人的「櫻桃自由」,去這6個地方輕鬆實現(詳細)
解鎖成都8處野餐聖地(攻略)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視頻)》
閱讀原文